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才伟

作品数:23 被引量:15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3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闪电
  • 7篇地闪
  • 7篇电场
  • 6篇雷暴
  • 5篇电场变化
  • 5篇触发
  • 4篇人工触发闪电
  • 3篇电流
  • 3篇云闪
  • 3篇人工引发雷电
  • 3篇雷电
  • 2篇地闪特征
  • 2篇电压
  • 2篇统计分析
  • 2篇接地点
  • 2篇雷暴云
  • 1篇导体消雷器
  • 1篇电荷
  • 1篇电荷分布
  • 1篇电流测量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东省电力试...
  • 2篇岐阜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大阪大学
  • 1篇名古屋工业大...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作者

  • 23篇王才伟
  • 15篇刘欣生
  • 13篇张义军
  • 12篇肖庆复
  • 7篇郄秀书
  • 6篇董万胜
  • 3篇言穆弘
  • 3篇陈明理
  • 3篇张广庶
  • 3篇李荣
  • 3篇张翠华
  • 2篇渡边贞司
  • 2篇钟定珠
  • 2篇樊灵孟
  • 2篇王道洪
  • 2篇孔祥贞
  • 2篇张翠华
  • 1篇卢贵武
  • 1篇郭昌明
  • 1篇彭向阳

传媒

  • 13篇高原气象
  • 3篇高电压技术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物理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年份

  • 1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7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的正负先导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通过对 1998年 8月 2 2日空中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光、电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 ,在空中引发雷电的先导系统中存在三个先导过程。①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起始阶段呈小阶梯特征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2 0 μs ,阶梯的上升时间小于 1μs,随着负先导的下行发展 ,梯级增长。②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在负先导接地之后 ,表现出明显的阶梯特性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15 μs。③从地面向上发展的连接正先导由多个振荡脉冲组成 ,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13μs,连接先导的发展也是梯级的。电场快变化中的高频分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最强的发光是由向下的负先导接地时形成的小回击产生的 ,强光只集中在空气离化而形成的放电通道部分 ,光强则随着高度的增加很快衰减 ,其传播速度约为 2 .1× 10 8m·s-1。在小回击发生之前 ,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接地之前有较强的发光 ,而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没有明显的发光。在小回击发生之后 ,金属导线上端向上正先导的发光强度被增强 ,其向上的传播速度约为 2 .4× 10 6m·s-1。金属导线部分在小回击发生之后约 2 2 0μs逐渐开始熔化发出强光 ,并向上发展而与前面向上发展的正先导的发光相并合 ,其传播速度约为 1× 10
张义军刘欣生王才伟肖庆复张广庶董万胜周良才钟定珠樊灵孟陈明理王道洪渡边贞司
关键词:电场变化负地闪正地闪
空中人工引雷先导特征的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根据1998年8月22日在广州从化5次空中引发雷电远近两个观测点得到的地面电场变化资料, 对主放电之前的先导传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双向先导系统稳定传输阶段, 近区电场为较慢的正极性电场变化上叠加负极性振荡脉冲; 远区的辐射场开始为双极性脉冲, 逐渐过渡到单极性脉冲, 而且双极性脉冲的初始极性与单极性脉冲极性以及小回击极性相同都为正。双极性脉冲幅度逐渐减小, 且初始半周期较光滑, 未观测到更高频小脉冲的叠加现象。双极性脉冲整个宽度为3.8 μs, 方差为0.33 μs; 峰与峰间隔为15 μs, 方差为2.4 μs 。单极性脉冲具有上升快而大的初始峰值、 慢而小的负反冲特性, 且初始上升部分较光滑, 未观测到高频小脉冲, 其上升时间为0.23 μs, 方差为0.05 μs; 半峰值宽度为0.37 μs, 方差为0.1 μs; 脉冲间隔为12 μs, 方差为3.4 μs 。单极性脉冲峰值逐渐增大, 就5次触发闪电而言, 最大先导脉冲幅度与小回击之比为0.24, 范围在0.2~0.3之间。小回击后, 远区的单极性脉冲幅度小, 上升慢而下降快、 无明显负反冲, 平均间隔为20.1 μs, 方差为6.1?
张其林郄秀书王才伟肖庆复
关键词:电场变化统计分析
雷电物理与人工引发雷电研究进展被引量:2
1999年
叙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项目发展了雷电的空中引发新技术,并在我国南、北方进行了人工引雷实验及综合观测,揭示了南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建立了雷暴下空间电荷演化的数值模式,提出了雷电成功引发的空中电场判据;研究了雷电流及辐射电磁场的关系,提出了改进的地闪传输线模式;用高速摄像系统研究了人工引发雷电的发光特征,首次观测和证实了闪电通道发展中双向先导传输现象,光、电同步观测揭示了先导接地时的物理过程;与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高原雷电的综合观测,发现了云下部闪电放电起始于云内负电荷区;首次发现人工引发雷电有抑制冰雹、增加降水的作用,用积云动力和电数值模式解释了利用电催化原理进行强风暴人工影响的可能性。
刘欣生郄秀书王才伟张义军言穆弘
关键词:人工引发雷电雷电物理雷暴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地闪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5
1990年
本文分析了1987年6月28日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地面4个测站的电场资料,并定量估算了4个地闪的8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量及其高度。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4km左右(对应的环境温度为-11.2℃),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2km左右(环境温度+4.9℃)。负地闪大多发生在云闪后的电场恢复阶段,且在开始时往往具有持续几百毫秒的云内放电过程。其激发过程可能是首先在云底部正电荷区产生向上传输的持续正流光,导致云中部负电荷向下移动,并引发向下传输的负先导,最终导致地闪回击的发生。
王道洪刘欣生王才伟
关键词:雷暴地闪闪电
防雷装置在火箭引雷试验中的接闪现象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火箭引雷试验记录了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两种防雷装置在雷电下接闪 (包括回击 )的图像、地面场强、回击次数及最大雷电流幅值数据 ,试验及分析表明 :避雷针对雷电闪络的通道有吸引作用但其保护角 <4 8°;消雷器的半导体长针在接闪过程中可自动并联放电和沿面闪络。
钟定珠樊灵孟彭向阳李谦刘欣生张义军王才伟肖庆复
关键词:防雷装置避雷针半导体消雷器火箭发射
甘肃雷暴云电荷分布和闪电特征的个体差异被引量:10
2001年
分析观测的资料表明 ,虽然甘肃地区雷暴云的电结构普遍呈三级结构 ,云底部存在一分布相当广的正电荷层 ,但不同雷暴中的闪电类型及闪电行为特征往往有较大差异。有些雷暴没有负地闪 ,而有些雷暴过程中却有负地闪 ;有些雷暴中的负地闪全为 C型 ,有些则既有 C型 ,又有 P型。不同雷暴中闪电情况的不同 。
李荣王才伟
关键词:雷暴云电荷分布闪电特征云闪地闪
论闪电先导的双向传输被引量:12
1998年
利用成象率为每秒 10 0 0幅的高速数字化摄象系统、时间分辨率为 0 1μs的闪道电流和地面电场变化同步测量 ,对空中和地面人工触发闪电初始先导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空气间隙的断流作用 ,空中触发闪电产生先导的双向传输 ,而地面触发闪电没有观测到双向先导现象 .一次正环境电场下空中触发闪电下行正先导的始发先于上行负先导 843μs .下行先导不论其极性如何 ,接地时都会产生沿通道不均匀的亮度 (电流 )分布 .
王才伟言穆弘刘欣生张义军董万胜肖庆复张翠华
关键词:闪电
首次回击具有双接地点的地闪光学和电学特征的个例分析被引量:17
2003年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s的数字化高速摄像系统和时间分辨率为1μs的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测量仪在广州附近观测到一次首次回击具有两个接地点的负极性地闪。两个分支到达地面的时间间隔约为30μs;在发生回击R2时,其中一个分支的直窜先导发展成为企图先导。观测发现M-分量的发光要比梯级先导强;回击间的K-变化与云中的在击穿和通道的延伸有关,但不引起云地间通道的发光。光学和电场变化的同步观测证实了直窜-梯级先导的发展速度与前一次回击的时间间隔有关,较快的先导发展速度对应于较短的回击时间间隔,较慢的发展速度对应于较长的回击时间间隔。另外,本文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双接地点的四种可能原因。
孔祥贞郄秀书王才伟张义军王怀斌张翠华
关键词:电场变化
不同电结构雷暴中的地闪特征
1999年
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甘肃地区和海南岛的地闪特征具有很大差异。海南岛负地闪(P型)首次回击前的电场变化波形与国外的报道类似,而甘肃地区仅有30%左右的负地闪属P型,约7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前的电场变化波形具有明显的云闪特征(C型负地闪)。海南岛没有发现正地闪,甘肃地区有正地闪。该两地区存在两类电结构不同的雷暴,两类雷暴中地闪放电过程及特征的很大差异,说明我国的防雷规范及措施很可能需要考虑雷暴的地区差异性。
李荣王才伟卢贵武
关键词:雷暴地闪云闪
我国两类电结构不同的雷暴云被引量:6
1998年
利用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和甘肃地区雷暴的电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李荣王才伟
关键词:雷暴云云闪地闪过电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