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京辉
- 作品数:22 被引量:281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长期变化轨迹及危险因素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建立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肺功能长期变化的发展轨迹, 确定哮喘患儿出现长期肺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9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定期随诊, 并完成肺功能检测的14岁以上哮喘患儿, 收集其肺功能资料及临床信息。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LCGM)拟合哮喘患儿肺功能发展轨迹, 建立不同的轨迹组,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 确定肺功能长期变化危险因素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哮喘患儿173例, 年龄6~17岁, 获得肺功能测定1 160例次。拟合4条1秒率(FEV1/FVC)潜分类轨迹:持续高水平组、高于平均水平组、低于平均水平组、持续低水平组, 其病例数分别为27例(15.6%)、66例(38.1%)、66例(38.1%)、14例(8.1%)。不同轨迹组患儿的FEV1/FVC在每一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高水平组各年龄段的FEV1/FVC均在90%以上, 其余各轨迹组FEV1/FVC随年龄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低于平均水平组的FEV1/FVC在青春期后下降至80%以下;持续低水平组的FEV1/FVC均值在学龄期后即下降至80%以下, 至青春期接近70%。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MMEF)的轨迹和波动情况与FEV1/FVC相似。危险因素分析显示, 与持续高水平组相比, 典型哮喘患儿肺功能轨迹处于低于平均水平组的风险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11.940倍(P=0.008);多重致敏患儿的肺功能轨迹处于低于平均水平组的风险是单一致敏的7.462倍(P=0.015);未规律用药患儿肺功能处于持续低水平组的风险是规律用药者的6.337倍(P=0.035);男童肺功能轨迹处于低于平均水平组的风险是女童的6.186倍(P=0.002)。结论 6~17岁哮喘患儿的长期肺功能变化可确定4条不同轨迹:持续高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持续低水平;近半数患儿的长期肺功能轨迹处于低水平, 较多患儿在青春�
- 张晶鑫刘传合牟京辉沙莉李硕宋欣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儿童
- 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疾病谱探讨和诊断方法评估被引量:8
- 2003年
- 为探讨引起儿童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疾病谱及评估程序性诊断评估模式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对49例长期咳嗽和/或胸部X线有间质性病变的住院病儿 ,按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非侵入性实验室检查、侵入性检查的程序评估模式进行诊断 ,其中明确诊断37例 ,疑似诊断7例 ,诊断不明5例。结果显示感染是引起儿童ILD的主要原因 ;HRCT对诊断ILD有很高的价值。表明程序性的诊断评估步骤能较全面、系统地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正确诊断 。
- 牟京辉陈慧中曹力袁新宇关立夫
- 关键词: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疾病谱体格检查
- 人博卡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
- 2010年
-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由于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母传抗体基本消失,直到3岁以后,自身产生的抗体才能满足抵抗疾病的需要。因此,6个月至3岁时,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婴幼儿由于其呼吸道解剖生理的特点,使其上呼吸道感染,极易发展到下呼吸道。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咳嗽反射弱,纤毛功能不健全,致使过多的分泌物堵塞在狭窄的气道,而出现临床症状——喘息。婴幼儿的第一次喘息,
- 牟京辉
- 关键词:婴幼儿生长发育期抵抗疾病解剖生理咳嗽反射
- 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对 1例以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诉入院的疑难病例进行确诊。方法 根据患儿的出生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尿钙、血钙 ;血肾素、醛固酮水平 )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确诊。结果 患儿以高钙尿症、肾钙化为主要表现 ;具有胎儿期羊水过多、早产史 ;其血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结论 确诊患儿为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应提高对此类型巴特综合征的认识 ,防止延误诊断。
- 曹力陈朝英陈大坤牟京辉杨霁云
- 关键词:新生儿文献复习高钙尿症高醛固酮血症
- 双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难被引量:1
- 2002年
- 曹力陈朝英牟京辉陈大昆杨霁云
- 关键词:症状下肢麻木下肢疼痛病案讨论
- 中国城市支气管哮喘儿童与非支气管哮喘儿童食物过敏患病情况比较被引量:37
- 2018年
- 目的了解我国14岁以下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全国31个城市进行的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哮喘的儿童同时进行现场食物过敏问卷调查,获得食物过敏患病率及临床特征。选取同一地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哮喘儿童作为对照,调查其食物过敏情况。比较分析哮喘儿童与非哮喘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的异同点。结果共9 235例哮喘儿童和11 391例非哮喘儿童纳入分析。哮喘儿童的食物过敏患病率为14.66%(1 354/9 235例),高于非哮喘儿童(3.99%,455/11 39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25,P〈0.001)。哮喘儿童与非哮喘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均为鱼、虾,比例分别为44.09%(597/1 354例)、42.20%(192/455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哮喘儿童和非哮喘儿童花生过敏的比例分别为4.58%(62/1 354例)、1.54%(7/455例),水果过敏的比例分别为14.03%(190/1 354例)、27.69%(126/455例),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8、44.01,均P〈0.05)。临床表现:哮喘儿童与非哮喘儿童食物过敏均以皮疹、瘙痒等皮肤黏膜症状最常见,分别占47.27%(640/1 354例)和61.32%(279/4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0,P〈0.001);鼻部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7.13%(232/1 354例)、10.55%(48/4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P=0.001);咳嗽、喘息的比例分别为25.33%(343/1 354例)、5.49%(25/4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2,P〈0.001)。哮喘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比例为1.48% (20/1 354例),高于非哮喘儿童(0.22%,1/4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论哮喘儿童的食物过敏患病率远高于非哮喘儿童,其过敏食物的种类、临床表现等与非哮喘儿童�
- 牟京辉邵明军刘传合沙莉朱文靓李硕罗雁青李敬光吴永宁陈育智
-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患病率
- 儿科急诊危重患儿状况调查及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调查分析儿科急诊危重患者状况,以期对诊治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入急诊监护室374例危重患儿,记录来院方式、途中治疗、急诊停留时间,检测血气、生化,评估小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NC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断是否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结果在374例患儿中,新生儿占29.9%,其余患儿平均年龄37.4个月。急诊停留时间4.7h(0.42~96h),感染性疾病47.6%。出租车、救护车、私家车为主要来院工具,分别占38.3%、28.4%、21.5%。病死率12.3%,住院病死率10.3%,急诊病死率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S/NCIS评分(81.92±9.66),危重评分≤80占44.4%、≤90占81%。172例患儿接受GCS评估,GCS≤8、9~12、13~15分别占35.5%、21.5%、43.0%。病死率为26.23%、10.81%、5.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与13~15、GCS9~12与13~15患儿PC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与9~12间PC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GCS二者正相关(r=0.454,P=0.01),能建立直线回归(R。=0.183,回归系数t检验P〈0.01)。374例,SIRS41.7%,脓毒症25.7%。262例非新生儿病例,休克占43.5%,61.4%为感染性休克。374例中,低血钠37.2%,高血钾22.0%。新生儿低血糖20.91%,高血糖29.1%;非新生儿低血糖9%,高血糖66.7%。pH〈7.35的酸中毒67.8%,pH〈7.2的严重酸中毒33.1%。结论(1)新生儿、婴幼儿占急诊危重患儿绝大部分;(2)急诊停留时间相对较短(4.7h)。急诊病死率高于住院病死率(15.6%VB.10.3%,P〈0.01),应积极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尽早住院;(3)不同交通工具来院,危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
- 任晓旭胡风华曲东牟京辉
- 关键词:急诊室危重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 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被引量:37
- 2007年
-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毒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探讨病毒感染引起婴幼儿喘息的机制,对于婴幼儿喘息的干预与转归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病毒感染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近几年,新发现的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也可引起婴幼儿喘息。本文将其相关研究作一介绍。
- 牟京辉陈慧中
- 关键词:喘息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
- 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DLD)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5例<2岁弥漫性肺疾病患儿的肺部HRCT影像资料.75例患儿中男56例,女19例,男∶女=2.9∶1;年龄2 d~24个月,平均10.9个月.根据临床或病理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1)“全身型疾病相关组”(30例)、(2)“肺泡结构破坏相关组”(23例)、(3)“婴幼儿特有疾病组”(22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HRCT出现气道病变、间质病变以及气腔病变征象的情况.结果 3组患儿HRCT均可见支气管扩张[(1)、(2)、(3)组顺序例数(后同)为3例、16例和1例]、支气管壁增厚(4例、11例和10例)、马赛克征(2例、14例和12例)、网状阴影(23例、8例和16例)、小叶中心阴影(20例、7例和6例)和肺实变(1例、9例和10例),3组间各征象出现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2、6.08、18.00、12.56、9.11和11.50,P均<0.05),而支气管变形(1例、4例和1例)、间质气漏(20例、10例和12例)和磨玻璃阴影(18例、18例和15例)等征象的出现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婴幼儿DLD患儿肺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与其他两组疾病相比,“全身型疾病相关组”以肺叶内小叶中心阴影增多最常见,较少出现支气管壁增厚、肺内实变和马赛克征;“肺泡结构破坏相关组”以支气管扩张最常见,少见网状阴影;“婴幼儿特有疾病组”的HRCT无突出特点,但结合围产期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病因作出更准确判断.
- 袁新宇杨洋牟京辉刘明郭宏伟邹继珍陈慧中
- 关键词:婴幼儿高分辨率CT
- 儿童间质性肺疾病
- 2008年
- 牟京辉
- 关键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限制性通气障碍儿童LUNG肺泡间隔组织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