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17及Gal-9/Tim-3信号通路在永久性房颤患者中的作用
-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征是心房不协调的快速活动而导致心房舒缩功能障碍。由于过快的心率及不规律的心室搏动,可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和血栓形成,进而严重危...
- 桑翠
- 关键词:AFTH17细胞IL-17TIM-3
- 文献传递
- 窦房结动脉CTA研究的临床应用
- 2013年
- 目的:利用双源CT研究窦房结动脉的结构、形态和走行,为与有关心脏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对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196患者的冠脉CTA图像进行处理,并对窦房结动脉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研究。结果:研究测量了窦房结动脉发出走形情况、直径、长度,以及起点与冠脉开口的距离。结论:窦房结动脉的走形较为多变,在进行心脏相关手术时需加以保护,冠脉近端的狭窄需特别注意窦房结动脉的血供。
- 迟旭叶中慧王强张浩杨晓东刘洁陈小敏徐淑霞汪华阳林方思宇牛灵芝桑翠
- 关键词:窦房结动脉CT解剖学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SI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收治的HOCM并SIE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胸闷、气短、乏力5年,加重15 d就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示:二尖瓣前后叶及瓣下腱索探及多处斑片状强回声,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可见SAM征象,室间隔增厚;血培养、骨髓培养均显示格式链球菌阳性,诊断为HOCM并SIE,予抗感染、改善心功能、营养支持等治疗,病情缓解后出现四肢及脑血管微栓塞,转外科行左室流出道狭窄疏通术、赘生物清除术及二尖瓣置换术,后康复出院,失访。结论 HOCM并SIE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手术解除梗阻、清除感染灶,并长时间规范使用抗生素,对降低栓塞事件、改善预后可能有益。
- 王高尚刘建根张格庆张二伟桑翠刘斌
-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型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
- 心脏血管铸型的制作与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心脏血管铸型技术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与分型、心肌梗死的定位、心脏搭桥手术和心血管造影术等的指导意义。方法选用新鲜成人心脏30个,采用左右冠状动脉起始部插管、分色灌注的方法,运用过氯乙烯结合牙托材料的复合填充剂制作冠状血管的铸型标本。结果①铸出冠状血管铸型标本血管饱满、色泽艳丽、清晰直观,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冠状血管和开口于心腔内的血管走行、分支、分布及血管的立体构筑,并能保留原有的形状,较真实地反映血管的内径,为我们选用配型血管提供了客观的解剖学数据。②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起始处的外径分别为(4.16±1.31)mm和(4.07±1.46)mm,二者末端分叉处的外径分别为(4.74±1.52)mm和(4.52±1.33)mm;旋支与前室间支起始处的外径分别是(3.26±1.04)mm和(3.10±1.05)mm。左冠状动脉与前室间支,左冠状动脉与左旋支,两两形成的夹角分别为(171.0±5.0)。和(114.0±4.4)。结论①左、右冠状动脉分叉处常形成一膨大,这不利于左、右冠状动脉内安放支架的稳定。②冠心病左旋支内扩管与安放支架时,相对前室间支的扩管与安放的支架外径大。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叉处的病变增加了手术的难度。③左冠状动脉与左旋支的夹角小于左冠状动脉与前室间支的夹角,提示对左旋支的介入治疗或是管内支架的安放要比前室间支的难度大。④心大静脉横跨前室间支、左旋支两动脉之间,与动脉的位置关系复杂,没有一定的明显规律,特别是心大静脉突向左冠状动脉分叉处,形成角静脉。因此,当此角邻接左冠状动脉分叉处时,在施行主动脉和二尖瓣替换手术时宜加注意,避免损伤。
- 张立忠马玉祥黄梅于翠萍汪华阳许淑霞牛灵芝陈小敏桑翠林方思宇
- 关键词:血管铸型冠状动脉血管分支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