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蘅
- 作品数:15 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市妇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748例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童串联质谱筛查研究被引量:3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集临床疑似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童滤纸血片,用衍生法进行前处理后进样,用API3200串联质谱仪分析样本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及浓度。结果在748例高危儿童中检出氨基酸代谢病(AAD)、有机酸代谢紊乱(OAD)和脂肪酸氧化缺陷病(FAOD)29种共95例,检出率12.70%.其中AAD占56.84%(54/95),OAD20.00%(19/95),FAOD23.16%(22/92)。检出较多的代谢异常为瓜氨酸代谢异常(高瓜氨酸血症、Citrin缺陷病、低瓜氨酸血症等)、持续性高苯丙氨酸血症(经典型苯丙酮尿症、高苯丙氨酸血症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等)、枫糖尿病、丙酰肉碱代谢异常(甲基丙二酸血症或丙酸血症等)、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肉碱转运障碍等。结论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可定性和定量分析体内代谢物质浓度水平和代谢关系的异常变化,对氨基酸代谢病、有机酸代谢紊乱和脂肪酸氧化缺陷病等30余种遗传性代谢病进行高危筛查或临床检测。
- 江剑辉曹伟锋姜迪刚李蓓蒋翔贾雪芳林本蘅陈倩瑜顾学范韩连书
- 关键词:遗传性代谢病氨基酸有机酸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新生儿筛查及随访被引量:13
- 2000年
- 目的 对广州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CH)新生儿的筛查及随访进行总结。方法 测定生后 3d新生儿足跟血滤纸干血片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 ,TSH大于切值者为筛查阳性 ,召回测血清T4 和TSH确诊、摄膝关节X线片测定骨龄 ,并结合临床进行诊断。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结果 11a共筛查 2 5 7880例新生儿 ,检出CH 60例 ,发病率为1/ 4 2 98。经治疗 ,平均身高 1岁时为 ( 75± 3 2 )cm ,2岁时 ( 87± 3 6)cm ,Gesell法智力测查平均发育商 (DQ) 1岁时为 98 9± 8 8,2岁时为 99 5± 9 1,3岁时为 88± 11 2。结论 新生儿筛查是CH早期诊治的唯一方法 ,检出率与实验方法有关 ,筛查检出的CH经替代治疗后身高和智力发育平均水平可达正常 ,治疗越早 ,效果越好。实施新生儿筛查时必须及早递送和检测标本 ,严格实验质控 ,及时召回确诊 ,早期足量治疗和长期随访。
- 江剑辉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曹伟锋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新生儿筛查
- 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通道”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新生儿筛查信息管理系统 ,实施新生儿筛查技术服务和管理筛查信息。 【方法】 应用广州市妇幼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作为电子通道 ,在《广州市围产保健 产时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开发和应用《广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管理系统》 ,为新生儿筛查中心提供筛查技术服务和信息管理。 【结果】 ①标本采集产科医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可以共享新生儿家庭信息 (主要含家庭住址和电话 )、产时信息和新生儿基本信息等。筛查标本采集信息 (采集日期和采集人 )由产科医院录入软件 ;②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对收到筛查标本进行连续性编号后 ,将编号信息录入软件内对应个案 ,完成实验检测后筛查结果可录入软件。所有上述信息可通过电子通道传送至网络中心存储器 ;③筛查结果及复查结果可通过网络计算机查询、流览、打印结果报告单 ;④根据需要设定管理和统计功能。 【结论】 应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电子通道可对新生儿筛查信息进行共享、录入、传输、存储等 ,根据需要查询检测结果、打印报告单、设定管理和统计功能 ,为筛查网络提供高效、准确、简便的新生儿筛查信息服务 ,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 江剑辉李志辉曹伟锋李蓓罗平黄艳针林本蘅马燮琴
-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计算机网络
- G-6-PD缺乏的新生儿筛查实验和临床研究
- 为探讨G-6-PD缺乏(G-6-PDD)的新生儿筛查实验与临床防治方法,应用荧光斑点法(FST)对新生儿筛查干血片标本进行筛查实验;对阳性者召回抽静脉血以G-6-PDD/6-PGD比值法进行确诊。临床观察新生儿高胆病程及...
- 江剑辉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曹伟锋利黄焰针
- 关键词:新生儿筛查G-6-PD缺乏
- 文献传递
- 广州市新生儿筛查10年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2
- 1999年
- 目的 总结近10 年来广州市新生儿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CH) 、苯丙酮尿症( PKU) 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缺陷的结果。 方法 标本采用出生72 小时后新生儿足跟血滤纸片。CH 筛查测定促甲状腺激素( TSH) ,PKU 筛查测定血苯丙氨酸,G6PD 缺陷筛查采用荧光斑点法定性测定G6PD 活性。 结果 近10 年来共筛查203 215 例新生儿。以1998 年统计,全市新生儿筛查覆盖率为46 .5 % ,检出CH 43 例,发病率为1/4 726 ;PKU 7 例,发病率为1/29 030 ;G6PD 缺陷总检出率为3 .7 % ( 男5 .0 % ;女2 .3 % ) 。 结论 新生儿筛查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进一步提高筛查覆盖率、检出率。
- 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汤雪薇李小雅江剑辉孙文英廖宇龙
- 关键词: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甲状腺机能低下G-6-PD缺陷
- 广州市18年新生儿先天性甲低苯丙酮尿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被引量:3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广州市新生儿先天性甲低、苯丙酮尿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筛查方法及其对遗传代谢缺陷病的控制作用。方法收集广州市新生儿出生3d时的足跟血滤纸干血斑标本,检测促甲状腺素(TSH)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检测苯丙氨酸(Phe)检出持续性高苯丙氨酸血症(PHPA),筛查苯丙酮尿症(PKU)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检测红细胞G6PD活性筛查G6PD缺乏症。凡筛查阳性者按疾病诊疗常规进行确诊和治疗,将检出的CH和PHPA作为筛查干预组。将未经过新生儿筛查出现症状才就诊、临床诊断CH和PKU的患儿做为对照组。结果1989年4月至2007年6月共筛查新生儿945372名,检出CH331例,PHPA29例,G6PD缺乏症39700例。结果显示CH发病率为1∶2856,PHPA为1∶32599,G6PD缺乏症达1∶23.81。总发病率为4.24%。CH和PHPA共360例,治疗随访357例,治疗率99.2%。PHPA全部免费治疗。平均开始治疗日龄20d,4~6岁时IQ或0~3岁DQ测定智能正常(IQ或DQ≥90)者320例(89.6%),低于正常(70≤IQ或DQ<90)者36例(10.1%),智能残疾(IQ或DQ<70)者1例(0.3%)。对照组开始治疗年龄平均3岁,智能残疾26例,筛查组的智能发育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代谢病筛查是遗传代谢缺陷病的一种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方法,对检出的CH、PKU进行早期有效治疗,可保持脑和智能发育正常,预防智能性残疾。
- 江剑辉李蓓曹伟锋林本蘅陈倩瑜蒋翔贾雪芳黄焰针林穗芳
-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新生儿筛查
- 干血纸片法用于广东人G6PD基因点突变筛查研究
- 1999年
- 对168例广东籍男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进行 G6PD基因突变型研究。方法:运用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滤纸干血斑DNA直接扩增法,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结果:72例患儿(42.9%)为G6PD1376G→T,35例(20.8%)为G6PD1388G→A,30例(17.9%)为G6PD95A→G,6例(3.6%)为G6PD392G→T,3例(1.8%)为G6PD1024C→T。尚有22例未能定型。未发现 G6PD493A→G和487G→A突变。结论:G6PD1376,1388,95为广东人中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与我国台湾的研究资料相类似。168例中未检出台湾人中的4G3A→G和487G→A突变。滤纸干血斑标本为遗传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采血、保存、运输方便。
- 唐东江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吴淑祯蒋思慧萧广仁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内切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 应用荧光斑点法筛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被引量:17
- 2001年
- 目的 建立适于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新生儿筛查的检测方法。方法 用荧光斑点法 (FST)对新生儿筛查滤纸干血片标本进行检测 ,对阳性者召回 ,抽静脉血以G6PD/ 6PGD比值法进行确诊。结果 用FST测定 11437份新生儿筛查滤纸干血片标本的G6PD活性 ,其筛查阳性率 4.2 % ,确诊检出率 3.7%。与G6PD/ 6PGD比值法的符合率为 86 .8% ,重度G6PD缺陷者符合率达10 0 % ,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FST准确性高、简便、快捷、费用低廉 ,可对滤纸干血片标本进行大规模的筛查检测 。
- 江剑辉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曹伟锋吴淑贞肖广仁
- 关键词:新生儿筛查
- 干血纸片法用于广东人G6PD基因点突变筛查研究被引量:20
- 1998年
- 目的:对168例广东籍男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进行G6PD基因突变型研究。方法:运用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滤纸干血斑DNA直接扩增法,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结果:72例患儿(42.9%)为G6PD1376G→T,35例(20.8%)为G6PD1388G→A,30例(17.9%)为G6PD95A→G,6例(3.6%)为G6PD392G→T,3例(1.8%)为G6PD1024C→T。尚有22例未能定型。未发现G6PD493A→G和487G→A突变。结论:G6PD1376,1388,95为广东人中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与我国台湾的研究资料相类似。168例中未检出台湾人中的493A→G和487G→A突变。滤纸干血斑标本为遗传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采血、保存、运输方便。
- 唐东江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林本蘅蒋思慧萧广仁
- 关键词:G6PD缺乏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
- 广州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的早期诊断及其防治被引量:50
- 2000年
- 【目的】 对新生儿筛查检出的G6PD缺陷与高胆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 ,探讨G6PD缺陷的早期诊断及其高胆的防治方法。 【方法】 用荧光斑点法对新生儿进行G6PD缺陷定性筛查 ,阳性病例用G6PD/ 6PGD比值法进一步确诊 ,临床观察本组 80例G6PD缺陷的高胆病程。 【结果】 本组G6PD缺陷新生儿 5 0 %发生了高胆 ;高胆90 %于生后 2~ 3天起病 ;重度高胆占 2 5 % ,仅见于重度G6PD缺陷者 ;轻—中度缺陷者高胆程度轻 ;催产素应用、感染、早产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高胆。 【结论】 G6PD缺陷者新生儿高胆发病率高、发病早、程度重、危害大 ,高胆程度与G6PD缺陷程度和诱发因素有关 ,而脐血筛查可能是G6PD缺陷早期诊断的唯一途径。高胆预防措施包括产前孕母服鲁米那、VE ;产时避免诱发因素及生后口服鲁米那 ,肌注VE 。
- 江剑辉马燮琴宋诚燕林本蘅汤雪薇
- 关键词:G6PD缺陷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