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型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评估被引量:2
- 2010年
- B型利钠肽(brain/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由心脏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容量负荷增加引起的心室压力改变及室壁张力的增加是刺激BNP分泌的主要因素。当心肌缺血、坏死、损伤、心室壁张力和压力过重时可刺激BNP的合成与分泌,它在血循环动力容积和压力调节的保护性代偿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时BNP水平升高,并且与预后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血BNP浓度的改变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 杨平王昕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B型利钠肽预后评估BNP浓度PEPTIDE心室压力
- 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6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的调脂作用和安全性。方法6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病人,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晚睡前顿服;均治疗12周,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组使总胆固醇TC下降29.1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30.20%,甘油三酯TG下降29.36%,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TC、LDL—C、TG指标,且不良反应轻微,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
- 杨平陈欢雪张明侯平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脂血症疗效
- 基于PCRarray技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s家兔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利用PCRarray技术检测化瘀祛痰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家兔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雄性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每组15只。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其他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8周后,化瘀祛痰方组给予相应药物溶液(16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提取各组家兔心肌组织,利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PCRarray检测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较正常组家兔心肌细胞出现萎缩、部分细胞核周围出现空泡;部分细胞核出现缺失迹象。Masson染色可见模型组心肌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现象;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组心肌组织形态恢复或部分恢复正常。PCRarray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84种基因有31种下调,而化瘀祛痰方组使已下调的基因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ATP5G1、NDUFS4、SDHD、SDHC等。结论化瘀祛痰方可能是通过影响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从而可能起到改善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功能和结构的作用。
- 杨平杨平宋囡贾连群陈宁
- 关键词:线粒体
- 尼可地尔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诊治的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服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加服尼可地尔。治疗60天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心绞痛每天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ST段压低的总和(∑ST)临床疗效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无差异,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杨平
- 关键词:尼可地尔单硝酸异山梨酯不稳定性心绞痛
- 从“汁沫与血相抟”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2
- 2021年
- "汁沫与血相抟"始见于《黄帝内经》,是对痰瘀互结致病的高度总结,中医认为脾虚所导致的痰瘀互结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重要机制。因此基于"脾-线粒体"相关性,从"汁沫与血相抟"论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理论与新策略。
- 杨平杨平宋囡贾连群
- 关键词:脾虚线粒体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
- 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感染性心内膜炎(I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近20年67例IE的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前后十年内的病例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有所增高。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IE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45.5%)有所下降,无基础性心脏病的比例(22.7%)增加。发热(80.6%)为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心力衰竭(68.7%)、脏器血管栓塞(40.3%)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并发心力衰竭较过去十年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下降(61.2%)、白细胞增高(50%)是本病常见的实验室所见。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为67.2%,赘生物好发部位依次为主动脉瓣,二尖瓣,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血培养阳性率为34.5%,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结论:IE基础病因和致病菌较以往发生变化,早期诊断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手术治疗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 杨平胡健
- 入院Hcy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入院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Hcy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均为行冠脉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急性血栓),根据入院Hcy水平分为高Hcy组(Hcy≥10μmol/L)33例和正常Hcy组(Hcy<10μmol/L)2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特征,分析院内的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BNP,血压指标上的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cy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Hcy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高Hcy水平患者预后较Hcy正常者差,Hcy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 杨平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
- 从“汁沫与血相抟”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10
- 2020年
- “汁沫与血相抟”始见于《黄帝内经》,是对痰瘀互结致病的高度总结,中医认为脾虚所导致的痰瘀互结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重要机制。因此基于“脾-线粒体”相关性,从“汁沫与血相抟”论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理论与新策略。
- 杨平杨平宋囡贾连群杨关林
- 关键词:脾虚线粒体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