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 作品数:41 被引量:311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 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区域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动态变化,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运用发展质量指数、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等方法分析重庆市武隆区2009—2015年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2009—2015年,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均不断提高。其中,2009—2011年旅游发展质量指数增加相对明显,随后几年保持相对稳定。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在多数年份为中度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值为0.332~0.582。旅游化与城镇化在时序上的整体协同效应逐渐增强,综合评价指数从0.231增加到0.682。【结论】近些年来重庆市武隆区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均不断提高,二者在时序上的整体协同效应逐渐增强。
- 周莹王昕曹华盛李进林
- 关键词:旅游化城镇化
- 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发展感知变化研究——以重庆市荷和原乡为例
- 2023年
- 乡村旅游地居民是乡村发展的见证者与承受者,是乡村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业的感知至关重要,居民的积极感知有益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消极感知带来障碍。选取重庆市荷和原乡旅游景区内64名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使用Nvivo 12软件,对访谈的64份问卷进行编码,探究了乡村旅游地居民发展旅游前后感知变化,从而构建了乡村旅游地居民发展旅游前后感知模型。结果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前后感知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生活感知、社会感知、情绪感知以及利益感知4大主要感知范畴,其中生活感知与情绪感知受个人因素把控,社会感知与利益感知受群体因素把控,而个人感知与群体感知二者相辅相成。
- 龚凤王昕孙天怡张罗雪
- 关键词:乡村旅游感知
- 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40
- 2013年
-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275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状态,在分布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并与地貌结构有密切联系;在成渝经济区九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不均衡性显著;在规模等级结构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的配合程度较高,呈远城集聚形态。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 齐欣王昕
- 关键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GIS
- 基于旅游体验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被引量:26
- 2012年
- 以旅游体验背景下的游客满意度评价为研究内容,运用市场调查法、层次分析法较系统地分析了游客满意度评价的目标、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了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从游客体验需求角度对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旅游体验的评价选取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观念转变4个指标,以及对景物的情感等12个评价因子,通过形象化设计得出评价指标和因子的权重,运用模型M=∑12i=1CiKi计算旅游满意度。研究发现,旅游者十分看重情感体验,游客对景物的情感体验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对服务项目的情感体验。通过重庆大足石刻、自贡恐龙博物馆、成都"五朵金花"等3个典型景区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 王昕李继刚罗兹柏
- 关键词:旅游体验游客满意度
- 新媒体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辅助作用初探被引量:6
- 2016年
- 新媒体是充分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创新媒体,其多元、互动、开放、海量、共享、便捷等特性使其能有效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关键词回复及网盘为例,探讨新媒体对地理教学的辅助作用。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项合作推广业务,每天可向用户发送图文、视频等信息,也可智能回复。社会心理学有一种"熟悉定理",也称曝光效应、多看效应。
- 梁洁王昕
-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师地理知识地理新课程地理课堂地理问题
- 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 2022年
- 乡村旅游是旅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旅游也是贫困村(社)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全国各地乡村开发旅游成为趋势。三峡库区部分村(社)为了脱贫而发展旅游业,近年来库区贫困率持续下降,直至完成脱贫。旅游扶贫作为其中一种扶贫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研,文章总结了三峡库区的旅游扶贫模式,分别是旅游主导型、旅游依托型、产业+旅游型三种,并提出其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 张玲瑶王昕曾凤君
-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扶贫模式
- 旅游野外实习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旅游野外实习容易产生的问题分析入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要求,提出了旅游野外综合实习的设计原则和导向,指出旅游野外实习本身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具有功能多样性。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教学灵活多样化,实习过程全程化、范围宽泛化,实习线路应该根据游客心理需求来设计。最后以重庆旅游学院本科学生野外实习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 王昕
- 关键词:教学
-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行为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被引量:25
- 2011年
- 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为了使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从游客的视觉研究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特征。文章采取市场调研法、统计分析法,以云南丽江古城为研究载体,以游客对丽江旅游前后的形象感知为研究内容,对丽江古城游客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丽江古城旅游形象对游客出游的影响和选择,以及对游客的满意度、回游度和推荐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丽江游客以休闲度假为主;影响丽江古城形象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交通与氛围、住宿与餐饮、卫生与纪念品,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游客满意度、回游度及推荐度,并且成正比关系;游客对丽江的资源与环境、旅游交通和旅游氛围的总体评价较好;对餐饮评价不高,没有达到预期想象。建议高度重视丽江古城的核心旅游价值保护,注重丽江古城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丽江的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丰富服务产品,提高基础服务品质。
- 王昕王雪君
- 关键词:旅游形象
-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1
- 2010年
- 世界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从全国范围、省际、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以及腾冲-黑河线等尺度研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异。研究表明:中国世界遗产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及西南地区四大斑块;省域分布不均衡,全国只有北京、辽宁、四川等22个省份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以6处世界遗产位居全国首位;从南北方看,南方世界遗产地面积、遗产分布密度均大于北方,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南方;从东中西部来看,均有世界遗产,但东部和中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从人口地理分界线看,世界遗产主要分布于东南侧人口密集地区,西北地区则分布较少。各种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活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
- 王昕韦杰胡传东
- 关键词:世界遗产
- 重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被引量:21
- 2010年
- 时间尺度上重庆市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空间尺度上区县间表现出高度不平衡性。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入境旅游及外汇收入、直辖后国内旅游及收入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重庆旅游业除1989、1998和2003三个年份相对下滑以外其余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入境旅游接待量及外汇收入年内差异比较显著,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为入境旅游的"淡季"。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呈典型的首位分布,渝中区一直是重庆旅游规模首位区县,全市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达0.67,属严重不均衡类型。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约占GDP的10.7%,而各区县旅游收入对本地GDP的贡献差异显著。不平衡分析表明,重庆大部分区县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对国民经济推动大,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重庆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不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 王昕
-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