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金莲

作品数:38 被引量:244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脲酶
  • 8篇多酚
  • 7篇茶多酚
  • 6篇病菌
  • 5篇土壤
  • 4篇油菜
  • 4篇油菜菌核
  • 4篇油菜菌核病
  • 4篇真菌
  • 4篇菌核
  • 4篇菌核病
  • 4篇抗性
  • 4篇腐败病
  • 4篇病原
  • 3篇稻田
  • 3篇动力学
  • 3篇水稻
  • 3篇桃褐腐病
  • 3篇桃褐腐病菌
  • 3篇土壤脲酶

机构

  • 28篇江西农业大学
  • 9篇苏州科技学院
  • 7篇湖南农业大学
  • 6篇仲恺农业技术...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永丰县农业局

作者

  • 36篇汪金莲
  • 24篇邱业先
  • 7篇刘安国
  • 7篇罗友强
  • 6篇杨民和
  • 6篇罗泽民
  • 5篇陈宏伟
  • 3篇卢向阳
  • 3篇王桃云
  • 3篇彭仁
  • 2篇梁雪莲
  • 2篇陆恒
  • 2篇陈尚钘
  • 2篇吴晓玉
  • 2篇林晓红
  • 2篇王罗玲
  • 2篇周玲艳
  • 1篇薛凯
  • 1篇梁红
  • 1篇何念杰

传媒

  • 16篇江西农业大学...
  • 5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生物灾害科学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世界农业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仲恺农业技术...
  • 1篇农业生物化学...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0
  • 2篇198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油菜菌核病诱抗菌桃褐腐病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小规模生产被引量:2
2007年
桃褐腐病菌在不同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能力证明,CA和PSA培养基效果最好,DPA和TA效果较差,SPA、VVA介于二者之间;以蔗糖为碳源远比葡萄糖效果好。桃褐腐病菌的液体发酵产量最高的是PCS和PS培养基,分别为0.053 g/ml和0.036 g/ml,是其他培养基的4倍以上。不同培养料固体发酵证明,产孢时间最早、产孢周期最短、孢子产量最高的是MCS培养基,其孢子产量为72.40%。试验还表明,马铃薯培养基最适宜诱抗菌菌丝生长,而棉籽壳、玉米粉则最适宜孢子生长。在油菜菌核病诱抗菌规模性生产中,生产孢子宜选择产量高、生产周期短、设备简单、成本低的棉籽壳、玉米粉为培养料的固体发酵法,生产菌丝宜选择马铃薯为培养基的液体振荡发酵法。
汪金莲邱业先陈宏伟罗友强
关键词:桃褐腐病菌培养基油菜菌核病
莲腐败病病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9
1990年
本文报道了江西省广昌县白莲,由于莲鞭、根的腐败和莲叶、花的青枯萎蔫而造成的严重损失.十余年来,病原一直尚未确定.经过观察调查、病菌的分离培养、病菌的致病性接种和病菌的研究鉴定,认为该病主要是由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nelumbicola(Nis.& Wat.)Booth 引起的,为莲的腐败病。
刘安国汪金莲刘光亮李本信
关键词:白莲腐败病镰刀菌
茶多酚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被引量:24
2008年
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液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和莲腐败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进行抑菌测定。结果表明:茶多酚对三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都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液对同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大,其抑制力增强,其中10和5 mg/mL抑制力最强;茶多酚对三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程度也不同,其中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10和5 mg/mL茶多酚稀释液的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且原生质外溢,细胞畸变。其作用机理是破坏了菌体的细胞膜结构和抑制了CAT、POD酶活,使其丧失细胞膜的屏障和酶系的保护功能。
汪金莲邱业先陈宏伟陆恒林晓红马丽瑞
关键词:植物病原真菌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厚垣孢子发芽力的研究被引量:8
1989年
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与病菌的来源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报道了厚垣孢子发芽力的研究,结果:(1)黄色粉堆稻曲厚垣孢子具有很快的发芽速率和强的发芽力。墨绿色粉堆稻曲厚垣孢子,发芽速率很缓慢,为越冬的厚垣孢子。(2)越冬厚垣孢经过10个月后,仍然能发芽,是重要的菌源。(3)一些营养物可以促进和提高越冬厚垣孢子的发芽率,特别是稻的花粉对它的发芽是很有利的。(4)高温处理明显的影响越冬厚垣孢子的发芽,45℃几乎不能发芽,50℃为致死温度.
刘安国何念杰汪金莲
关键词: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发芽率
红壤稻田脲酶消长规律研究被引量:8
1999年
红壤田在晚稻生育期间脲酶活性从插秧到分蘖期逐渐升高,抽穗期后逐渐下降,至收割后降至最低。不同类型稻田脲酶活性大小为肥田> 中肥田> 瘦田。脲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在农业生产上安排氮肥的使用可利用本结果将尿素避开脲酶高峰期使用,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邱业先彭仁陈文荣汪金莲吴晓玉罗泽民
关键词:红壤稻田脲酶氮肥
几种化合物对土壤脲酶抑制作用动力学被引量:23
2000年
茶多酚、硼砂、AgNO3 均具有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 ,其抑制效率随浓度增大而提高。茶多酚和硼砂对脲酶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 ,AgNO3 则为反竞争性抑制。
邱业先汪金莲陈尚鈃彭仁吴晓钰罗泽民
关键词:茶多酚硼砂AGNO3土壤脲酶脲酶抑制剂
白莲腐败病发生规律的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经过几年的研究,基本摸清了白莲腐败病的发生规律:1.病菌随病株残体在莲田土壤中越冬,是主要的菌源。病菌在冬季浸水的莲田里分生孢子很难越冬,也很难形成厚垣孢子,这对病菌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病菌在土壤中,一般土表层比土深层存活率高,砂质壤土比砂质粘土存活率高。2.种藕带菌是重要的菌源,在高湿下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栽前可以通过相互接触和气流把病菌传播到无病种藕上。3.病菌的生长适温(25~30℃)和莲的生长适温(20~30℃)是基本一致的。病菌可以直接侵入幼嫩的莲根和莲鞭,但更易从伤口侵入(如潜根线虫的危害)。4.白莲与泽泻轮作发病很轻,与水稻轮作发病较轻,与烟草、油菜、西瓜和蔬菜轮作发病较重。白莲连作发病重,一般以3年为宜。5.砂质壤土、肥田发病重,砂质粘土、瘦田发病轻;平地发病重,山垅脚田发病轻,山沟田不发病;过量施用含氮化肥和过磷酸钙发病重,施用农家有机肥和白莲专用肥发病轻;新栽白莲发病重,宿莲发病轻;品种的抗病性无高抗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刘安国汪金莲刘光亮李本信杨民和谢克强罗友强
关键词:白莲腐败病病菌越冬
培养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00年
通过不同培养条件对诱抗菌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试验研究 ,明确了该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 19~2 7℃ ,最佳产孢温度范围为 17~ 2 3℃ ;不同光照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影响不大 ,但对产孢影响较大 ,12h/12h光暗交替处理可明显提高产孢量 ;病菌对酸碱度适应性很强 ,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为 5 .5~ 6 .0。
汪金莲邱业先张宗华罗友强
关键词:褐腐病菌温度光照
烯效唑拌种对小麦前期控旺和后期抗(避)冷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以川农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S3307)(0、5、10、20、40 mg/L)拌种对不同播期小麦前期生长及后期抗(避)冷效应的影响,并对S3307拌种前期控旺,后期抗(避)冷进而增粒增产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S3307拌种对小麦前期生长具有控上促下、控前促后的效应;S3307促进了三叶到拔节体内N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C/N值;S3307拌种使小麦生长物候期延迟,利于四分体与开花期避开低温危害,且提高了四分体与寒潮期幼穗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力,降低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e,MDA)的含量,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冷性;S3307拌种延迟了幼穗分化各阶段的起始时间,使小麦拔节期明显推迟;S3307拌种提高了穗粒数,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梁雪莲杨文钰谢振文邱业先周玲艳古飞霞汪金莲
关键词:小麦控旺抗冷穗粒数
银杏叶抑制脲酶活性成分提取条件优化及其成分初步鉴定被引量:2
2013年
以脲酶活性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银杏叶抑制脲酶活性成分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应用化学反应鉴定法,对银杏叶抑制脲酶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银杏叶抑制脲酶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231 W、液料比20 mL∶1 g、提取时间2 min、乙醇体积分数60%,该工艺条件下银杏叶提取液对脲酶活性的抑制率达55.79%;银杏叶中抑制脲酶活性的主要成分为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
王桃云邱业先汪金莲赵琪盛齐王罗玲
关键词:银杏叶脲酶正交试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