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勋
-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CMV感染及CMV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NST后CM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抢先治疗提供参考。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80例在本院血液科行NST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NST后62/80例发生CMV感染(77.5%),首次检出CMV-DNA阳性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5 d(17-133),经抢先治疗后,移植后100 d内CMV病累积发生率为11.3%。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方案中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合并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及移植前有真菌感染病史均为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CMV血症及预处理方案中使用ATG是CMV病的危险因素。合并Ⅱ-Ⅳ度aGVHD 23例患者CMV感染率为91.3%(21/23),但与0-I度aGVHD组的CMV感染率71.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6)。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CMV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有可能增加NST后CMV感染和CMV病的发生率,CMV感染容易与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及真菌感染伴发。移植后亦应当重视对其它疱疹病毒及真菌的监测及预防。
- 张永平胡凯勋孙琪云乔建辉郭梅艾辉胜余长林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病抢先治疗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亚致死剂量照射后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雌性BALB/c小鼠40只,给予6 Gy 60Coγ线1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2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14天;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皮下注射,连续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后72小时内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细胞比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照后30和60天105个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sjTREC)拷贝数,以判断胸腺细胞输出功能。结果表明,G-CSF在照后6小时即可使胸腺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CSF组vs对照组为(82.0±5.0)%vs(75.9±2.8)%(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G-CSF组vs对照组为(10.2±4.8)%vs(15.7±2.3)%(p<0.05),但对G2/M期细胞比例影响不大。胸腺细胞受照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凋亡,12小时达高峰。G-CSF组在照后6及12小时胸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2.4)%和(15.5±3.3)%,而对照组分别为(16.5±2.2)%和(22.6±0.7)%,两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照后30天G-CSF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照后60天两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CSF可调节急性辐射损伤后胸腺细胞周期,减少胸腺细胞凋亡,增加胸腺细胞输出功能,促进中枢免疫恢复。
- 赵红霞郭梅孙雪冬胡凯勋艾辉胜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胸腺输出功能
- NOV及BNIP3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本研究探讨NOV及BNIP3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给小鼠经尾静脉接种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EHI-3,随机将小鼠分成化疗组和对照组,然后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2组小鼠骨髓组织,采用qRT-PCR方法动态检测NOV、BNIP3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白血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NOV、BNIP3 mRNA表达水平在接种后2周开始逐渐增高,死亡时达到高峰,分别由接种前的1.85E-05与3.44E-03,升高至濒死时的3.57E-02与3.48E-02(p<0.05)。化疗组小鼠2种基因的表达率则在化疗后迅速降至2.51E-05与1.58E-03(p<0.05),与接种前水平相近(p>0.05),复发时再次升高,死亡时2基因表达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OV及BNIP3基因在白血病小鼠中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小鼠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2种基因表达率与疗效密切相关,因此NOV和BNIP3表达水平在疗效评估及MRD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 左洪莉彭恩兰赵红霞孙雪冬郭梅王丹红乔建辉孙琪云余长林胡凯勋杨啊晶艾辉胜
- 关键词:NOV基因
-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时效救治的探讨被引量:5
- 2015年
- 我国高度重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工作,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军队的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与应急预案,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随着时效救治概念的提出,基于时效观点的核与辐射医学应急救援原则、技术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尚需进一步探讨优化。
- 夏侠胡凯勋李彦博张宏姜铮刘素刚
- 关键词:时效救治医学救援应急救援
- HLA-A~*0201/WT1五聚体联合胞内IFNγ染色在检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WT1特异性T细胞中的应用
- 2010年
- 本研究探讨五聚体及胞内因子染色在定性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的应用价值。用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WT1表达水平;用HLA-A*0201/WT1五聚体及胞内IFNγ染色检测14例表达HLA-A*0201的白血病患者全相合移植前后及其供者外周血中的WT1特异性T细胞。结果表明:14例供者中2例有低水平WT1表达,白血病患者均有不同水平的WT1表达。14例供者均未检测到WT1+CD8+CTL和WT1+IFNγ+细胞;移植前14例患者中2例可检出WT1+CD8+CTL,3例检出WT1+IFNγ+细胞,二者间无明显差异(p=0.357),而移植后均可检出WT1+CD8+CTL和WT1+IFNγ+细胞,明显高于移植前(p值均<0.01)。移植后大部分患者均在30天内检出WT1+CD8+CTL和WT1+IFNγ+细胞,但后者检出率高于前者(p=0.014)。14例患者中WT1+CD8+CTL峰值中位数为0.18%,而WT1+IFNγ+细胞峰值中位数为0.83%,明显高于前者(p=0.005);WT1+CD8+CTL峰值中位时间为移植后75天,WT1+IFNγ+细胞峰值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05天,但二者间无明显差异(p=0.455)。结论:五聚体及胞内IFNγ染色能有效检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血病抗原特异性T细胞;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有助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准确定性定量检测。
- 魏立孙雪东左洪莉刘铁强郭梅刘广贤孙琪云乔建辉王丹红余长林胡凯勋董征艾辉胜
- 关键词:白血病
- 异基因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特异性T细胞亚群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诱发的各T细胞亚群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9例表达WTI的白血病患者在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发生情况;WT1126—134体外刺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胞内因子染色法(ICCS)检测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c1、Tc2、Th1及Th2细胞;对供受者表达HLA—A*0201的14例患者采用HLA—A*0201/WTI五聚体检测外周血中的WT1^+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结果①19例患者中,17例并发GVHD,其中16例在GVHD发生时出现以Tc1及Th1细胞为主的高峰(P=0.039)。②Ⅱ度以上急性GVHD(aGVHD)患者在GVHD发生时Te1及Th1细胞峰值水平均高于Ⅰ度aGVHD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及P=0.140)。③弥漫型慢性GVHD(cGVHD)患耆Tc1及Th1细胞峰值水平明显高于局限型cGVHD者,但仅Th1细胞峰值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Tc1细胞峰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④未并发GVHD者Tc1、Th1及WT1^+CD8^+CTL峰值水平接近于轻度aGVHD患者的平均水平,但低于中重度aGVHD患者的平均水平。结论GVHD发生时WT1诱发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增强,其强度与GVHD尤其是c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相关;相对于局限型cGVHD患者,弥漫型cGVHD患者WT1诱发GVL效应的增强可能与Th1细胞有关。
- 魏立左洪莉刘铁强孙雪东郭梅刘广贤孙琪云乔建辉王丹红余长林胡凯勋董征艾辉胜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T细胞亚群移植物抗宿主病
-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临床救治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预处理,2例分别行单倍体和HLA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2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植活,三系血细胞和骨髓造血重建成功,均无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A于照后33d(d33)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d75死于心衰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骨髓和外周血染色体及牙齿ESR检查等对超大剂量放射病诊断有重要价值。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是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加强对促进辐射损伤修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研究。
- 艾辉胜余长林乔建辉罗卫东张石郭梅张锡刚王丹红孙琪云牛文凯李光姚波周振山刘素刚何耀忠陈建魁李晓兵陈英吴可杨国山刘英胡凯勋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多脏器功能衰竭
-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6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34%),其次为肠道(19.48%);致病菌株以白色念珠菌(66.67%)、光滑念珠菌(12.82%)为主。结论:本院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化疗、糖皮质激素、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老龄化等。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度分级来指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 刘莎郭梅乔建辉余长林孙琪云胡凯勋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恶性血液病白色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