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熙晨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热带
  • 3篇气候
  • 2篇地化
  • 2篇遥相关
  • 2篇中国海
  • 2篇同化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学
  • 2篇稀疏化
  • 2篇海表
  • 2篇海表温度
  • 2篇海气
  • 2篇海温
  • 1篇新生代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水汽
  • 1篇水汽收支
  • 1篇太阳辐射
  • 1篇太阳能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控清洁能源...

作者

  • 13篇李熙晨
  • 2篇陈科艺
  • 2篇张双益

传媒

  • 4篇第34届中国...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09
  • 1篇19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预估被引量:8
2022年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展预估,研究表明SSP245和SSP585这2种代表性情景下2015—2100年南海中北部大部分海域出现风速增大的趋势,东海大部分海域表现出风速减小的趋势,而黄、渤海的风速变化则相对较弱;SSP585情景下风速变化方向与SSP245情景相同,幅度和显著性均有明显增强;SSP5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相对于历史气候时期1991—2010年,南海中北部的风功率密度和容量系数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达到约8%和6%,东海各要素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约为-12%和-9%,而中国大陆离岸100 km以内海域各要素的变化在±5%以内。
张双益李熙晨
关键词:气候变化风能海上风电场风速
热带亚马逊地区观测到的降水趋势
亚马逊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域,最大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繁多,淡水资源丰富[1],同时也是世界上的对流区之一,上空的对流活动全年都很活跃。因此,该地区对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季节降水是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
王馨悦李熙晨
关键词:降水海温水汽收支
文献传递
应用一个新的局地化EnOI同化模块对中国海SST及SLA进行同化和后报试验
李熙晨
关键词:同化
热带偶极模态及其物理机制
<正>随着卫星观测数据的增多,人们得以对全球海平面温度进行实时观测。科研人员发现,过去30年间的热带海温变化存在着较强的纬向不均匀的形态,具体表现为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强烈增温以及热带东太平洋的降温。东西反向的...
李熙晨
文献传递
ERA5资料应用于中国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利用中国40个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ERA5再分析资料太阳能资源要素进行误差评估,结果表明: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的地表月水平面总辐射回归方程可决系数为0.999。ERA5资料与各台站资料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8.7 MJ/m^(2),平均值为4.9 MJ/m^(2);相对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2.4%,平均值为1.0%。ERA5资料与各台站资料年际变化误差最大值为19 MJ/m^(2),平均值为3 MJ/m^(2);百分比年际变化误差最大值为0.5%,平均值为0.1%。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稳定度误差最大值为0.013,平均值为0.003;百分比误差最大值为2.9%,平均值为0.8%。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应用于中国太阳能资源评估是可行的。
张双益李熙晨
关键词:太阳能太阳辐射太阳能资源年际变化稳定度
近三十年以来热带大西洋增温对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变化的影响
2021年
1979-2015年,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主要表现为罗斯海海冰增多,而阿蒙森海和别林高斯晋海海冰减少。为了研究造成海冰再分布过程的影响原因,采用了一组不同复杂程度的大气模式以及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热带大西洋升温对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并结合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后使用耦合模式直接模拟了热带大西洋的增温趋势对南极西部海冰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热带大西洋升温会激发大尺度准定常罗斯贝波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加深阿蒙森低压。阿蒙森低压的加深通过影响表面风场进一步造成南极西部地区海冰的偶极型变化。鉴于南极海冰对于深海环流的驱动至关重要,此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并完善当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年代际变率机制的理解。
黄奥男宋晨涛陈科艺王馨悦辛美娇李熙晨
关键词:气象学南极海冰海表温度
2020年夏季超长梅雨过程中不同等湿静力能层的大气质量收支
2024年
本文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980~2020年ERA5再分析数据集,从等湿静力能(MSE)大气质量环流的角度研究了2020年夏季超长梅雨期间各等MSE层大气质量和质量通量的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20年超长梅雨过程中,从热带到中纬度梅雨区大气普遍向更高的等湿静力能层抬升。345~350 kJ/335~340 kJ等MSE层的质量异常增多/减少最为显著且与区域降水呈显著的同期正/负相关,因此335~350 kJ是2020年梅雨季的关键MSE变化范围。来自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的高能空气向梅雨区汇聚是此次梅雨降水异常的重要原因,而局地静力不稳定性并无显著偏强异常。梅雨区345~350 kJ/340~345 kJ等MSE层大气质量日变化由绝热质量通量异常主导,进一步发现这两层的绝热质量通量异常超前降水1~2 d时两者的正/负相关性最好。在梅雨季的不同阶段,强降水前期等MSE绝热质量通量异常特征及其经纬向分量的相对重要性有所不同。在梅雨季初期,强降水前一天梅雨区345~350 kJ等MSE层质量收支异常偏多,主要由经向质量通量异常贡献;在梅雨季末期,强降水前两天梅雨区340~345 kJ层质量收支异常偏少,主要由纬向质量通量异常贡献。上述等MSE质量环流异常信号可以作为出入梅时间及梅雨强度的前兆信号之一。
缪玉洁虞越越陈刚管兆勇李熙晨
热带海温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海平面高度
<正>最近30年,随着卫星数据的增多,人们得以对全球海平面进行实时观测。科研人员发现,海平面高度的局地变化受风场和次表层热容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而这些气象要素又进一步受到海表面温度的强迫。在本文中,我们应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李熙晨
文献传递
应用一个新的局地化集合最优插值同化模块对中国海海表温度及海面高度异常进行同化和后报试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及对海洋的开发,近海的同化和预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化本身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一部分观测数据密度过大。一方面,过高的分辨率使得同化过程消耗过多的计算机资源,大大增加了计算量。另一方面,高分辨率...
李熙晨
关键词:海面高度海表温度
新生代南极冰盖演化的模拟研究——气候场不确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观测显示,南极冰盖在始新世到渐新世交界时期(34 Ma)开始形成,之后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冷而扩张并趋于稳定。以此为约束,可以检验气候模式和冰盖模式在模拟中晚新生代气候和冰盖演化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冰盖模式ISSM4.18,分别使用两个气候模式CESM1.2.2和NorESM-L模拟得到的新生代气候场为强迫场,对南极冰盖的演化进行了模拟,对比了两种气候场得到的南极冰盖演化的差异。其中,CESM1.2.2模拟采用的CO_(2)浓度是以重建的全球平均温度为约束反推得到的,而NorESM-L模拟则是采用由地质记录中的CO_(2)代用资料重建得到的浓度。结果显示,CESM1.2.2模拟的气候场在30 Ma时可以在东南极形成冰盖,在20 Ma和10 Ma该冰盖持续存在,但始终都没有形成显著的西南极冰盖。而NorESM-L模拟的气候场在10 Ma之前都不能形成冰盖,但在10 Ma时可以形成包括西南极冰盖在内的大冰盖。总的来说,使用CESM1.2.2模拟的气候场给出的南极冰盖演化相对更为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生代全球平均温度重建的合理性。
满凯魏强谭宁张仲石李熙晨刘永岗
关键词:南极冰盖古气候新生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