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鸣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增生
  • 2篇X线
  • 1篇动脉瘤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成...
  • 1篇血管生成
  • 1篇造影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疾病
  • 1篇上消化道
  • 1篇上消化道钡餐
  • 1篇上消化道钡餐...
  • 1篇神经鞘瘤
  • 1篇气管
  • 1篇气管疾病
  • 1篇气管憩室
  • 1篇前列腺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程鸣
  • 3篇杭晓杰
  • 2篇金东虎
  • 2篇戴群花
  • 2篇唐震
  • 1篇刘宏伟
  • 1篇刘晓航
  • 1篇黄峰
  • 1篇潘海滨
  • 1篇盛友华
  • 1篇杨亚旭
  • 1篇旷小春
  • 1篇朱平
  • 1篇李跃华
  • 1篇金纪忠
  • 1篇孙贞魁
  • 1篇顾斌贤
  • 1篇吴世明
  • 1篇陈龙兴
  • 1篇翁春燕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伴脑动脉瘤的MRA诊断价值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应用3D.TOFMRA对颅内动脉开窗畸形伴发脑动脉瘤解剖分型并探讨颅内动脉开窗畸形与脑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0间的4,652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在23~73岁,疑似因颅内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疾患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3D—TOF—MRA),并对所有图像行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以明确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脑动脉瘤存在与否,如果存在开窗畸形及脑动脉瘤,则根据颅内动脉开窗畸形与脑动脉瘤的解剖关系,将其分为三种类型:I型,动脉瘤与开窗畸形紧邻但不位于窗内;Ⅱ型,动脉瘤位于开窗畸形窗内;Ⅲ型,动脉瘤与开窗畸形较远,无明确联系。结果:141例存在开窗畸形(13%),其中24例存在脑动脉瘤(17%),24例中,I型例,II型3例;III型14例。结论:VR3D—TOF-MRA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与脑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毗邻关系,颅内动脉开窗畸形伴有较高的脑动脉瘤发生可能性。
杭晓杰程鸣杨亚旭潘海滨黄峰朱平孙贞魁顾斌贤
关键词:开窗畸形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
胃窦部神经鞘瘤误诊一例
2012年
患者女,57岁。体检B超发现上腹部占位1周入院。患者无不适主诉,无腹痛腹胀,无呕血黑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小弯侧局部充盈缺损,并见一长条状龛影(图1)。
胡云婷金东虎金东虎程鸣
关键词:神经鞘瘤胃窦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误诊充盈缺损胃小弯
颈椎钩突增生的侧位片X线征象
2010年
程鸣杭晓杰戴群花王鸿强翁春燕严志刚
关键词:颈椎增生放射摄影术
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血管生成对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技术(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结合病理初步分析前列腺病变与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各40例的MRI表现,术前均行MRI常规平扫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LAVA动态强化特征并获得TIC,分析其参数变化,同时对证实的病理标本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测定。结果:病变TIC分为3型:Ⅰ型为缓慢强化型,Ⅱ型为平台型,Ⅲ型为速升下降型;Ⅰ型多见于前列腺增生,Ⅱ型既可见于前列腺癌,又可见于前列腺增生,Ⅲ型以前列腺癌为主。前列腺癌组病灶强化峰值时间早于前列腺增生组,强化程度和强化率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5)。前列腺癌组MVD值及VEGF表达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5)。结论:LAVA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有助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且能反映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血管生成的不同状况。
陈龙兴金东虎唐震程鸣李跃华李晓兵盛友华金纪忠黄锋戴群花陈凤光吴世明旷小春刘晓航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
容积高分辨CT诊断气管及主支气管憩室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容积高分辨CT(VHRCT)对检出及诊断气管及主支气管憩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88例VHRCT病例均行1.25mm层厚和7.5mm层厚重建,在气管C7水平至两侧主支气管纵隔内段范围内寻找气管及支气管憩室影,记录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开口等。结果 1.25mm组发现憩室影104例,阳性率为26.80%(104/388);共139个憩室,其中气管憩室62个,支气管憩室77个;开口显示率为57.55%(80/139)。7.5mm组发现憩室影67例,阳性率为17.27%(67/388);共86个憩室,其中1~2mm小气囊影明显减少;开口显示率为13.95%(12/86),显著低于1.25mm组(P<0.01)。结论 VHRCT是无创性检出并诊断气管及支气管憩室的最佳方法,尤其对检出1~2mm小憩室及显示憩室开口有重要价值。
程鸣杭晓杰刘宏伟
关键词:气管疾病支气管疾病憩室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