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碧媛
- 作品数:50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边界交往与认同路线:《家园》的文化叙事动力被引量:1
- 2018年
- 当代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第三部小说《家园》是描写父子关系与伦理救赎的作品。小说以鲍顿牧师与儿子杰克的边界交往为主线,再现家园权力关系的流动和多重身份话语的对话,勾勒文学人物的文化认同路线和文化异质性所推动的叙事进程,以个体的微观现实书写美国历史与文化精神。
- 胡碧媛
- 论《拉维尔斯坦》的艾滋叙事与当代芝加哥知识分子品格
- 2023年
- 索尔·贝娄最后一部小说《拉维尔斯坦》以艾滋叙事的方式回忆生前好友、知名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教授的学术人生,学术界对此的争议在于文学叙事的伦理选择。贝娄借用艾滋叙事的隐喻方式书写文学人物所再现的当代芝加哥知识分子品格,在后现代的“文化战”中反映对生命政治的人文理解,并且以亚里士多德式的品格呈现贝娄式虚构叙事的修辞术。
- 胡碧媛
- 关键词:《拉维尔斯坦》
- 辛克莱揭黑幕小说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 2011年
- 美国揭黑幕文学的代表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旨在小说中揭露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他认为环境教育与环境素养的培育是树立危机意识与建构正义的认知基础。本文从三方面分析辛克莱在揭黑幕小说中对环境教育问题的思考:环境教育内容中经验型知识的重视,环境教育者之间跨阶层的双向互动与交流,环境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性的强调。
- 胡碧媛
-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素养
- 论小说《占有》中前拉斐尔派绘画艺术特征的再现被引量:1
- 2009年
- 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代表作《占有》因其独特深厚的魅力且充盈饱满的内容享誉文坛。探讨《占有》文本含蕴的前拉斐尔派绘画艺术表征,阐释视觉艺术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文本构建中的"挪用"而赋予小说新的感性、知性及智性元素,使小说秉赋浪漫色彩及多元风格的同时,亦兼具绚烂逼真生动的视觉意象,以及绘画与文学游离于现实和想象裂隙间的殊途同归。
- 胡碧媛
- 关键词:视觉意象叙事
- 《老无所依》与《基列家书》的老年模态与西部精神重构被引量:1
- 2020年
-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与玛丽莲·罗宾逊于新世纪分别推出老年身份书写小说《老无所依》与《基列家书》。前者重在对资本逻辑摧毁传统文化价值的批判,而后者重在权力话语的领域性建构,两者均以老年主体经验为文学再现的路径,旨在突破西部青年神话的物质经验,用以保守精神与价值坚守为核心的老年模态重构当代西部文化内涵。
- 胡碧媛
-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老无所依》
- 特蕾莎:任璧莲的自我投射与想象——《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东方女性形象塑造被引量:1
- 2008年
- 美国新生代华裔作家任璧莲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将自我的欲望投射于所塑造的东方女性形象特蕾莎身上,质疑与颠覆美国主流社会族裔本质论的偏见,重构超越刻板模式的族裔文化身份,描绘美国社会族裔融合的愿景。本文试图从形象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特蕾莎的形象塑造进行论述。
- 胡碧媛
- 关键词:特蕾莎形象学
- 论威廉·莱斯需求理论的二元性被引量:1
- 2013年
- 威廉·莱斯在代表作《满足的极限》一书中,通过考察高度集约化市场格局下需要、商品、生产、消费等二元概念的辩证关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消费观,建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本文从文化、哲学和伦理三个维度分析莱斯需求理论的二元性,阐释需要、生产、消费之间的流动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显示莱斯辩证思维的分析性及弱人类中心的价值取向,其理论价值在于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拓展多维的阐释空间。
- 胡碧媛
- 关键词:二元性
- 暴力叙事与精神重生:玛丽莲·罗宾逊《莱拉》中的自我与共同体
- 2020年
- 美国当代知名作家玛丽莲·罗宾逊在文学创作中着重反映人类存在的精神境界。她的基列小说三部曲的第三部《莱拉》,延续前两部关于西部个人主义与现代性自我的书写,在表现方式上,从单纯聚焦自我内部的叙事,转向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究。在批判暴力的同时,强调知识与信仰对完善精神世界的促进作用,呈现他者与自我彼此依存的共同体建构,再现罗宾逊所倡导的"知识精神"。
- 胡碧媛
- 关键词:自我共同体
- 成熟的自我,丰富的文学——评伊恩·麦克尤恩新作《甜齿》被引量:1
- 2013年
- 以战争、冷战、铁幕等高度政治化元素作为创作背景,善于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早期作品因充斥滥情、乱伦、堕落、变态、死亡、谋杀、暴力、怪异等主题而被戏谑为“恐怖尤恩”的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凭借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而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界的宠儿。他坚持文化的地域性,
- 胡碧媛
- 关键词:当代文学评论叙事策略英国作家
- 历史的文本化:《波士顿》的等级制话语批判
- 2012年
- 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中期作品着眼于新闻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波士顿》取材于萨科与凡泽蒂案,反映20世纪初欧洲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小说以文本化的历史叙事再现等级制话语利用同质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维护其整体性,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与政治生态。
- 胡碧媛
- 关键词: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