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娅姝

作品数:2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军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电影
  • 4篇族裔
  • 3篇电影节
  • 3篇电影学
  • 2篇大学生
  • 2篇叙事
  • 2篇中国电影
  • 2篇认知主义
  • 2篇身份
  • 2篇主义
  • 2篇文化身份
  • 2篇教育
  • 2篇化身
  • 2篇观众
  • 2篇国际电影
  • 2篇国际电影节
  • 1篇大学生电影节
  • 1篇大学生自杀
  • 1篇大学生自杀现...
  • 1篇当代女性

机构

  • 2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王娅姝
  • 8篇王宜文
  • 1篇王韵
  • 1篇王泉泉
  • 1篇刘瑾

传媒

  • 5篇电影评介
  • 2篇当代电影
  • 2篇艺术广角
  • 2篇北京电影学院...
  • 2篇艺术教育
  • 2篇未来传播
  • 1篇教育艺术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电影艺术
  • 1篇中国电影市场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青年与社会(...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影的认知主义特性与审美教育路径被引量:1
2022年
影像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助力于美育的本体特性及影像质料的接受机制,是必要的学术议题。来自电影认知主义的研究表明,电影及其接受过程具有多模态性、多感官联动性、具身性和生态性,可最大程度地模拟并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情境,综合、全面地影响其受众。电影的艺术体验使学习者的各项官能与认知得到充分调动,进一步提供关于共情、反思与道德等重要素质的培养空间。
王娅姝
关键词:电影审美教育情感体验
当代欧洲跨族裔电影:一种现象、类型与理论的讨论被引量:1
2020年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全面降临,人口的跨地流动呈现出多元复杂局势,由移/难民、流亡者及其后裔构成的离散群体进入电影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跨族裔创作集中出现,形成欧洲电影重要的现象景观。移徙和离散体验,以及跨文化经历的再现,在此类电影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文章讨论了在跨族裔作者队伍和影响力扩大的基础上,跨族裔电影开始趋向于一种特定的创作类型,将离散叙事及其理论的讨论带入对欧洲电影的考察视域内。
王娅姝王宜文
关键词:欧洲电影后殖民
神经电影学视角下“库里肖夫效应”的重返与再验
2024年
“库里肖夫效应”是电影语言的基础性理论。作为电影史上最早进行实验探索的理论家之一,库里肖夫将蒙太奇视为电影媒介的本质,并事实上在实验中提示出一个技术和意识共在的时间结构。受限于时代环境及技术条件,库里肖夫的探索最终停留在非正式的访谈层面,未及充分展开。神经电影学的方法允许研究者在媒介化时代重返理论及其历史现场,借助科学设计、严格操作的神经电影学测试,库里肖夫实验的当代答案得到彰显。影像与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绵延百年的耦合式共振,同时又以意义阐释的缝隙为文化经验预留了位置;此种“稳定性”与“多样性”间暗含的人与技术之关系,可能正是在后电影时代认识电影的关键所在。
王娅姝曹正操王宜文
关键词:蒙太奇理论
“土耳其-德国”跨族裔电影现象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已进入了第四代,伴随移民史同步发生的,则是跨族裔群体围绕其迁移经历、边缘体验及主体位置展开的记录与表达。以法提赫·阿金等人为代表的土耳其裔德籍导演的集体创作,植根于移民史和相关现实进程,以独特的视角和姿态,深度刻画了土耳其人在海外空间的现实处境与精神世界。随着此类创作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可见,跨族裔的电影创作也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跨族裔电影创作突破着国别电影的固定框架,以“离散/飞散”的超越性逻辑,沟通、连接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第三重影像文化空间。
王娅姝王宜文
关键词:电影文化身份
法提赫·阿金电影的身份意识研究
2019年
对移民群体的关注奠立了法提赫·阿金电影的突出特征,使之呈现跨地理、跨民族、跨文化的特性。阿金个人土耳其移民后裔与德国公民的双重身份,则成为影像之外的又一特殊坐标。土耳其与德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同时参与阿金的影像实践及现实体验,身份意识随之被反复凸显。在作品中,此种身份意识延地理空间和历史传统两个方向展开;在寻求东西方间的平衡性之外,影片还呈现出身份再建构的倾向,尝试生产出超越民族、国界的身份及其全新内涵。
王娅姝
关键词:文化身份
象牙塔里的悲剧——聚焦大学生自杀现象
2012年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于报端,那些正处在人生最璀璨年华的学生,为何会选择在一切都还未展开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所无法承受和面对的又是什么?在当今中国,经济和科技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显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心理文明的缺失。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亟待关注和解决。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对此事件原因的分析中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叩问。聚焦大学生自杀现象,需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高校教育、家庭人格培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王娅姝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自杀现象象牙塔悲剧科技文明
底层叙事的认知错位--基于观众数据的《无名之辈》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文艺理论密切关注叙事作品及其接受间的关系,并试图厘清二者间是否存在一致对应性。霍尔等人认为,观众的解读行为使叙事文本的固定意义逐渐松动。文章选取2018年重点影片《无名之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获取到观众对影片的具体接受数据。文本建构层面,影片通过多线叙事,形成了小人物的命运侧写,透露出底层叙事底色。然而在接受层面,数据发现,影片事实上并未获得底层观众的认可,反而是触动了高学历、高薪、年轻的观众群体。根据这一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无名之辈》在文本表达与接受认知上的错位现象。
王娅姝王宜文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叙事
地景想象与文化书写——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南方空间被引量:3
2020年
"当下,已开始出现关于‘南方新浪潮’(Southern Wave)的讨论,此类讨论源自《地球最后的夜晚》到《春江水暖》等众多不断涌现出的中国(亚)热带地区的电影杰作"[1]。上述引言系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对电影《回南天》的引介词,该片由中国导演高鸣执导,以春夏交替时节的南方城市,带出当代生存与情感际遇等命题。
王娅姝
关键词:国产电影文化书写国际电影节热带地区
视镜中的肉身——中国电影身体表现中的三种路径
2020年
从身体的视角进入对电影史的梳理与研究,有助于从另一侧面注视中国电影的来路与去处,找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发现。本文认为,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电影对身体这一元素的表现经历了从官方走向民间、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启蒙走向景观的三种路径。这三种身体表现上的流变,呼应着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肉身在新中国电影史中的在场痕迹。
王娅姝
关键词:身体中国电影意识形态消费主义
认知主义思潮下的电影研究路径被引量:7
2020年
在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认知革命影响下,对人类心智的关注和探索业已深入众多领域。电影研究的认知主义转向,进一步在哲学、艺术、科学间拓宽了互动场。认知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不固守单一的理论框架,是方法和立场上的创新;它的出现,为全面理解电影开拓了多重路径。
王娅姝王宜文
关键词:认知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