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

作品数:15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5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遗址
  • 5篇考古
  • 4篇石器
  • 4篇环境考古
  • 3篇新石器
  • 3篇孢粉
  • 2篇商周
  • 2篇商周时期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全新世
  • 2篇文化
  • 2篇考古研究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堆积
  • 1篇地理分布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崖墓
  • 1篇崖墓群
  • 1篇银器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许昌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重庆市文物考...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5篇王宏
  • 4篇郑卓
  • 2篇张镇洪
  • 2篇杨士雄
  • 2篇金国林
  • 2篇李杰
  • 2篇李中轩
  • 2篇谭惠忠
  • 1篇余介方
  • 1篇胡耀武
  • 1篇何努
  • 1篇李冰
  • 1篇陈木宏
  • 1篇朱诚
  • 1篇朱铁权
  • 1篇潘安定
  • 1篇韦贵耀
  • 1篇余志
  • 1篇罗传秀
  • 1篇宋国定

传媒

  • 2篇人类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2001三峡...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华夏考古
  • 1篇江汉考古
  • 1篇农业考古
  • 1篇热带地理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忠县翠屏山崖墓群出土晋代金银器的分析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拉曼光谱仪(RS)、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等无损分析法,对重庆忠县翠屏山崖墓出土金银器的基体成分、表面腐蚀物成分以及其物相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两个金器样品的含金量均高达90%,纯度较高。此外,还含有一定含量的银、铜、锌、镍、铷等杂质元素;银器中,大多数样品含银量高达97.38~98.85%,同时还含有少量硫、铬、镍、锌、金等杂质元素;银器表面附着的黑色的腐蚀物,经鉴定为Ag2S,红褐色腐蚀物的物相结构为Cu2O;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个银器样品含银95.2%,含铜3.19%,应为铜银合金,此结果对于探讨我国古代银铜合金技术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朱铁权王宏陈兆镜胡立敏余志
关键词:崖墓金银器拉曼光谱
早期楚文化探索的几个问题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主要围绕早期楚文化问题进行论述,先从楚国的历史发展明确了早期楚文化的概念,再从楚国早期活动中心"丹阳"地望的考证与考古学的探索相结合提出了探索早期楚文化的思路,另外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论述了探索楚族渊源问题。
王宏
关键词:早期楚文化
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石牛寺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我国西南重庆地区分布着众多考古遗址,但长期以来有关该区的系统的环境考古工作开展很少,本文通过与考古部门合作,对该区典型考古遗址中环境指标记录进行分析,探讨环境变化与文化变迁可能存在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长江中上游地...
罗传秀郑卓陈木宏潘安定邹后曦王宏李春海李杰韦潇君
关键词:环境考古文化层全新世
文献传递
淅川凌岗遗址中全新世地层的古气候记录
2013年
根据淅川凌岗遗址T1717剖面地层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质量磁化率和烧失量指标,恢复了中全新世时期凌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①石家河文化地层(约4.5~4.3 kaBP)中的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偏高、磁化率值偏低,同时本层自然沉积物的细粒比重高,且矿物成分粘土矿物比重低,表明当时气候温凉干旱;②龙山文化层(约4.1~3.9 kaBP)中的氧化物含量、粘土矿物特征、Rb/Sr、LOI和环境风化指数显示在本层早期为湿热的环境、后期为干凉环境.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地关系,间接调控着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方向.
李中轩王宏
关键词:中全新世古气候特征
广东西樵山细石叶石核的开发策略被引量:3
2022年
长期以来,细石叶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文化传播、人群迁徙和生态适应研究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广东西樵山石器制造场的大批细石叶技术产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细石叶技术流行、传播范围的认识。早期研究中不少学者就西樵山细石叶制品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鲜见后续研究,缺乏对技术内涵、石核开发策略的深入解析,亦未开展对其所指示的文化传播与人口迁徙问题的探讨。本文选取收藏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343件细石叶石核,通过对石料、毛坯类型、台面类型和数量、剥片面等多方位观察以及对相关技术数值的测量统计,建构西樵山细石叶石核开发策略的模式。这项工作总结了西樵山细石叶技术的特点,并与其他区域的细石叶技术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出现在亚热带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的认识,为尝试进一步讨论其可能的技术源流和指示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
杨石霞浣发祥王宏吴振宇卢筱洪李京亚
关键词:文化传播
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近3000年来环境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化较小,均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通过与1982年特大洪水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两者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基本一致,而与研究区现代河漫滩的粒度特征存在较大差别,河漫滩较粗粒的滚动组分较高,比遗址点的疑似洪水层和1982年洪水粒度偏粗。该遗址剖面共鉴定出孢子花粉34个属/科,其中木本或灌木花粉共11个科/属,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蕨类孢子含量较高,而花粉中的草本类型较为丰富,尤其以禾本科(Po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莎草科(Cyperaceae)、蒿属(Artemisia)为主,并且由下往上逐渐增加。乔木花粉在整个剖面中均含量较低,较常见的是栎(Quercus)、栲(Castanopsis)、松(Pinus)等。此外,根据禾本科花粉含量判断,该地水稻种植可能始于唐宋时期,而该地成为耕地应在明清以后,同时伴有十字花科等农作物花粉迅速增加。遗址剖面从老到新孢粉结果表明了森林类型的乔木植物花粉逐渐减少,而次生蕨类芒箕孢子、草本植物花粉和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加强的过程。同时炭屑的分析结果表明,先秦的商周时期地层中炭屑极少,反映了这一阶段可能仍属于高位河漫滩,雨季洪水淹没频繁,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唐宋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粗颗粒炭屑开始增加,进入明清时期炭屑总量剧增,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的过程。记录人类活动的各文化层是在多次洪水堆积的沉积面上发生,明清以后阶地面上明显存在人类聚落和耕作的痕迹。沉积地层在
李杰郑卓邹后曦袁东山王宏罗传秀杨士雄
关键词:环境考古粒度分析孢粉古洪水
墨家法律思想研究
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法律思想的原典创制期,法律思想产生于当时思想家对社会中存在问题的一系列理性思考,他们针对某些问题提出的法律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为人们所关注。史华兹在对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论表示认同的基础上...
王宏
关键词:墨家法律思想先秦时期
香港深涌黄地峒遗址试掘简报被引量:7
2006年
深涌黄地峒遗址是香港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初步调查、试掘后认为,这是一处打制石器加工场,其范围之大(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约150m)和石制品密度之高(试掘10m2,出土及采集石器3261件)实属罕见。出土石器种类比较丰富,旧石器加工技术大部分在此都能见到。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了解和解决岭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大帮助。
吴伟鸿王宏谭惠忠张镇洪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浅论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及其变迁
论及三峡,学术界有不同的指称.本文采用其中较为普遍的一说,指西起四川重庆,东至湖北宜昌的65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支流流经地区,刚好也是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蓄水影响的区域.除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峡谷地形外,三峡干流及支流地...
王宏余介方金国林
关键词:夏商周时期文化变迁文化性质族属文化考古
文献传递
南阳盆地新石器文化的地理分布、传播路径及生业模式被引量:6
2015年
全新世以来南阳盆地的新石器文化以中原类型为主导,但源于汉水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深刻影响了南阳盆地史前文化演变的内容和过程。除石家河期遗址集中分布于盆地南缘的低地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人类遗址均分布于100-200 m地势和缓的岗地区。盆地内史前文化相互角逐的动力源于中原型和江汉型两种原始农业的消涨,因而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期对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南扩;粟作农业的衰落对应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北进。南阳盆地史前时期的生业模式序列表现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采集捕捞业、仰韶中晚期的粟作农业、屈家岭时期的稻作农业和石家河—龙山时期的稻粟混作业。其中,屈家岭文化后期生产工具的精细化、家庭畜牧业的规模化改变了先民的食谱结构。
李中轩朱诚袁胜元徐佳佳吴国玺王宏郭志永
关键词:南阳盆地新石器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