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平

作品数:15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骨转移
  • 7篇预后
  • 7篇预后因素
  • 7篇肝癌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4篇预后因素分析
  • 4篇疗效
  • 4篇放疗
  • 4篇肝细胞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骨肿瘤
  • 3篇肝细胞肝癌
  • 2篇生存率
  • 2篇手术
  • 2篇肿瘤转移
  • 2篇细胞癌
  • 2篇腺癌
  • 2篇疗法

机构

  • 1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5篇杨平
  • 15篇曾昭冲
  • 10篇何健
  • 3篇胡永
  • 3篇陈兵
  • 3篇汤钊猷
  • 3篇孙菁
  • 2篇刘娟
  • 2篇姜威
  • 2篇陈一兴
  • 2篇杜世锁
  • 1篇樊嘉
  • 1篇陈君雪
  • 1篇王斌梁
  • 1篇江涛
  • 1篇田军
  • 1篇王凤英
  • 1篇毕爱红
  • 1篇侯佳舟
  • 1篇金康怡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4篇肿瘤
  • 3篇中华放射肿瘤...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复旦学报(医...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后行立体定向放疗的初步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评估肝细胞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针对残存病灶,采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作为巩固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例行TACE联合SBRT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1~80岁,中位年龄55岁;TACE后残存肿瘤以单个为主,平均直径为2.8cm。SBRT计划前均行四维CT定位,可见肿瘤残留病灶,SBRT治疗采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总照射剂量为48~50Gy,分割次数为5~10次,治疗期间结合对症支持治疗。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and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标准判断肿瘤治疗反应。结果:16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根据mRECIST标准,完全缓解(CR)9例(56.3%),部分缓解(PR)6例(37.5%),病情稳定(SD)1例(6.25%),无照射野内进展(PD);总的客观缓解率(CR+PR)为93.8%。16例患者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3.6%和93.6%。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放射性肝损伤。结论:对于TACE后符合指征且伴残存病灶的肝细胞肝癌患者,采用SBRT以巩固治疗安全有效;TACE联合SBRT是针对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组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一兴曾昭冲孙菁杨平刘娟胡永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
肝癌肝移植术后骨转移的放射治疗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肝移植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放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随访853例肝癌患者。其中30例在肝移植后出现骨转移,接受针对骨转移部位放疗,剂量范围8~60 Gy(中位剂量为40 Gy)。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Backward-Wald法。结果 30例患者肝移植后出现骨转移,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9.7%、24.4%,中位生存时间8.6月。96.7%的患者接受放疗后疼痛缓解(29/30)。放疗剂量在30~60 Gy之间对疼痛的缓解在剂量效应关系上无相关性(P=0.670)。结论 放疗可以缓解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骨转移的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何健曾昭冲杨平
关键词:肝移植
肝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临床制定合适的放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接受外照射治疗的肝癌骨转移患者205例,对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肿瘤特性(原发灶及骨转移灶)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放射剂量范围为32~60 Gy,中位剂量50 Gy,照射区为骨转移灶区域。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Backward-Wald法。结果 205例肝癌骨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4月,有80例(39.0%)骨转移灶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发现在照射剂量32~66 Gy范围内,其剂量与效应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单因素分析发现较短的生存率和以下几方面有关:较低的Karnofsky评分、白蛋白水平,较高的骨转移时ALP水平、γ-GT水平、AFP水平、肝内肿瘤>5 cm、肝内原发灶未控、多发骨转移灶等。多因素分析发现,较低的Karnofsky评分、骨转移时较高的AFP水平、AST水平、血小板计数、肝内原发灶未控制、前5年的治疗诸因素均为独立预后因子(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有关肝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结果、预后因素,这些预后因素将有助于制定合适的针对这类患者的放疗策略。
何健曾昭冲杨平
关键词:比例危险度模型放射治疗剂量预后
无法切除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HT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观察HT对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并与3DCRT疗效比较。方法2011年6月对35例未手术切除的局限于肝内且无远处转移和癌栓的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HT大分割治疗,单次剂量从2.4 Gy递增至5.0 Gy,单次中位剂量为3.2 Gy,中位剂量50.0 Gy;同期45例接受3DCRT常规分割放疗患者,中位剂量54.0 Gy。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生存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相近(要为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毒性,P=0.293~0.664)。HT和3DCRT的OR率分别为60%和33%(P=0.024),DC率分别为94%和89%(P=0.459),1、2、3年OS率分别为97%和80%(P=0.025)、81%和55%(P=0.008)、67%和50%(P=0.043)。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8 cm (P=0.005)、放疗前行动脉栓塞化疗(P=0.000)及接受HT (P=0.002)者将在生存中获益。结论 无法切除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患者HT显示精确治疗优势,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同时大分割放疗缩短放疗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
江涛曾昭冲杨平胡永
关键词:放射疗法放射疗法三维适形
基于螺旋断层放疗技术的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评价基于螺旋断层放疗技术的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在治疗肝细胞肝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放疗科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基于螺旋断层放疗技术的SBRT治疗。肿瘤平均直径为2.5 cm(范围:0.9~5.8 cm),采用四维CT(four-dimensional CT,4-DCT)的定位方法。治疗前行图像引导下的匹配校准,总照射剂量为48~50 Gy,分割次数为5~10次,SBRT治疗期间给予保肝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6个月后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评价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3.0,NCI-CTC 3.0);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每隔3个月随访1次,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mision,CR)27例(58.7%),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5例(32.6%),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4.3%),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2例(4.3%),总有效率(CR+PR)为91.3%。自放疗之日开始计算生存率,46例患者的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4%、75.7%和69.9%。不良反应方面,仅有5例出现Ⅰ度骨髓抑制,2例出现Ⅱ度骨髓抑制,2例出现Ⅰ度转氨酶升高。结论:采用螺旋断层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那些无法手术或射频消融的肝细胞肝癌患者,SBRT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陈一兴曾昭冲孙菁杨平刘娟胡永
关键词:螺旋断层放疗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及放疗效果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放疗效果,探讨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对105例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骨转移灶均行常规放疗,中位肿瘤剂量40.0 Gy。对性别、肝功能状况、原发灶大小和数目、原发灶控制情况、有无手术切除、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AFP水平r、-GT水平及骨转移时是否伴骨旁软组织和其他脏器转移等多项因素进行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1.9%、5.6%、4.2%,中位生存期6个月。肝内原发灶控制情况、有无手术、骨转移时AFP和r-GT水平、骨转移时是否伴骨旁软组织和其他脏器转移为独立预后因子(P值均<0.05)。其余因素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经外照射后症状明显缓解,但远期疗效仍然很差。肝内原发灶控制情况、肝内原发灶有无手术切除、骨转移时AFP和r-GT的水平、骨转移灶旁软组织转移和其他脏器转移与预后有关。
何健曾昭冲杨平汤钊猷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骨肿瘤疾病预后
老年食管癌放疗疗效及其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讨论老年性食管癌特点,比较食管癌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疗效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并初步探讨造成其在两者中不同的因素。方法:18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分为两组:(1)老年组(年龄≥65岁)的85例。(2)非老年(年龄<65岁)的9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疗程。结果:老年组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52例,占61%,非老年组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56例,占59%。老年组总生存率为47%。其中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16%、2.5%、非老年组总生存率为39%,其中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13%、2.3%。结论:食管癌老年患者的放疗疗效与非老年患者无显著差异,两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与放疗剂量有关。
金康怡何健曾昭冲杨平
关键词:食管癌放射性肺炎生存率
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45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灶大小、原发灶是否手术、是否放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是否伴骨旁软组织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其他脏器转移等多项因素进行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26.0%和17.3%,中位生存期为(14.0±1.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P水平≤150u/L组与>150u/L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因素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时的血清ALP水平、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以及骨转移时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血清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放疗分割计划及放疗剂量提供依据。
何健曾昭冲杨平陈兵姜威
关键词:肾细胞肿瘤转移骨转移预后
11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搜集1997—2007年间诊治的11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诊断原发灶时Gleason评分、诊断原发灶时临床分期、是否内分泌治疗、是否行去势术、原发灶是否放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PSA和ALP水平、有无周围器官侵犯、有无区域和非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否伴骨旁软组织侵犯及其他脏器转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生存率计算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随访率为100%,1、3、5年随访例数分别为103、79、5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1%、60.9%、49.8%,中位生存期为48.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x^2=7.18,P=0.028)、诊断原发灶时Gleason评分(x^2=8.58,P=0.014)、诊断原发灶时临床分期(X^2=10.62,P=0.014)、骨转移灶数目(x^2=6.87,P=0.009)、骨转移时ALP水平(x^2=8.95,P=0.011)、有无周围器官侵犯(X^2=9.03,P=0.003)和有无非区域淋巴结转移(x^2=12.45,P=0.000)的生存率有差异,余各项无差异。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骨转移时ALP水平(x^2=4.08,P=0.020)、诊断原发灶时Gleason评分(x^2=4.57,P=0.044)和是否有非区域淋巴结转移(x^2=3.93,P=0.030)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较长,而骨转移时ALP水平、诊断原发灶时Glason评分和是否有非区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
何健曾昭冲杨平陈兵侯佳舟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预后因素分析
胃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主要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胃腺癌(下称胃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分析1997年—2007年间诊治38例胃癌骨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灶大小、初诊时临床分期、原发灶是否手术及化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癌胚抗原(CEA)水平、是否伴骨旁软组织转移、骨转移时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和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多项因素进行分析,生存率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胃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率,1年为47.1%,2年为29.6%,3年为24.7%,中位生存期5.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时CEA水平各组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因子。结论:胃癌患者出现骨转移后其生存率明显下降,骨转移时ALP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因子。
何健曾昭冲杨平孙菁杜世锁姜威
关键词:胃癌预后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