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洪军

作品数:40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音乐
  • 7篇考古
  • 5篇音乐考古
  • 5篇乐律
  • 4篇音乐史
  • 4篇乐史
  • 4篇编钟
  • 3篇中国古代音乐
  • 3篇中国古代音乐...
  • 3篇律学
  • 3篇考古学
  • 3篇乐律学
  • 3篇古代音乐
  • 3篇古代音乐史
  • 3篇古学
  • 2篇学科
  • 2篇音乐教育
  • 2篇青铜
  • 2篇文化
  • 2篇教育

机构

  • 29篇武汉音乐学院
  • 5篇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

  • 34篇王洪军
  • 1篇李幼平
  • 1篇刘立勇

传媒

  • 13篇黄钟(武汉音...
  • 4篇中国音乐学
  • 4篇音乐艺术(上...
  • 3篇交响(西安音...
  • 3篇人民音乐
  • 2篇中国音乐
  • 2篇人民音乐(评...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歌《诗》之“兮”字及其篇什的曲式探究
2014年
文章在统计出使用"兮"字之歌《诗》篇什的基础上,对"兮"字之体式及其比例、"兮"字的用法、"兮"字篇什的曲式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并结合所得认识,对已有相关知识做出了可能的建构性阐发;希望能够在更加细致、全面认识歌《诗》"兮"字的同时,对今之歌唱中"啊、呀"之类语气词的准确把握亦有所启发。
王洪军
关键词:体式用法曲式歌唱
《管子·地员》、《吕氏春秋·音律》引发的与三分损益律相关问题之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管子·地员》、《吕氏春秋·音律》引发的与三分损益律相关问题之梳理思考,得出了《管子·地员》"四开以合九九"应点逗为:"四,开以合九九";"起五音"文献不可以作为先秦三分损益十二律生律法"先益后损"的有力证据;《吕氏春秋.音律》"生十二律"文献为"先损后益"等结论。
王洪军
中国古代音乐史:你应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对学科性质兼及构建视野问题的思考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在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性质作出了——是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学问"而非"古代音乐";是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学"也是"历史的音乐学"——初步思考与判断的基础上,以戏剧音乐史为例对当下学科构建视野的缺憾进行了反思,笔者坚持认为充分重视"历史的音乐学"的全面视野,应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王洪军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学问
《乐学轨范》之“六十调”、“时用雅乐十二律七声图”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在对《乐学轨范》卷之一的"六十调"及"时用雅乐十二律七声图"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将其同晚于该书33年成书的《钟律通考》之"六十调"及"八十四声"进行了比较探讨,并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建构提出了三点新认识。
王洪军
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编制区域特征探讨被引量:4
2000年
文章在前人对先秦青铜编钟分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中原体系青铜编钟分为 4个地段、5个时间段 ,对编钟编制特征作出了区域性探讨。并追溯了这一时期渭 -黄、淮 -汉、黄河下游、长江下游 4个不同地段的钟乐。
王洪军
关键词:青铜编钟音乐考古
全文增补中
律声调器乐 再结丰硕果——东亚乐律学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被引量:1
2007年
东亚乐律学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5日至9日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是由韩国国乐学会发起的立志研讨交流与东亚乐律学相关课题的学术盛会。
王洪军
关键词:乐律学器乐声调国乐
“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明]倪复《钟律通考》的研究报告被引量:2
2012年
《钟律通考》为明代倪复所撰,是迄今所见最完整的钟律著作。本文通过对其第20章、第21章、第22章之点逗、整理、解读,对于其中有关"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的论断,可报告如下:(1)"旋宫"是按照三分损益法——"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一下一上生得十二律吕的顺序进行的;(2)"八十四声"是建立在十二正律宫亦即十二均基础上的八十四声,每均有七声,即宫、商、角、徵、羽五正声及变宫、变徵二变声,十二均合而为八十四声,十二均结构一致统一,十二律宫的律体系构成是增加了六变律的十八律;(3)"六十调"是建立在十二本律之上的六十调,每一本律上立宫、商、角、徵、羽五调,十二本律合而为六十调,采用之调命名法,每一本律上的五调为同主音系统调,其起调毕曲首尾皆用本宫,同律名五调为同宫系统调,故六十调其实即十二宫调,六十调采用相同的音阶形式,即今之所谓雅乐音阶或古音阶;(4)《周礼.春官.大司乐》的用乐只在"五正声"之宫、角、徵、羽上立调,而"商""二变"之不可为调也,其十二调之乐与六十调纲纪不同,前者为"为调体系",后者为"之调体系"。
王洪军
戏剧音乐史建构的前提:戏剧运动的自身逻辑--《洛地文集·戏剧卷》为蓝本的“戏弄”源流辨析
2012年
文章以《洛地文集·戏剧卷·卷一》为蓝本,结合与"戏弄"相关文献的解读、若干教科书之相关观点的比照思考,初步辨析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类"戏弄"之源流:即自先秦戏弄之滥觞始,经汉戏弄之蕴而待出、北朝戏弄之明确形成、唐戏弄的成熟,至宋(金)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一戏剧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当即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另两类——"戏文"、"戏曲"——产生前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此不断梳理、探究出的日趋合理的戏剧运动自身逻辑,想必是戏剧音乐史建构的前提。
王洪军
关键词:洛地中国古代音乐史
钟律四书之钟律考被引量:3
2004年
本文通过对钟律专著——《钟律书》一卷,《钟律纬》一卷,《钟律通考》六卷,《钟律陈数》一卷——四书所述内容的全面考察,初步得出如下结论:钟律一词有着——起源干黄钟、贵乎适中的有关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的制度——这一基本内涵。准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钟律概念的框架或有所损益,钟律的异名概念“律吕”、“律学”也曾出现。
王洪军
关键词:和声审度
《乐学新说》“大司乐”之音乐形态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以《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司乐"中"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及"凡乐,圈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两段与乐律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汲取朱栽堉《乐学新说》之合理内涵,考辨出"每变之歌奏为大二度旋宫,同变之歌奏则为纯五度旋宫"及"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三种不同祭祀乐所奏皆为异宫的宫、角、徵、羽四种调式,而并非同宫的四声"两段文献所蕴藏的内在逻辑。
王洪军
关键词:大司乐音乐形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