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奎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 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是CT容积数据采集和三维重组技术的综合利用。由于其...
- 李修奎
- 关键词:肝脏血管成像断层X线计算机
- 文献传递
-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比较被引量:5
- 2007年
- 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均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按胆汁引流途径分为外引流组13例和内引流组32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T细胞亚群分布,术后14 d再次检测ALT。结果45例患者术后7 d血清ALT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4 d内引流组明显低于外引流组。术后7 d内引流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外周血CD4、CD56+16细胞百分率及CD4/CD8值明显低于术前,但外引流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PTCD是治疗MOJ的有效方法,内引流术的疗效优于外引流术。
- 李修奎余永强张得志
-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细胞免疫
- MRI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MRI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其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MR诊断并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垂体腺瘤。结果MRI诊断5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表现为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侵入蝶窦;累及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术中发现65例为侵袭性生长,MRI阳性预测值为86.5%。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多功能腺瘤和泌乳素腺瘤多见,分别占33.8%、24.6%。结论MR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阳性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刘连城余永强钱银锋王万勤李修奎
- 关键词:垂体肿瘤磁共振成像
-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和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三种重组方式,分析三种重组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肝静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情况;同期30例患者行肝动脉DSA血管造影,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本组肝动脉变异率为32%;VR与MIP对肝动脉2级以下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上有明显差异(P<0.05),MIP优于VR;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MIP与DSA在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上完全一致,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上有差异(P<0.05),DSA优于MIP;VR与MIP在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有5种变异类型,变异率为27.8%。正常组肝静脉Ⅰ型80例(95%),Ⅱ型4例(5%),7例(8.3%)可见右后下肝静脉。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血管、肝血管性病变及富血管性肿瘤性病变,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准确信息。VR、MIP与MPR三种重组技术结合使用在肝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并不亚于DSA。
- 李修奎余永强刘斌
- 关键词:血管成像
- 提高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成功率的技术因素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及如何提高整复率。方法经空气胝力灌肠证实肠套叠患儿125例(135例次),所有病例均在透视下采用空气灌肠获得肠套叠的诊断并进行整复治疗。诊断压力6~8kPa,整复压力10~16kPa,结果腹部平片86例次肠管生理积气减少。空气灌肠透视130例次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共整复成功129例次,其中一次性整复成功109例7久,多次间歇性整复成功20例次,其中8例发生复套均整复成功,总成功率为95.56%,6例次未整复成功,无一例穿孔。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的诊治方法,疗效可靠,安拿性高;早期诊断及间歇性空气潍肠并辅以局部按摩足提高整复率的关键。
- 李修奎余永强朱赤刘连城
- 关键词:空气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