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平
- 作品数:71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苯咪唑类药物对人体内肠线虫卵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采用试管滤膜培养法比较观察3组治疗方案对肠道线虫的体内杀卵作用。A组丙硫咪唑300g伍用复方甲苯咪唑375mg;B组高效驱虫片(每片含甲苯咪唑200mg、丙硫咪唑100mg)600mg;C组高效驱虫片900mg。治疗后,蛔虫卵、鞭虫卵和钧虫卵的平均发育率均较治前明显降低(P<0.01),并呈迅速下降趋势。其中,第1组治疗方案对蛔虫和钩虫的杀卵作用强于后两组。
- 杨维平沈一平邵靖鸥董恺章涛许聚岭胡玉兰
- 关键词: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苯咪唑类
- 土源性线虫感染低度流行区群体化疗方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土源性线虫感染者约占全国寄生虫感染总人数的80%以上,是构成我国寄生虫总感染率较高的主要因素[1].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明显减低,但今后的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低度流行区的防治对策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杨维平邵靖鸥陈业军张跃匡瑞祥沈一平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感染低度流行区
-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污染皮氏罗尔斯顿菌的检测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皮氏罗尔斯顿菌污染的检测及预防。方法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提取被污染虫血的总DNA,采用真菌、细菌通用引物对保守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比对。结果导致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失败的污染物单个细胞和污染物聚集体在油镜下的形态分别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和裂殖体相似,但其胞质内无空泡或无明显细胞核,且位于红细胞外侧;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污染物与皮氏罗尔斯顿菌相似度>99%。结论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污染的皮氏罗尔斯顿菌形态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或裂殖体相似,可导致镜检误判甚至使培养失败。因此,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疟原虫体外培养污染。
- 尹伊陆凤徐佳慧邹其成吴宇翔李爽李国才韩崇旭杨维平田芳何新龙
- 关键词:体外培养污染
- 钩虫病流行与疫苗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钩虫感染的年龄、高峰趋向中年甚至老年。慢性钩虫感染者免疫应答低下或无免疫应答反应 ,易发生药物驱虫后的再感染 ,从而导致钩虫病控制的失败。动物实验表明研制疫苗防治钩虫病是可行的。多种钩蚴分泌抗原已被克隆和表达 ,并被认为是有应用前景的候选疫苗。
- 蒋桂花杨维平
- 关键词:钩虫病钩虫感染疫苗研究再感染药物驱虫免疫应答反应
- 钩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钩口科线虫寄生人体所致疾病的统称。病原主要是以人体为自然宿主的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 杨维平
- 苯并咪唑类药物对肠线虫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1997年
- 采用试管滤膜培养法比较观察苯并咪唑类对肠道线虫卵的体内外作用;用饱和盐水浮聚法和体外培养法比较观察药物对钩虫的体内外作用。结果提示.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对肠线虫作用后很快抑制其产卵.对烟、鞭、钩虫的体内杀卵作用在治疗后2天分别达97.8%、100%和100%的死亡率:体外杀卵试验获得类似结果.对煦、钩、蛔虫卵的作用依次减弱.药物对成虫作用缓慢.服药后第3天开始排虫.第4天达高峰。疗效与服药次数正相关.而与感染度呈负相关.体外培养表明钩虫接触药物后活动减少.48h内趋于"死亡"状态。
- 杨维平章涛沈一平邵靖鸥董恺许聚岭
- 关键词:苯并咪唑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
- 应用斑点免疫试验检测阴道毛滴虫抗原被引量:4
- 1997年
- 作者应用斑点免疫试验(Dot-ELISA)检测了101份阴道分泌物的阴道毛滴虫,并与湿涂片镜检法及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Dot-ELISA检测的阳性检出率13.9%,湿涂片镜检法为10.9%,培养法为11.9%。经X2检验,Dot-ELISA法与后两法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以培养法检出的阳性作为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标准。Det-ELISA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6.0%。Dot-ELISA不仅稳定、可靠,而且能够检测非新鲜标本,尤其适合普查防治中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 张跃申厚凤杨维平高玉
- 关键词:抗原
- 连续化疗后人群鞭虫和蛔虫感染率的变化被引量:1
- 1993年
- 对虫卵阳性者进行化疗,每年2次,连续5年定期对人群鞭虫与蛔虫感染者查治,每次治后半月考核疗效,未愈者复治1次。结果,人群鞭虫感染率由 64.71%降至2.68%,降低率达95.86%;蛔虫感染率由 52.08%降至 4.07%,下降 92.15%;每次治后至再次检查时的人群感染率的回升有随人群感染率的降低而减少的趋势,鞭虫平均为 2.68(0.68-5.74)%,蛔虫平均为6.94(1.72-17.27)%。
- 蔡士椿洪立基沈一平杨维平张德盱许聚岭刘伯黄赵勇进邵靖鸥贺小明唐易之董恺蒋极民李启瑞李福昌
- 关键词:鞭虫蛔虫药物疗法
- 肠道线虫感染连续选择性化疗10年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分析试点村人群肠道线虫感染连续选择性化疗的效果,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良Kato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肠道线虫感染普查,虫卵阳性者主要用阿苯达唑300mg和复方甲苯达唑375mg,1.5d疗法,连续选择性化疗10年。运用统计软件R2.2.1建立负二项模型拟合数据,统计分析疗效。结果试点人群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化疗前的89.73%降至化疗后的1.28%。钩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从58.79%和526.29降至1.08%和56.91,均呈“L”型下降趋势。感染率和感染度在第1~3次化疗后即出现低水平波动。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从51.14%和25311.23均降至0。鞭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从64.17%和439.46降至0.20%和14.00。结论连续选择性化疔可使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 杨维平杨亮吉沈一平邵靖鸥章涛董恺
- 关键词:肠道线虫
- 肠线虫病综合防治后期巩固措施的探讨被引量:11
- 1997年
- 在采取连续的综合防治措施下,使肠线虫病感染程度降至低水平后,如何继续开展防治工作,以期不断巩固和取得更大成效。本文总结连续4年(1992~1995年)的防治探索的主要成绩:(1)每年1次选择性化疗(吉吴村)使肠线虫感染率从8.76%降为2.45%。其中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43%~0.39%、2.60%~1.16%及2.12%~1.03%;感染度(EPG)分别为237.60~1.20、1.60~0.24及0.69~0.41。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下降,化疗的即时疗效逐年提高,阴转率为80.90%(1991)、96.43%(1992)、97.50%(1993)和97.87%(1994);(2)每3年1次集体化疗,连续2次,6年间当地居民感染率(汉南村)逐渐下降:76.01%(1989)、46.56%(1992)及14.42%(1995);(3)持续开展健康教育作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起到加速和巩固防治成效的促进作用。与单纯集体化疗的汉南村同步相比,居民感染率(墩头村)逐步下降更明显:75.43%(1989)、36.59%(1992)和12.31%(1995);(4)粪管改厕在宋家村进行,集体化疗2年后?
- 沈一平杨维平邵靖鸥董恺章涛许聚岭蒋极民马洪庚
- 关键词:肠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