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玲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0例儿童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 我国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感染率较高。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肝炎的一个常见病因。本文对2000年4月至2008年1月在地坛医院肝病科住院的儿童肝炎患儿进行CMV-IgM检测,确诊巨细胞病毒肝炎病例30例,...
- 杨洪玲曾慧慧庞琳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更昔洛韦婴幼儿
- 文献传递
- 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无/低应答状态及加强免疫效果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了解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干预效果。方法249例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出生后予以联合免疫阻断,跟踪并测定出生后7~11个月、12~23个月、24~35个月、≥36个月的HBsAb水平,对其中50例无应答或低应答儿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1个月后复查HBsAb水平。结果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出生7个月后无应答和低应答的发生率为23.29%(58/249);高应答儿出生12~23个月时无应答和低应答的发生率为37.50%(45/120);持续高应答儿出生24~35个月时无应答和低应答率的发生率为48.14%(13/27)。给予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后,幼儿的HBsAb水平增高(P<0.05),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4%。性别及加强免疫接种时的年龄不影响加强免疫的效果(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存在无应答及低应答状态,给予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干预后多见高应答状态。
- 曾慧慧何明杨洪玲闫杰庞琳
- 关键词:疾病传播肝炎抗体乙型
-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9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 目的:总结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初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观察重点及晚期的常见并发症。
方法:选取北京地坛医院1999年4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病例共9例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并进行初步探...
- 曾慧慧杨洪玲庞琳
- 文献传递
- 死亡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
- 目的总结手足口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鉴别对死亡病例预告作用显著的高危因素。方法总结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对比同期手足口病重症合并脑炎的病例及普通患儿,对死亡病例病初期大于50%几率出现的症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结...
- 曾慧慧杨洪玲钱晨庞琳
- 文献传递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2年临床随访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对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进行2年随访,观察AFP后遗症的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探讨有效的康复方案。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8)个月,年龄中位数16个月〕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在急性期进行神经专科查体、脑脊液检查、颅脑和脊髓MR I检查,并在2年内随访比较患儿瘫痪肢体的康复情况、颅脑和脊髓MR I变化,对患儿采取的康复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痊愈,9例遗留不同程度的AFP后遗症。在急性期,年龄在半岁以内、呈单侧下肢损害、肌力在Ⅲ级或以上、脊髓胸腰段病变长度在1~2个脊髓节段以内的患儿基本痊愈。AFP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主动、协同背屈功能障碍,足下垂,髋关节内收受限;部分患者出现肌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个别出现胫前及胫后肌群萎缩,严重者出现膝关节反张。急性期颅脑MR I提示中脑、脑桥或延髓背侧长T1长T2信号区,2年随访时上述区域病变基本消失,仅T2W遗留小范围轻度异常信号。2年随访,脊髓MR I表现为颈2~7和(或)胸12~腰1的脊髓前角病变区面积变小,T2W I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弱。结论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半数可以康复,但部分患儿遗留不同程度AFP后遗症,其中急性期出现双侧下肢、上肢、四肢瘫痪的病例后遗症状重,可伴有肌萎缩、关节变形。急性期MR I对评估病情意义大,脊髓胸腰段病变在3个或3个以上者预后不良。在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AFP后遗症的发生。
- 张璐王玉光王旭程华张伟倪量杨洪玲宋蕊顾燕李兴旺
-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瘫痪手足口病脑脊髓炎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脊髓及头颅MRI随访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的脊髓及头颅MRI特点,通过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影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9例HFMD并发AFP病例中,1例四肢瘫痪,1例双上肢瘫,1例右上肢瘫,2例双下肢瘫痪,4例单侧下肢瘫痪。观察9例HFMD合并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大多于发病2周行脊髓和头颅MRI检查,并对患儿进行2年随访。结果 6例合并脑炎的患儿查体无颅神经损伤的相应体征。9例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3例痊愈,其余6例患儿仍有不同程度的瘫痪,但症状均较急性期明显改善。MRI示患儿头颅病变集中于中脑、脑桥、延髓的背侧,脊髓病变集中于C2~7和(或)T12~L1的脊髓前角,2年后病变仅遗留少许小范围异常信号。3例痊愈的患者,脊髓MRI仍能观察到异常信号。脊髓病变累及的长度越长,患者瘫痪的恢复越差。脊髓病变累及1~2个节段,经过康复痊愈。脊髓病变累及3个节段或以上、病变位于脊髓颈段、肌力0级者,预后不良。结论 HFMD患儿,急性期MRI显示病变主要位于脑干背侧和脊髓前角,脑干病变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而脊髓病变遗留AFP后遗症与脊髓病变长度有关。急性期MRI检查能灵敏、准确地显示脊髓病变,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 张璐谢晟王玉光肖江喜张伟倪量杨洪玲李兴旺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