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特点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性改变。方法:对临床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1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58例,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 Liver)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斑块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与SA及UA的相关性,并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进行对比。结果:UA与SA患者CAS斑块内新生血管显像特征存在差异,UA患者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较SA患者中明显增高:UA组斑块内新生血管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达峰时间更快、最大峰值强度比及曲线下面积更大,与S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浓度UA组也较SA组升高(P<0.05);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与血清hs-CRP浓度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EUS技术观察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为临床对UA进行早期预测及干预,以及对UA预后的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 张凤秀潘明康陈玲丽赵君梁虹
-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
- 35例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 2003年
-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r -sk)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150万单位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35例中有27例达临床再通标准 ,占77 14 % ;8例未达再通标准 ,占22 86 % ;其中死亡2例 ,占5 71 % ;7例出现低血压 ,血压70~80/50~60mmHg ,占20 % ;2例出现过敏反应占5 71 % ;牙龈出血1例占2 86 %。结论 :国产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安全 。
- 潘朝锌潘明康王宝蓉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
- 以科技进步促医院发展被引量:1
- 2002年
- 程少威朱立健潘明康
- 关键词:医院管理
- 心绞痛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心绞痛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3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 ,分析既往心绞痛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并进行12~48个月随访 ,了解其预后情况。结果 :236例中有心绞痛史168例 (A组 ) ,无心绞痛史68例 (B组 ) ,两组间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5) ;A组形成侧支循环的比率显著高于B组 (P<0 01)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B组 (P<0 05) ;随访12~48个月 ,A组死亡率低于B组(P<0 05)。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并可减少死亡率 。
- 潘明康吴燕群潘朝锌冯红兵
- 关键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心绞痛预后
- 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临床表现252例分析
- 1997年
-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易被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治疗.本文对不典型AMI25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资料源于我们两院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住院诊断的AMI病人共608例.所有病例符合1978年WHO之诊断标准.将发病及住院期间有典型心前区疼痛症状者列为典型AMI,共356例,无典型心前区疼痛症状列为不典型AMI,共252例,其中25例AMI被误诊为颈椎病4例.肩周炎3例.牙周炎2例.急腹症10例;眩晕症6例,均为不典型AMI.2 结果2.1 年龄:典型组年龄32岁~76岁,平均58.5岁,非典型组年龄50岁~88岁.平均66.8,不典型组以老年人居多.2.2 住院距发病时间 典型组30min~72h。
- 卢圣铁潘明康
- 关键词:心肌梗塞症状
- 冠状动脉瘤12例临床报告被引量:8
- 1996年
- 冠状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病,我们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中共发现12例,发生率为0.86%。男性11例,女性1例。6例合并心肌梗塞,同时并有冠状动脉狭窄≥75%病变者10例,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10例,2支者1例,3支并左主干者1例。瘤体好发于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本病预后不良。本文对冠状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了探讨。
- 郭静萱潘明康郭丽君毛节明陈明哲
- 关键词:动脉瘤冠状动脉瘤病例报告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PAR)及血尿酸 (UA)和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急诊入院ACS患者 2 6 8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1 2 2例 (A组 )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1 4 6例 (B组 ) ,B组再分为存活组 (B1组 ) 1 32例和死亡组 (B2组 ) 1 4例 ;同期正常对照组 2 82人 (C组 )。测定A、B两组入院后 2h的MPAR、UA、FIB和C反应蛋白 (CRP)含量并与C组比较 ,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A、B组入院后 2hMPAR、UA、FIB和CRP含量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 ;A、B组入院后 3周MPAR、FIB和CRP含量与入院后 2h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但U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较A、C组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结论 ACS患者MPAR、UA和FI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其含量高低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病情、梗死面积及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而充分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可使MPAR和FIB含量明显下降。
- 潘明康
- 关键词:UA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尿酸预后血小板功能
- 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特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比较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心绞痛患者11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n=53)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n=58),平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后,采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以及斑块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统计学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UA组发现斑块187个,SA组176个,均以软斑块为主,两组不同类型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发生部位主要在颈动脉分叉处。UA组较SA组的软斑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最大峰值强度比升高,曲线下面积增大,达峰时间缩短;UA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等特征性改变,可为心绞痛的筛选类型鉴别及据此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 张凤秀潘明康赵君陈玲丽王有毅勇强
- 关键词:心绞痛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造影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扩张型心肌病一例
- 我们对1例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并随访5个月,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2岁,2001年4月以“反复咳嗽、咳痰并胸闷5个月”入院。近5个月来在多家医院经胸片、心脏...
- 潘明康冯红兵潘朝锌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细胞移植治疗心脏扩大
- 文献传递
-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长期临床观察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 6例冠心病患者 ,不作冠状动脉预扩张而直接置入支架 ,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效果。结果 :2 6例患者 30处病变均未行球囊预扩张 ,成功置入 30只支架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6~ 30个月 ,平均 (1 8.6± 8.2 )个月 ,4例有胸闷不适 ,冠脉造影复查此 4例 (6个支架 )有 3例 (3个支架 )再狭窄。结论 :在选择的冠心病人中 ,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是安全的 。
- 潘明康冯红兵吴燕群潘朝锌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冠状动脉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