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骨折
  • 5篇关节
  • 4篇肱骨
  • 4篇骨折固定
  • 4篇骨折固定术
  • 4篇固定术
  • 4篇儿童
  • 4篇X线
  • 3篇韧带
  • 3篇韧带损伤
  • 3篇三角韧带
  • 3篇三角韧带损伤
  • 3篇肱骨骨折
  • 3篇内固定
  • 3篇股骨
  • 3篇儿童肱骨
  • 3篇复位
  • 3篇钢板
  • 3篇钢板治疗
  • 3篇闭合复位

机构

  • 15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5篇杨杰
  • 10篇赵友明
  • 8篇郭晓山
  • 8篇韦盛旺
  • 6篇陈华
  • 5篇陈林
  • 5篇孙辽军
  • 5篇杨翔
  • 3篇李武
  • 3篇陶正刚
  • 3篇郭建邦
  • 2篇窦海成
  • 2篇余贤斌
  • 2篇杨雷
  • 2篇邵荣学
  • 1篇楼毅
  • 1篇徐华梓
  • 1篇黄祥祥
  • 1篇黄高
  • 1篇吴瑞凯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浙江省医学会...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切口复位与闭合复位弹性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小切口复位与闭合复位弹性钉固定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68例年龄4~15岁的股骨骨折患儿,其中34例采用小切口复位弹性钉固定,男22例,女12例;年龄(8.2±2.5)岁;左侧10例,右侧24例;横形骨折18例,斜形12例,螺旋形4例。34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钉固定,男18例,女16例;年龄(8.6±2.6)岁;左侧14例,右侧20例;横形骨折15例,斜形14例,螺旋形5例。术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闭合复位弹性钉固定组相比,小切口复位组手术时间[(30.5±8.5)min vs.(53.0±15.0)min,P〈0.001]及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28.4±18.5)SVS.(65.0±28.5)S,P〈0.001]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折愈合时间[(5.8±1.3)周 vs.(5.7±1.4)周,P〉0.051、完全负重时间[(10.5±2.5)周VS.(9.8±2.4)周,P〉0.05]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弹性钉评分系统,小切口组优31例,良3例;闭合复位组优29例,良5例,两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股骨骨折与闭合复位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小切口复位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放射线暴露,可以作为闭合复位困难时的优先选择。
孙辽军杨杰余贤斌陈华郭晓山
关键词:X线透视检查股骨骨折
回顾性分析Endobutton系统与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Endobutton系统与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31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20例,采用切开复位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术治疗11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疗效,锁骨钩钢板组A级18例,B级2例;Endobutton组11例均为A级;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一致,值得临床推广。
邵荣学徐华梓郭晓山杨雷徐丁窦海成杨杰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器锁骨钩钢板
操纵杆技术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应用操纵杆技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并将其与常规的手法牵引复位进行比较。方法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48例年龄4~12岁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24例采用操纵杆技术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A组),24例采用常规的手法牵引复位经皮穿针治疗(B组),术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24例全部成功闭合复位,B组成功闭合复位18例,6例行切开复位,两组需要行切开复位的比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A组0/24,B组6/24,P=0.009)。A组平均手术时间(30.5±8.5)min,平均住院时间(3.4±1.6)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8±1.5)周;B组平均手术时间(46.0±18.O)min,平均住院时间(3.6±1.4)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6±1.6)周。A组手术时间比B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结果及患肢功能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手法牵引复位相比,应用操纵杆技术能显著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对患肢的放射学及功能结果也无明显影响,值得推崇。
杨杰孙辽军余贤斌胡炜陈华郭晓山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闭合复位
MRI在桡骨头骨折合并前臂骨间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MRI在桡骨头骨折合并前臂骨间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所有桡骨头骨折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1~53岁,平均37.6岁。所有患者于伤后72 h内就诊,伤后1周内行伤侧尺桡骨全长X线片、伤侧CT(必要时加三维重建)及MRI检查(包括肘及腕关节).观察前臂骨间膜在磁共振上的表现(有无损伤、损伤的部位及损伤的程度),桡骨头骨折的损伤程度,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桡骨头骨折Mason Ⅰ-Ⅲ型均可伴有前臂骨间膜损伤,桡骨头骨折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程度成正相关(P〈0.05).结论:桡骨头骨折伴前臂骨间膜可疑损伤时,有必要进行前臂MRI检查,明确骨间膜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根据骨间膜损伤的情况对桡骨小头骨折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肘关节和前臂功能的恢复。
赵友明李武陶正刚郭建邦杨杰韦盛旺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磁共振成像
桡骨小头骨折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桡骨小头骨折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前瞻性观察26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21-53岁,平均(37.6±7.3)岁。桡骨小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0例。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行伤侧尺桡骨全长X线、CT及MR检查(包括肘及腕关节),以明确是否合并前臂骨间膜损伤及损伤程度、部位。桡骨小头骨折类型和骨间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asonI-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均可伴前臂骨间膜损伤,其中7例MasonI型骨折中2例、9例MasonⅡ型骨折中4例、10例MasonⅢ型骨折中7例伴前臂骨间膜损伤。桡骨小头骨折与前臂骨间膜损伤呈正相关。桡骨小头骨折程度越严重,前臂骨间膜损伤的发生率越高,损伤程度也越重。MasonI型及Ⅱ型骨折中的6例前臂骨间膜损伤均为膜部损伤,而10例Masonm型骨折中的7例前臂骨间膜损伤,3例为中央束断裂,4例为膜部损伤。结论各类型桡骨小头骨折均可伴前臂骨间膜损伤,桡骨小头骨折与前臂骨间膜损伤呈正相关。对于桡骨小头骨折,尤其是MasonⅢ型骨折,建议行前臂MR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骨间膜损伤。
李武赵友明陶正刚郭建邦杨杰韦盛旺
关键词:桡骨骨折前臂损伤
旋前圆肌肌腱重建骨间膜中央束对Essex—Lopresti损伤后前臂纵向稳定的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研究旋前圆肌肌腱转位重建骨间膜中央束在恢复Essex-Lopresti损伤中前臂纵向稳定中的效果.方法 10具新鲜成人前臂标本,各标本依次按桡骨头切除、桡骨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切除、桡骨头+TFCC+骨间膜中央束切除、旋前圆肌肌腱转位重建中央束、单纯桡骨头置换、旋前圆肌肌腱转位+桡骨头置换6个步骤进行试验.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比较各步骤桡骨向近端移位5 mm时施加在标本两端的负荷差异,进而判断各步骤对前臂纵向稳定的恢复效果.结果 各个步骤中桡骨向近端移位5 mm时所需平均负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桡骨向近端移位5 mm时,旋前圆肌重建中央束所需负荷是骨间膜完整时的55.66%;旋前圆肌肌腱转位+桡骨头置换时所需负荷是单纯旋前圆肌肌腱重建中央束时的599.31%,是桡骨头切除时的333.56%.结论 单纯旋前圆肌肌腱转位重建中央束不足以恢复Essex-Lopresti损伤后前臂纵向稳定性;旋前圆肌重建中央束结合金属桡骨头假体置换更有利于恢复前臂的纵向稳定性.
郭建邦李武黄小敬杨杰赵友明
关键词:前臂损伤假体和植入物ESSEX-LOPRESTI损伤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BMI指数、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对位及旋转)。采用均值比较或卡方检验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伤后肿胀高峰期、GartlandⅢ型骨折、初始移位大的患儿闭合复位失败机率高,选择复位及固定方式时应仔细考虑这些危险因素。
杨杰孙辽军杜胜虎黄祥祥陈华郭晓山
关键词:肱骨骨折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2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6.3岁(19 ~96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DHS组20例,PFNA组16例,倒置LISS-DF组6例.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比较3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DHS组、PFNA组、倒置LISS-DF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64.5±262.2)、(176.3±86.3)、(205.0±77.1)mL,术后负重时间平均分别为(25.9±6.3)、(16.7±3.5)、(23.8±4.0)d,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禽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较适合的内固定物,当应用PFNA出现困难时,可考虑选择DHS及倒置LISS-DF进行内固定.
陶正刚韦盛旺赵友明杨杰杨翔陈林陈华郭晓山
关键词:髋骨折骨板骨钉
喙锁螺钉与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喙锁螺钉与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并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8例,电脑随机抽样分为两组,14例采用喙锁螺钉治疗,另14例采用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采用Constant评分和自我评分系统(subjectshouldvalue,SSV)评价肩关节功能,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6~25个月随访,平均12.6个月,术后Constant评分和SSV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术后Constant评分和SSV评分双Endobutton钢板组分别以(89.8±8.3)分、(85.7±7.3)分明显优于喙锁螺钉组的(78.0±10.3)分、(71.8±9.7)分(P〈0.05),术后3个月两组影像学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优于喙锁螺钉治疗,其通过解剖方式重建喙锁韧带将成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未来发展趋势。
杨杰赵友明孙辽军洪建军孔建中杨雷窦海成邵荣学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骨板
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研究
目的评估踝关节不同跖屈角度时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提高踝三角韧带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我院自201 0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24例,均为腓骨远端骨折但无内踝骨折。所有患者外翻应力...
赵友明杨杰韦盛旺杨翔陈林
关键词:踝关节三角韧带X线诊断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