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秀

作品数:29 被引量:18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气候
  • 7篇降水
  • 4篇连阴雨
  • 4篇流域
  • 4篇暴雨
  • 3篇雨日
  • 3篇灾害
  • 3篇突变
  • 3篇气温
  • 3篇烤烟
  • 3篇黄河流域
  • 3篇降水量
  • 3篇河流域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日数
  • 2篇山洪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象
  • 2篇干旱

机构

  • 29篇河南省气候中...
  • 6篇中国气象局
  • 5篇郑州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延边大学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安阳市气象局
  • 1篇河南省城乡规...

作者

  • 29篇李凤秀
  • 13篇姬兴杰
  • 7篇朱业玉
  • 5篇竹磊磊
  • 5篇刘雅星
  • 4篇顾万龙
  • 4篇王纪军
  • 4篇潘攀
  • 3篇常军
  • 2篇王记芳
  • 2篇左璇
  • 2篇胡彩虹
  • 1篇宋丽莉
  • 1篇杜嘉
  • 1篇宋开山
  • 1篇史恒斌
  • 1篇刘雁
  • 1篇卢燕宇
  • 1篇王永光
  • 1篇许蓬蓬

传媒

  • 4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河南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人民黄河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烟草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2014年全...
  • 1篇第33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局气...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速对郑州市空气污染的可能影响
本文分析了郑州大气成分站2006~2015年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PM10、PM2.5和PM1浓度有从春天到夏天逐渐降低,秋季到冬季污染逐渐加重的规律,按年有波动变化的趋势。利用2014~2015年的重污染过程,研究表明...
王贵军姬兴杰申占营李凤秀
关键词:风速PM10和PM2.5
文献传递
河南省连阴雨变化特征及其对烤烟产量的影响
连阴雨是河南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以长期阴雨以及由其所造成的气温偏低、湿度偏大和日照偏少为基本特征。连阴雨对交通、建筑、旅游等行业影响较大,长期阴雨还会加速各种霉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人体健康,持续的降水对一些地质条件较为复...
刘雅星姬兴杰李凤秀
1961—2017年郑州夏季降水日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利用郑州气象站1961—2017年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平均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降水贡献率、降水发生率、降水历时及强降水等级等指标,分析了57年郑州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郑州夏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凌晨、傍晚和上午10时“三峰”结构,主峰出现在傍晚18时;而降水频次表现出凌晨1时至上午9时的单峰结构.②夏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在上午10时呈现的峰值是由8月份降水贡献的,6-7月在该时段并未表现峰结构.③郑州各历时降水发生率随降水历时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而贡献率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④郑州降水以1~5h短历时为主,频发于傍晚和清晨前后,贡献率则以7~24h历时为主,频发于凌晨下半夜至早晨.⑤强降水频发于凌晨和傍晚,三级频次最多,二级次之,一级最少;降水贡献率则相反.
李凤秀朱业玉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小时降水强降水
河南省连阴雨过程监测评估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利用1961—2019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1980—2010年小麦、玉米产量资料,通过对过程雨量、日照时间、云量等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河南省原有连阴雨定义标准进行了改进,确定了以日照时间代替云量的连阴雨监测新标准,并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生育期连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对河南省不同时段的连阴雨过程等级进行科学划分.选取影响范围、持续时间、过程雨量3个影响因子,建立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制定了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综合评估方法.
刘雅星李凤秀
关键词:气象灾害连阴雨冬小麦夏玉米
1961-2014年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气温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的指标,气温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自然界都有重要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天气事件衍生的气象灾害也对全球多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极端气温时空变化规律...
张方徐岩岩李凤秀
关键词: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周期
文献传递
黄河三花间降水量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根据三花间21个气象站1961-2007年降水量资料,采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降水分布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有关,西南部明显多于东北部,同时降水有两个相对高值区;②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均存在南北差异,北部的降水较南部更为集中;③气候旱涝与降水集中度有明显关系。
朱业玉顾万龙王记芳李凤秀
关键词:集中度集中期降水黄河
基于MCI的河南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1-2017),计算得到各站点(1971-201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各季节平均干旱日数和干旱站次比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8年,河南年平均干旱日数整体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增加,轻旱、中旱等级干旱年平均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平均干旱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范围较大,区域性干旱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高,河南干旱发生的范围有加大的趋势,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干旱发生范围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张宇星张宇星智协飞
关键词:干旱
1971—2010年河南省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被引量:13
2015年
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的霜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 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 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 d/10 a的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 d/10 a的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 d/10 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 d/10 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的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姬兴杰李凤秀王纪军
关键词:无霜期突变气候响应
莫莫格湿地冷岛效应遥感分析
2019年
以2015年春季、夏季、秋季共3期莫莫格湿地的Landsat 8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在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和地统计分析,从而完成莫莫格湿地的冷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对周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冷岛效应(降温作用)随着离湿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湿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降温作用并不相同,对居住地类型的影响范围在240~540 m,对旱地类型的影响范围在480~660 m;湿地对盐碱地的降温作用比较显著,影响范围在600~660 m。湿地在不同季节对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降温作用并不相同,在春夏秋3个季节中降温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
项小云李凤秀杜嘉刘雁宋开山赵博宇周昊昊马学垚
关键词:冷岛效应LANDSAT
小时和日值降水数据对河南省暴雨日数和暴雨日变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1961—2018年河南省111个气象站逐日和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暴雨日变化特征,并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评估了小时和日值降水数据对暴雨日数及暴雨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河南省年平均暴雨日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0.34 d·(10 a)^(-1);94.6%的气象站点年平均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为正,显著增加的站点数占总站数的73.0%;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4 d,以7月最多,平均值为0.52 d,占年平均暴雨日数的37.1%。(2)1961—2018年,河南省暴雨总降水的日变化呈现单峰结构,主峰值出现在05时,为4.5 mm;暴雨日变化峰值呈波动下降趋势,速率为0.16 mm·(10 a)^(-1);日变化峰值大部分出现在00—08时,共42个年份,占79.3%;从空间分布看,各气象站点的暴雨日变化峰值大都出现在00—06时,占总站数的73.5%。(3)2014—2018年,河南省小时和日值降水数据吻合度为100%;吻合暴雨总降水的日变化的主峰值和次峰值出现在04时和17时,分别为4.3 mm和3.4 mm;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3—18时的气象站点最多,占总站数的33.9%。(4)小时和日值数据对暴雨日数及暴雨日变化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年平均暴雨日数及其变化趋势不一致和暴雨日变化的差异。
丁亚磊姬兴杰刘美李凤秀
关键词:暴雨日数日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