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广宇

作品数:94 被引量:360H指数:10
供职机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糖尿
  • 31篇糖尿病
  • 28篇血管
  • 25篇胰岛
  • 25篇肥胖
  • 24篇内皮
  • 23篇内皮功能
  • 22篇胰岛素
  • 18篇血管内皮
  • 18篇血管内皮功能
  • 18篇随访
  • 16篇随访研究
  • 13篇胰岛素抵抗
  • 13篇2型糖尿
  • 12篇代谢
  • 10篇动脉
  • 10篇细胞
  • 9篇胖人
  • 9篇肥胖人
  • 9篇肥胖人群

机构

  • 45篇解放军白求恩...
  • 4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白求恩国际和...
  • 3篇河北省人民医...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国防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中医...
  • 1篇福州闽海药业...

作者

  • 94篇王广宇
  • 88篇朱旅云
  • 69篇单巍
  • 69篇胡丽叶
  • 60篇李晓玲
  • 48篇马利成
  • 37篇杨少玲
  • 32篇王秀慧
  • 8篇张立
  • 5篇厚荣荣
  • 5篇王志强
  • 4篇赵芳
  • 2篇吕肖锋
  • 2篇罗云章
  • 2篇胡立叶
  • 2篇于巍
  • 2篇宋光耀
  • 2篇易卫军
  • 2篇魏淑景
  • 2篇郑纪红

传媒

  • 9篇临床误诊误治
  • 9篇临床内科杂志
  • 7篇临床荟萃
  • 5篇实用糖尿病杂...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慢性病预...
  • 4篇医学临床研究
  • 4篇中国医药
  • 3篇医学综述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河北中医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14篇2010
  • 17篇2009
  • 14篇2008
  • 9篇2007
  • 14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1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人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避免了伦理的限制,来源丰富,可以作为种子细胞进行组织修复。目的:观察体外诱导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利用神经细胞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维甲酸、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采用两步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巢蛋白、S-100、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记技术检测许旺细胞特异性蛋白产物表达。结果与结论:脐带细胞培养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部分细胞变成梭形。原代细胞培养10d左右可达80%~90%融合,细胞呈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91.4%),CD29(91.3%),CD105(99.2%),不表达CD34(0.2%),CD45(0.9%),CD14(0.6%)。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经第一阶段诱导后,细胞由短梭形变成长梭形或纺锤形,并出现聚集现象,由形状规则、表面圆滑的球形细胞团形成。第二阶段诱导后,有长梭形细胞从球形细胞团爬出,96h后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伴有多极现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示:长梭形多极细胞具有许旺细胞特异的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染色。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
王广宇赵芳厚荣荣朱旅云马利成胡丽叶李晓玲杨少玲单巍
关键词:人脐带JELLY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诱导分化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83例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技术,对缺血性病变有较好的效果,有个案报道对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糖尿病足病患者缺血性及神经性病变指标的变化。方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 83 例 153 条肢体。每例患者抽取自体骨髓 250~400 mL,经密度梯度法提取单个核细胞,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 1.01×108~4.96×109个,平均数量为(2.04±0.53)×108个,稀释后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点 1~3 mL,间隔约 3 cm。移植后 3,6 个月进行缺血性指标和神经病变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增加了双下肢血流量和外周血管数量,延长了行走距离,提高了皮温,促进了溃疡的愈合。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后均有明显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 6 个月后,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自觉症状,增加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王广宇朱旅云厚荣荣马利成胡丽叶李晓玲杨少玲单巍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细胞移植糖尿病足病缺血性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原发十二指肠和肾上腺恶性淋巴瘤1例
2001年
马利成魏淑景王广宇
关键词:十二指肠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病例报告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致过敏反应二例被引量:3
2005年
胡丽叶朱旅云王广宇单巍王秀慧
关键词:过敏反应
综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63例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王广宇朱旅云单巍马利成李晓玲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被引量:16
2013年
背景:以自体骨髓、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对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损伤所致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对糖尿病足也有较好的疗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病缺血及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至2012年住院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病患者32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稀释后行双下肢肌肉内注射,每个注射点间隔约3cm,每个肢体移植(5.02±1.37)×108个。于3个月和6个月后评价其下肢缺血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并检索CNKI数据库,对国内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移植后踝肱指数升降不一,移植后6个月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及皮肤温度、经皮氧分压治疗后3,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神经病变损伤自觉症状评分、临床检查评分、振动感觉阀值移植后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腓浅神经、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移植后3个月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相比较有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糖尿病缺血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客观指标。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的研究中治疗结果都比较理想,多数研究中的移植方法为进行肌肉注射。
王广宇朱旅云马利成胡丽叶李晓玲杨少玲单巍厚荣荣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脐血干细胞踝肱指数糖尿病足缺血性病变
绝经后肥胖女性骨密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肥胖女性中骨密度(BMD)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然绝经1~5年的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25kg/m^2),年龄40~55岁,按照双能X线检测结果选择正常骨量组39例,骨量减少组37例和骨质疏松组19例。所有受试者测定体脂、BMD、骨矿含量(BMC)和血管内皮功能,包括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和平均绝经时间显著高于正常骨量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BMD和BMC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ED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和骨量减少组(分别为5.45±2.99、7.76±3.70和7.32±3.41,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BMD、BMC均与EDD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肥胖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对绝经后肥胖女性低骨量人群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朱旅云胡丽叶李晓玲王广宇单巍王秀慧
关键词:肥胖骨密度血管内皮功能绝经后
石家庄市职业人群不同年份血脂变化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2008年
目的分析2003~1007年石家庄市部分职业人员血脂水平。方法以56281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验及血脂指标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酵(LDL—C)、三酰甘油(TG)。结果TC以2005年最高,以后不再增加而有所回落,2003年与2007年大致相当。TG在2005年最高,2007年与2004年大致相当。LDL在2007年最高,2003年最低,基本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TG在2005年最高,2007年与2004年大致相当。HDL在2005年最高,2003年与2007年大致相当。结论石家庄市部分职业人群血脂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
王广宇朱旅云张立黄通瑞单巍胡丽叶马利成李晓玲
关键词:血脂异常血脂水平
国产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2008年
目的观察国产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入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试验组(那格列奈组)和对照组(瑞格列奈组)各120例。采用随机、双盲、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基础值0周)比较,12周试验组HbA1c下降1.53%,空腹血糖下降1.39mmol/L,餐后2h血糖下降3.92mmol/L;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48%,空腹血糖下降1.68mmol/L,餐后2h血糖下降3.51mmol/L。治疗12周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国产那格列奈可使2型糖尿病人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显著下降,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其临床作用不次于瑞格列奈。
王广宇朱旅云单巍冯凭郑宝忠袁群吴石白吕肖锋郑纪红
关键词:那格列奈2型糖尿病
格列吡嗪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格列吡嗪盐酸二甲双胍片(降血糖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研究,试验组120例,二甲双胍组、格列吡嗪片组各60例,治疗12周。结果治疗前后试验组较二甲双胍组HbAlc多降低了0.78%,较格列吡嗪组多降低了0.41%(P<0.001);治疗前后试验组较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多降低了0.97 mmol·L^(-1),较格列吡嗪组多降低了1.36 mmol·L^(-1)(P<0.001);低血糖发生率3组相似。结论格列吡嗪盐酸二甲双胍与单药治疗相比,降低HbAlc、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更为明显,且耐受性很好。
姚军卢桂芝杨金奎刘俊江朱旅云吕肖锋袁明霞章冬梅马利成郑纪红吕秀芹王广宇陈卓郭晓蕙高妍
关键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