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宾

作品数:8 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小麦
  • 6篇DH群体
  • 4篇QTL定位
  • 3篇籽粒
  • 3篇QTL分析
  • 2篇淀粉
  • 2篇普通小麦
  • 2篇株高
  • 2篇籽粒淀粉
  • 2篇小麦株高
  • 2篇小麦籽粒
  • 2篇面团
  • 2篇QTL
  • 2篇QTL定位分...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淀粉含量
  • 1篇性状
  • 1篇永久F2群体
  • 1篇杂种

机构

  • 8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8篇田宾
  • 7篇田纪春
  • 7篇朱占玲
  • 5篇谢全刚
  • 5篇刘宾
  • 1篇袁倩倩
  • 1篇张坤普
  • 1篇韩淑晓
  • 1篇赵亮
  • 1篇李文福
  • 1篇李卓坤
  • 1篇崔勇
  • 1篇张新业
  • 1篇刘小芳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QTL定位分析小麦株高的杂种优势被引量:16
2010年
为探讨小麦株高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F1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的DH群体168个株系为材料,构建了一套含168个杂交组合的"永久F2"群体。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个环境中进行了基于QTL定位的株高杂种优势分析,共检测到3个加性效应位点、2个显性效应位点、4对上位效应位点(包括加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加性和显性×显性)和20个杂种优势位点。位于2D、4D和5B2染色体上的QPh2D、QPh4D和QPh5B2在3个环境中同时被检验到,受环境影响小,表达稳定。在2D染色体上相近的区域定位出多个杂种优势位点,其中QPh2D-2和QPh2D-7可解释杂种优势表型变异的29.77%和55.77%。在7D染色体的Xwmc273.2-Xcfd175之间定位出同一个杂种优势位点Qph7D-2。结果表明,在2D、4D和7D染色体上这些区域存在一些对小麦株高的杂种优势起重要作用的位点。
李卓坤谢全刚朱占玲刘金良韩淑晓田宾袁倩倩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株高QTL
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阐明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基因/QTL的时空表达和动态变化情况,为运用条件QTL更好地揭示小麦籽粒淀粉动态积累的基因表达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构建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材料,在6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分别在花后12 d、17 d、22 d、27 d和32 d取样,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条件和非条件QTL进行分析。【结果】在籽粒灌浆的5个时期,一共检测到7个非条件QTL和4个条件QTL,没有一个条件QTL能在测定的5个时期都有效应。7个非条件QTL分别分布在2A、3A、3B、4A、5D染色体上,其中QGsc4A在整个灌浆过程都能表达,5个时期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3.57%、16.57%、21.96%、22.53%、22.90%。4个条件QTL中,QGsc4A在花后12 d、17 d、32 d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21.80%,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非条件QTL和条件QTL只在一个或几个阶段出现且效应值较小,花后27 d没有检测到条件QTL。【结论】控制GSC积累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QTL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小麦籽粒发育的影响,为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田宾刘宾朱占玲谢全刚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DH群体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动态QTL定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检测灌浆过程中控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条件及非条件QTL,阐明不同时期及不同时段内QTL的表达方式,揭示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分子遗传机理。【方法】以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材料,于6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在籽粒灌浆的5个时期取样,对小麦GPC进行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影响GPC的9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QGpc3A为整个灌浆过程都能表达的非条件QTL,其余条件和非条件QTL只在几个或单独一个时期表达。花后12 d,控制GPC的基因表达活跃,非条件QTL和条件QTL总共能解释表型变异贡献率的42.62%;花后22 d,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总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低,仅为17.43%,GPC降到"低谷"。QGpc4A-1对GPC前期积累有重要意义,QGpc1D和QGpc4A-2对GPC灌浆中后期积累有重要意义。【结论】GPC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控制GPC的基因在灌浆过程中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
朱占玲刘宾田宾谢全刚李文福田纪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DH群体
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被引量:32
2010年
【目的】检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控制株高的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揭示株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获得更多调控株高的遗传信息。【方法】以两个主栽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的F1获得的含有168个株系的DH(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自拔节至开花期,每隔7d取样测定株高(分蘖节至穗顶端)。根据3个环境下株高的表型数据和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株高的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8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在18个非条件QTL中,Qph5D-1在前4个取样期(3月9日—4月23日)均能检测到,Qph4D-1在后3个取样期均能检测到,分别是挑旗前、后阶段影响株高的主效QTL,其它非条件QTL在少数几个取样期发现或效应很小。10个条件QTL中,Qph5D-1在两个阶段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30.1%。Qph4B在5月1日—5月8日检测到,贡献率为20.3%,对后期株高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条件QTL只在一个阶段出现或效应较小。【结论】影响株高的QTL数目及其QTL表达效应在株高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化,说明控制株高生长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在小麦育种中,本研究结果可为株高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刘宾赵亮张坤普朱占玲田宾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DH群体株高
小麦整穗发芽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研究小麦穗发芽的抗性水平,揭示其遗传机理,并筛选抗性较强的家系用于育种实践,利用黄淮海地区主要推广的两个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DH群体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对3种环境下的小麦整穗发芽进行了QTL定位分析。3种环境条件下分别检测到3、3、2个与整穗发芽相关的加性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别位于1B、2B、4A和5D染色体上,总共可解释23.28%、21.83%和11.55%的表型变异。在所有检测到的QTL位点中,只有qPhs5D.1位点在3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剩余位点只能在单独一个环境中检测到。3种环境条件下分别检测到2对、1对和2对上位性位点,总共可解释8.01%、9.50%和21.67%的表型变异,不同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上位性位点均不相同。结果表明,小麦整穗发芽的遗传同时受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控制,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朱占玲田宾刘宾谢全刚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DH群体QTL分析
不同施氮期对小麦千粒重影响的QTL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本研究以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材料,根据2年12个环境下千粒重性状的表型数据和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千粒重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40个QTL,主要集中在染色体2D、3A、4D、5B、6A和7D上。其中,2010年莱阳点3种施氮期下检测到8个QTL,2010年泰安试验点共检测到13个QTL,2011年济源点检测到12个QTL,2011年泰安试验点检测到7个QTL,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4.19%~23.14%之间。亲本花培3号对于千粒重的贡献占主导地位。Qtgw3A-2、Qtgw5B、Qtgw6A-1和Qtgw7D-1在三个施氮期都检测到,说明这些QTL是氮肥对千粒重影响较大的QTL。Qtgw3A-2、Qtgw4D、Qtgw6A-1、Qtgw7D-1等在多个试验点均能检测到,说明这些QTL是稳定表达的QTL。总之,影响千粒重的QTL数目及其QTL表达效应在不同施氮期下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不同施氮期对千粒重基因的表达存在特异性。小麦育种中,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合理追施氮肥,增加粒重和产量及千粒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崔勇刘小芳张新业朱占玲田宾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千粒重数量性状位点
小麦面团吹泡特性及籽粒淀粉组分含量的QTL分析
小麦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性状和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性状、生育期、抗逆性等/)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分析小麦品质的QTL//基因位点,对小麦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提出的条件QTL定位,可...
田宾
关键词:小麦DH群体
文献传递
小麦面团吹泡特性的QTL定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面团吹泡特性的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DH群体的168个株系为材料,利用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和3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面团韧性(P)、延展性(L)、面团强度(W)、面团膨胀系数(G)和弹性指数(Ie)等5个吹泡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7个加性效应位点和7对上位效应位点,分别位于1B、2B、3B、4B、1D、7D和5A染色体上。4B染色体Xwmc48—Xbarc1096区段上,同时检测到控制面团韧性(P)、延展性(L)和吹泡膨胀系数(G)的QTL位点(QDten4B、QDext4B和QSin4B),但遗传效应方向不同。在1D染色体Xwmc93—GluD1区段,检测到控制面团膨胀系数(G)、面团强度(W)和弹性指数(Ie)的位点,分别为QSin1D、QDstren1D和QEin1D,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19%、17.74%和28.28%,且遗传效应方向相同,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豫麦57。7对上位性效应遗传贡献率较小,无环境互作效应。【结论】小麦面团吹泡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性效应控制。在某些染色体区段存在着影响不同吹泡性状的共同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
田宾朱占玲刘宾谢全刚田纪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DH群体面团品质QT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