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仟

作品数:7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利用效率
  • 3篇玉米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土壤
  • 3篇夏玉米
  • 3篇小麦
  • 3篇秸秆
  • 2篇冬小麦
  • 2篇蒸散
  • 2篇熟制
  • 2篇农田
  • 2篇农田蒸散
  • 2篇两熟制
  • 2篇酶活性
  • 2篇秸秆还田
  • 2篇还田
  • 2篇腐熟
  • 2篇腐熟剂

机构

  • 7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李仟
  • 6篇王同朝
  • 6篇关小康
  • 4篇李小艳
  • 3篇卫丽
  • 2篇王和洲
  • 1篇杜园园
  • 1篇姜玉梅
  • 1篇杨明达
  • 1篇白如轩
  • 1篇白田田
  • 1篇燕照玲
  • 1篇齐爽

传媒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蒸散量周年变化规律初探被引量:5
2014年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田蒸散量变化规律,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系统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田蒸散量周年、不同阶段和日变化,对蒸散量与净辐射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蒸散量四季分布不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占1年的44%,32%,17%,7%,总体呈"M"型变化;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和夏玉米拔节-抽雄期是1周年的2个蒸散高峰期,也是作物生长水分临界期和补充灌溉的关键期;农田日蒸散量呈抛物线型;气象要素对蒸散量的影响顺序为:太阳净辐射量>气温>降雨量,太阳净辐射量和气温对蒸散量有显著的影响。
王同朝李小艳李仟王和洲关小康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蒸散量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麦玉两熟制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1)、秸秆还田+有机肥(T2)、秸秆还田+HM(菌种)还田剂(T3)和秸秆还田不施肥(对照,T0)4个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氮素利用和麦玉两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或还田剂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7.7%~57.2%,33.0%~41.4%,其中T2和T3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T3处理冬小麦的千粒重显著低于T2处理,但两者其他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及生物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单施化肥(T1)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T3)或有机肥(T2)处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冬小麦季分别提高了1.0%~2.3%,8.2%~24.3%,8.3%~14.2%;在夏玉米季则分别提高了2.6%~3.3%,22.2%~39.0%,4.9%~5.1%。对周年氮素平衡来说,对照处理表现为氮素亏缺,T1,T2和T3处理均表现为氮素盈余;且同一氮素水平下,T3和T2处理比T1处理氮输出量分别增加了11.4%,14.7%。T3处理在秸秆还田配施肥料的基础上可以达到T2处理同样的增产效果;T3和T2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果;从周年氮素平衡角度来说,在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李仟关小康杨明达王同朝刘春堂白田田张鹏钰卫丽
关键词:腐熟剂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
秸秆覆盖和土壤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为阐明秸秆覆盖和土壤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测坑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降低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Ed),在夏玉米生育前期的表现尤为明显.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ET)、灌浆期光合参数、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受到秸秆覆盖和土壤水分调控的显著影响,且光合参数(除净光合速率Pn外)和产量受到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的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秸秆覆盖较不覆盖能显著减少ET、提高WUE和产量,ET和产量随着土壤水分调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WUE随着土壤水分调控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从低水分到高水分秸秆覆盖较不覆盖WUE增幅为35.32%,33.74%,51.88%和29.69%,产量增幅为7.61%,8.94%,18.29%,6.96%.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70%田间持水量水分处理,ET较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且增幅最大.
王同朝李小艳李仟王和洲高国华关小康
关键词:夏玉米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麦玉两熟制秸秆还田促腐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研究
为探究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其培肥机理,2012年10月~2014年9月,以冬小麦西农979、夏玉米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在周年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不施肥处理(CK)...
李仟
关键词:土壤养分酶活性
文献传递
时空交替间隔灌溉对夏玉米田水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给夏玉米有效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根区实施交替补灌对农田蒸散、夏玉米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共设9个处理:拔节期和抽穗期充分供水(T1N1)、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1N2)、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1N3)、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2N1)、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2N2)、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2N3)、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3N1)、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3N2)、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3N3)。结果表明:各处理在全生育期内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变化趋势均呈脉冲状,且各生育阶段棵间土壤蒸发量占阶段蒸散量比例在播种-灌浆-成熟阶段均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个生育期间棵间土壤蒸发量(E)/总蒸散量(ET)为34.89%~52.19%,并随着水分亏缺程度加剧而降低。产量表现为T1N2>T2N1>T1N3>T2N2>T2N3>T1N1>T3N1>T3N2>T3N3,其中T1N2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N2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08 kg/(hm2.mm)),分别比T3N1、T3N2、T3N3和T1N1处理高12.78%,16.90%,19.79%,26.92%,拔节期和抽穗期均为高水分的T1N1处理最低,其他处理随着总补灌量的减少逐渐下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采用时空交替灌溉方式:拔节期充分补灌(田间持水量的80%)和抽穗期补灌量适度减少(田间持水量的65%),有利于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同步提升。
王同朝李小艳杜园园李仟白如轩关小康
关键词:夏玉米垄作农田蒸散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配置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为给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种植密度和行距的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分测坑池栽试验,设置等行距条播(W1,行距20 cm)和宽幅种植(W2,幅宽10 cm、行距30 cm)2种种植方式和105万(P1),150万(P2),210万(P3),270万(P4)株/hm24种种植密度,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土壤水分较为充足、中后期较为干旱年型下,研究了不同群体配置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1、P2、P3、P4密度下,等行距种植(W1)小麦产量分别比宽幅种植(W2)高14.39%,12.54%,6.28%,14.37%;等行距种植在密度P4条件下产量最高(8 270.77 kg/hm2),宽幅种植在密度P3条件下产量最高(7 392.43 kg/hm2)。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冬小麦拔节-开花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开花-成熟和播种-拔节的3.6,2.7倍。在相同密度下,等行距条播(W1)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宽幅种植(W2)。因此,在等行距条播和种植密度270万株/hm2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适中,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群体配置组合。
王同朝齐爽关小康李小艳李仟姜玉梅卫丽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及腐熟剂对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6年
通过2 a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不施肥(CK)、秸秆还田+化肥(SF)、秸秆还田+化肥+HM腐熟剂(SFD)、秸秆还田+化肥+有机肥(SFM)对小麦收获期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最佳的秸秆还田配施处理。结果表明:SFM和SFD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CK和SF处理;SFM和SFD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CK和SF处理,总体以SFD处理效果最佳;各处理小麦产量表现为SFM〉SFD〉SF〉CK,SFM、SFD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两处理小麦产量较SF处理增加8.42%~12.69%(2013年)、8.21%~14.14%(2014年),基础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SFM,
李国阳燕照玲李仟卫丽关小康王同朝
关键词:秸秆还田小麦腐熟剂有机肥土壤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