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利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脑出血
  • 8篇出血
  • 7篇实验性脑出血
  • 4篇凋亡
  • 4篇血肿
  • 4篇血肿周围
  • 4篇细胞
  • 3篇细胞凋亡
  • 2篇凋亡相关
  • 2篇血肿周围组织
  • 2篇水蛭
  • 2篇水蛭素
  • 2篇基因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期
  • 1篇蛋白
  • 1篇电诊断
  • 1篇凋亡相关基因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第一...
  • 3篇解放军第20...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省人民医...
  • 1篇辉南县人民医...

作者

  • 10篇胡利华
  • 8篇吴江
  • 7篇张尉华
  • 7篇张颖
  • 6篇饶明俐
  • 4篇杜丹华
  • 2篇冯加纯
  • 2篇孟令秋
  • 1篇康德煊
  • 1篇周官恩
  • 1篇陈嘉峰
  • 1篇邓秀玲
  • 1篇包雪鹦
  • 1篇胡春光
  • 1篇刘群
  • 1篇孟令秋
  • 1篇韩威
  • 1篇高鹏
  • 1篇崔凯歌
  • 1篇戈亚平

传媒

  • 5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国外医学(物...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血流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建立实验性脑出血的动物模型 ,探讨血肿周围的脑血流量变化。方法 采用犬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用 1 4C- iodoantipyrine微示踪技术测定实验性脑出血 6 h、2 4 h、72 h血肿周围皮质、白质及对侧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结果 注血 6 h组、2 4 h组血肿周围白质的 CBF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 ,但无统计学差异 ;而注血 72 h组血肿周围白质的 CBF较对照组降低了 19.8% (P<0 .0 5 ) ;注血 72 h组血肿对侧相应部位白质的 CBF较对照组升高了 14 .8% (P<0 .0 5 )。结论 犬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可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性 ICH动物模型 ,脑出血后 72 h,血肿周围白质的血流量下降 ,脑出血早期的脑损伤非缺血所致。
杜丹华吴江朱万安孟令秋胡利华张尉华张颖饶明俐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血流量脱水治疗
实验性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 通过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研究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方法 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 ,分别行 Bcl- 2、bax、caspase- 3和 TNF- α免疫组化染色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 TUNEL 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及 DNA电泳 ,RT- PCR检测血肿周围组织 caspase- 3m RNA的含量。结果 血肿形成后 6 h~ 7d,周围组织中 bcl- 2阳性细胞数逐渐下降至 1d达到最低 ;bax、caspase- 3、TNF- α以及 TU NEL 阳性细胞数逐渐上升 ,分别至 1~ 2 d、2~ 3d、3d和 3~ 5 d达到峰值。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周期检测均可见 G1峰前形成 Ap亚峰 ,Ap亚峰细胞数逐渐增加 ,在 5 d形成高峰。2~ 7d组可见断裂 DNA片段形成的梯形条带。Caspase- 3m 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 ,2 d达到峰值。结论 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存在细胞凋亡 ,并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5 d达峰值。
张尉华饶明俐吴江胡利华张颖
关键词:实验性脑出血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凋亡血肿周围组织DNA片段
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机制的研究
吴江冯加纯杜丹华张尉华饶明俐刘群张淑琴陈嘉峰孟令秋周官恩刘宗超崔凯歌胡利华张颖高鹏
一、任务来源:2003年省科委基础处立项课题;编号:20030536-1二、主要研究内容简介: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原发性脑出血(ICH)是多发病、常见病,并且致残率、死亡率极高。目前临床上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清除血肿...
关键词:
关键词:脑出血
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灶周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脑内缓慢注入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测定实验性脑出血6h、12h、24h、3d、5d、7d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逐渐增加,于3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IL-6及TNFα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显示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即可见IL-6、TNFα较高水平的表达,2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脑出血急性期(6h)IL-6及TNFα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过程。IL-6变化曲线与脑水肿曲线呈现出一致性,推测其参与了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胡利华吴江杜丹华包雪鹦高金峰
关键词:脑出血细胞因子免疫组化脑水肿
水蛭素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水蛭素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未抗凝动脉血注入法,制作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水蛭素组。光镜下定性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干湿比重法定量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出血后GFAP的变化。结果:光镜示从脑出血后6 h开始血肿周围组织水肿进行性加重,3 d达高峰。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从1 d开始增加显著(P<0.05),3 d达高峰,7 d较3 d组虽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脑出血后1 dGFAP表达明显增强,随后持续增加,7 d达高峰。水蛭素组较相同时间点脑出血组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脑组织含水量降低(P<0.05);GFAP表达有所下降(P<0.05)。直线回归分析表明,脑出血后1周内GFAP的变化与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脑出血后1周内血肿局部应用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具有保护作用,并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张颖冯加纯吴江戈亚平张尉华胡利华韩威
关键词:脑出血水蛭素凝血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前臂外侧皮神经10cm距离的电诊断价值
2003年
BuschbacherR许红力胡利华康德煊
关键词:前臂外侧皮神经电诊断神经传导
水蛭素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通过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模型研究水蛭素对脑出血后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而后实验组注入100U水蛭素,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于术后2d、3d和5d处死动物。分别行HE染色、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结果水蛭素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的细胞坏死和组织水肿明显减轻。各时间点caspase-3和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结论脑出血后局部应用水蛭素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的组织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对血肿周围的神经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张尉华饶明俐吴江张颖胡利华
关键词:实验性脑出血凋亡水蛭素
神经肌肉疾病的研究进展
1999年
阐述神经肌肉疾病的分子基础、电诊断及实验室检查,介绍其并发症的治疗及医学康复的作用。
胡利华邓秀玲姜凤久王丹平
关键词:神经肌肉疾病染色体基因
实验性脑出血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脑出血模型,研究实验性脑出血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脑内注入非肝素抗凝自体动脉血方法制造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出bcl-2、bax、caspase-3在血灶周围...
张尉华饶明俐吴江胡利华张颖
文献传递
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的细胞凋亡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观察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采用犬脑内注入非肝素化的自体动脉血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在术后 6 h、2 4 h、4 8h、72 h和 7d处死动物 ,取脑 ,制成单细胞悬液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注血后实验动物有类似于自发性脑出血的行为变化 ,大体和光镜下符合脑出血后的病理改变。血肿形成后上述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所占百分率分别为 :9.6 9%、15 .4 7%、2 5 .6 7%、2 9.0 6 %和37.4 6 %。结论 犬脑内注入非肝素化的自体动脉血可建立实验性脑出血的动物模型。血肿形成后 6 h即可检测到凋亡细胞的存在 ,血肿周围组织中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在 7d内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
张尉华饶明俐吴江胡利华孟令秋杜丹华张颖胡春光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