范思均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初步研究
- 研究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U/),多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拟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等,好发于黄斑区,...
- 范思均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血卟啉单甲醚氪激光BN大鼠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 文献传递
- VEGF-A选择性剪接异构体VEGF_(165)b 抑制体外共培养系统中RF/6A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研究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受到当今世界关注的老年人致盲性眼病,而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范思均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选择性剪接脉络膜新生血管抗血管生成
- 抗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b在缺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4年
- 背景 缺氧可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从而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VEGF-A依选择性剪接方式的不同,可形成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和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b,但后者在常氧和缺氧状态下在人RPE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模拟缺氧状态培养的RPE细胞中VEGFmb的表达,研究VEGFxxxb在常氧和缺氧培养的RPE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人RPE细胞系ARPE-19为研究对象,将150 μmol/L化学诱导剂CoC12加入细胞培养液制备缺氧细胞模型,分别于0h(常氧培养)及缺氧培养3、6、12和24 h收获细胞或细胞上清液,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细胞内VEGFxxxmRNA和VEGFxxxb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总VEGF-A蛋白和VEGFxxxb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总VEGF-A蛋白和VEGFxxxb蛋白的含量.结果 在常氧及诱导缺氧后,ARPE-19细胞中均可检测到VEGFxxxmRNA和VEGFxxxb mRNA的表达,检测出的VEGFxxxmRNA中同时出现VEGF121、VEGF165和极微弱的VEGF189条带;检出的VEGFxxxb mRNA中可见VEGF165b条带.缺氧培养的细胞中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VEGFxxxmRNA显示出表达逐渐增加的趋势,而VEGFxxxb mRNA则显示出表达逐渐减少的趋势.Western blot法可检测到细胞中VEGFxxxb蛋白的表达,尤以VEGF165b表达最强,随缺氧培养时间的延长,VEGF165b蛋白表达逐渐减少.培养的细胞上清中VEGFxxxb蛋白质量浓度由常氧培养时的(166.82±2.55) pg/ml下降至缺氧培养24 h的(125.35±2.10)pg/ml,而总VEGF-A蛋白则由(294.27±11.97) pg/ml上升至(582.26±12.98) pg/ml.细胞中VEGFxxxbb蛋白占总VEGF-A蛋白的比例随缺氧培养时间的延长,由常氧培养条件下的(56.71±1.02)%逐渐下降至缺氧培养24 h的(21.53±0.08)%.结论 ARPE-19细胞在常氧和缺氧培养条件下均可检测到VEGFxxxbb mRNA和蛋白的�
- 范思均何守志
- 关键词:抗血管生成因子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的选择性剪接与眼内新生血管的生成被引量:6
- 2011年
- 眼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多种眼病致盲的重要原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家族是促进眼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其通过调控病理性血管的发生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而起作用.VEGF-A依选择性剪接方式的不同,可形成2个蛋白家族,分别是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家族和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VEGFxxxb家族.VEGFxxxb家族蛋白在正常眼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组织中表达水平降低.VEGF165b是VEGFxxxb家族中最早分离出来且研究最为广泛的分子结构,其可以明显抑制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的生成,而对视网膜生理性血管的发生无抑制作用.随着对VEGFxxxb家族研究的逐步深入,选择性剪接调节VEGFxxx与VEGFxxxb两者之间的平衡,可作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 范思均何守志
- 关键词:选择性剪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生成抑制剂
- 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病理性近视中央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长期随访研究结果
- 2009年
- 范思均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理性近视光动力治疗中央凹维替泊芬视力减退
- VEGF-A选择性剪接异构体VEGF<sub>165</sub>b 抑制体外共培养系统中RF/6A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研究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受到当今世界关注的老年人致盲性眼病,而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 范思均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选择性剪接脉络膜新生血管抗血管生成
- 竹红菌素B的两种剂型用于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观察竹红菌素B的脂肪乳剂型和脂质体剂型对鲜红斑痣动物模型的光动力作用是否有差异,并观察其光动力效应及副作用。方法:莱亨鸡32只,分为对照组;HMME组;脂质体0.5 mg/kg组和1.0 mg/kg组;脂肪乳0.5 mg/kg组和1.0 mg/kg组。莱亨鸡静脉注入光敏剂后,立即用532 nm的激光照射鸡冠直径1 cm的圆形区域,激光剂量为功率密度100 mW/cm2,能量密度120 J/cm2。PDT后每天进行观察照像,14 d后取材进行病理观察。结果:HMME组6例皆为中度改变,真皮浅层血管网明显减少,结痂轻。脂肪乳0.5 mg/kg组6例中5例为重度改变、1例为中度改变,脂质体0.5 mg/kg组6例皆为重度改变,病理见表皮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少,结中等厚度的黒痂。脂肪乳1.0 mg/kg组6例皆为极重度,脂质体1.0 mg/kg组5例为极重度改变、1例为重度改变,病理为痂下坏死灶,部分修复的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几乎无血管,结黑色厚痂。结论:HB的脂肪乳剂型和脂质体剂型对鸡冠的光动力效应基本一致,都具有较好的血管破坏作用,但对正常表皮和真皮的损伤较重。
- 黄乃艳刘凡光顾瑛范思均施东雯刘昕赵井泉
- 关键词:竹红菌素鲜红斑痣光动力疗法
- 竹红菌素B的两种剂型对小鼠S180肉瘤的光动力作用观察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观察竹红菌素B(HB)微乳剂型和脂质体剂型对荷瘤小鼠的光动力效应,并比较两者作用是否相同。方法昆明小鼠双侧胸皮下接种S180肉瘤腹水瘤液制成肿瘤模型。实验分为6组,每组6只小鼠。对照组(不作PDT处理);HMME组(10 mg/kg,给药1 h后照光);脂质体-1组(给药1 h后照光)和脂质体-6组(给药6 h后照光);脂肪乳-1组(给药1 h后照光)和脂肪乳-6组(给药6 h后照光),后4组HB剂量皆为1.5 mg/kg,尾静脉给药。激光波长532 nm,功率密度为100 mW/cm2,能量密度100 J/cm2。测量治疗前后瘤体大小,7 d后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PDT治疗后,肿瘤体积无缩小。HMME组肿瘤表面坏死轻,镜下皮肤和肿瘤浅层出现坏死,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两种HB剂型1 h组全部出现较重的肿瘤坏死,呈黑色,范围较肿瘤小。镜下皮肤及肿瘤的坏死,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炎性细胞侵入未受破坏的肿瘤组织。两种HB剂型6 h组8只小鼠中有6只肿瘤表面无坏死,镜下在正常皮肤下、肿瘤深部有明显的坏死,呈椭圆形,坏死灶周围及皮下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侵入未受破坏的肿瘤组织。结论HB的微乳和脂质体剂型都有一定的光动力效应,作用相近,HB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光敏剂。
- 黄乃艳顾瑛刘凡光范思均施东雯刘昕赵井泉
- 关键词:S180肉瘤光动力疗法
- 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DME患者23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RP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康柏西普联合PRP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4.96%,较对照组(84.87%)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10.92%,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DME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PRP治疗,且安全性更高。
- 范思均范思均梁歌李晓琴杨冬梅胡晓涵
- 关键词:糖尿病黄斑水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全视网膜光凝疗效
-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2008年
- 目的观察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630nm半导体激光器光动力学疗法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BN大鼠共21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和PDT治疗组(T1~T6)。氪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后14~21d,T1~T3组大鼠股静脉注射血卟啉单甲醚15mg/kg后20min,分别以400、600、1000 mW/cm^2功率密度,波长630nm半导体激光照射90s,即能量密度36、54、90 J/cm^2;T4~T6组大鼠在给予血卟啉单甲醚30mg/kg后,以波长630 nm半导体激光分别照射60、90、150s,即能量密度分别为36、54、90 J/cm^2。眼底光斑直径皆为800~1000μm。治疗后24 h、7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枪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后7d行脉络膜平片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各治疗参数的CNV闭合率不同,随能量密度的增加和光敏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T1、T2、T3组PDT后第24小时CNV闭合率分别为39.1%、65.2%、87.5%,PDT后第7天闭合率分别为0%、5.6%、45.5%。T4、T5、T6组PDT后第24小时CNV闭合率分别为56.5%、78.3%、90.9%,PDT后第7天闭合率分别为25.0%、68.8%、93.3%。PDT后第24小时除T1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CNV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合及血栓形成;T2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大血管未闭合;T4、T5组部分视网膜毛细血管有附壁红细胞聚集未堵塞管腔;T3、T6组视网膜毛细血管、CNV、脉络膜毛细血管及大部分脉络膜大血管闭合。PDT后第7天各组闭塞的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大血管未见完全开放。脉络膜平片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对形成血管腔和未形成血管腔的内皮细胞均有特异性表达,用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显示C组与T1~T6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确切。
- 范思均顾瑛邱海霞曾晶黄厚斌
- 关键词:光动力学疗法血卟啉单甲醚脉络膜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