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苏宇
- 作品数:13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开放课题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治疗中需要抗血小板和抗凝措施,以防止血栓形成和维持血管通畅,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策略对保障疗效和临床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归纳整理国内外PAD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方案和临床研究结果,并进行总结和分析。在PAD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药联合抗凝血药的新方案,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新兴的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利伐沙班)是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患者临床受益最大,标志着PAD治疗模式进入新时代。
- 胡睿缪苏宇章希炜
- 关键词:外周动脉疾病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
-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
- 髂动脉分支支架植入重建髂内动脉临床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髂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利用髂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髂内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和髂内动脉瘤2例,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髂动脉瘤1例。髂总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IBD和临床试验支架各7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髂总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邹君杰焦元勇杨宏宇马昊缪苏宇陈海滨章希炜
- 关键词:髂动脉瘤腔内治疗
- 乳腺癌患者性激素代谢组学及4羟基雌二醇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
- 背景:性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十分密切,性激素中,以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关联最为密切。而在绝经前女性中,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联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临床和基础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认为各种雌激素代...
- 缪苏宇
- 关键词:性激素代谢细胞迁移细胞恶性转化有丝分裂
- 文献传递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
-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 1中CD44s,CD44v3和CD44v6表达的调控和其对细胞迁徙力的影响,并探讨TNF-...
-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
- 文献传递
- 乳腺癌细胞株两种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株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取"人乳腺-人乳腺"小鼠模型的乳腺癌原位灶,用组织块培养法和细胞培养法分别对其进行原代培养,并对两种培养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得到乳腺癌原代细胞,组织块培养法的成功率为90.0%,细胞培养法的成功率为20.0%。结论组织块培养法是较好的原代培养方法。
- 马晶晶王水郑明洁缪苏宇徐露王珏
- 关键词:乳腺癌原代培养组织块培养法细胞培养法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调控及其影响细胞迁徙机制的探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CD44s、CD44V3和CD44V6表达的调控及其对细胞迁徙力的影响,并探讨TNF-α调节CD44可能存在的信号途径。方法: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NF-α(0、2、20和200ng/mL)作用乳腺癌细胞后其CD44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Transwell方法检测TNF-α作用后细胞迁徙能力的改变;以浓度为20ng/mL的TNF-α处理MCF-7和MDA-MB-231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APK(JNK、p38和ERK)信号通路中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对磷酸化水平增加的蛋白用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检测CD44的表达及细胞迁徙能力的改变。结果:TNF-α作用后MDA-MB-231细胞CD44s、CD44V3、CD44V6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迁徙力增加了22%~90%;TNF-α作用MDA-MB-231细胞后p38磷酸化水平升高;用p38的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可以逆转CD44表达和细胞迁徙力的改变。结论:TNF-α通过p38途径对MDA-MB-231细胞CD44表达进行调控,CD44的表达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迁徙力。
- 李俊缪苏宇陈薇束永前王水殷咏梅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
- Sipal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相关性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相关性研究
- 目的:研究Sipa1基因rs931127和rs746429多态性与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12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人进行Sipa1基因...
- 缪苏宇
- 关键词:乳腺癌单核甘酸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单侧与双侧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比较
- 2023年
-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情况,为提高临床精准化护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1∶1病例对照研究,以2021年1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双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的血管病变患者51例为研究组,经单侧股动脉穿刺的51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制动4 h、卧床24 h。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穿刺部位及腰背部疼痛、术后24 h内睡眠时间及留置尿管情况等舒适度指标。结果:按穿刺股动脉数量计算,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8%(6/5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1/1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较研究组轻,术后24 h内对照组睡眠质量较研究组好,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为7.84%(4/51),研究组留置导尿管17.65%(9/5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侧股动脉穿刺的患者,可采用与单侧穿刺相同的制动时间和卧床时间,但需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 于迎弟周珊珊姜海英缪苏宇桂亮章希炜
-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单侧并发症
- 不同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对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对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TEVAR治疗13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行TEVAR手术前或同期采用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进行分组,分为杂交组(n=32)、单分支组(n=13)、烟囱组(n=62)和开窗组(n=31)。统计并比较四组患者临床特征和围手术期结果。TEVAR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1年,随访内漏情况、分支狭窄情况、分支闭塞情况;统计随访期间死亡情况和术后再干预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累及无名动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最长为杂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最多为开窗组患者(P<0.05);四组患者随访时间、内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均安全有效,但各技术间都存在各自的不足,新技术仍需大量病例积累和长期随访数据获得。
- 焦元勇邹君杰缪苏宇杨宏宇章希炜
- 关键词:杂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