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蒙
- 作品数:26 被引量:6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临沂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 莱州湾南部地区1973—2016年海岸演化及防护对策被引量:7
- 2019年
-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为海岸带地区的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造成了重大威胁。研究莱州湾南部海岸演化规律,可为潍坊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海上山东"等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莱州湾南部地区陆地资源卫星影像,对1973—2016年海岸带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提取了莱州湾南部1973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6年的6期海岸线。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南部40多年来海岸线演化与海岸带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总的来说,莱州湾南部逐渐由天然海岸转变为人工海岸,海岸工程大规模修建地区海岸线向海推进,否则海岸线向陆退缩。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海平面上升、河流输沙减少和海岸工程建设。1990年前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2000年后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海平面上升给莱州湾南部海岸防护和侵蚀海岸的修复工作造成持续缓慢的压力。莱州湾南部海岸防护工作应以长期持续的现场观测为基础,遵循海岸线演化规律,开展综合手段防护治理,同时完善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 王建张军强郭志谦李亚蒙郭颖
- 关键词:海岸侵蚀海岸防护
- 华北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植被、气候与大气CO2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拐点之一,此期气候经历了由"暖室"向"冰室"的转变。研究该气候转型期的特征可为科学界和国家层面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华北山西榆社盆地张村组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地层中保存的植物大化石、孢粉以及硅藻组合,为重建该时段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生物学证据。在综合回顾张村组化石植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侧重介绍最近5年在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新成果定性及定量地刻画了第三纪-第四纪之交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东南缘气候变干、变凉的转型过程及其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浓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 白云俊魏雪苹秦锋李亚蒙李金锋Parminder S.Ranhotra王宇飞
-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植被
- 莱州湾南部沿海地区环境地质现状及成因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基于莱州湾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水位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范围、形成原因和相互作用等,为问题的防护、治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海(咸)水入侵的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寿光营里镇、侯镇,寒亭固堤、萧家营镇,昌邑卜庄镇、柳疃镇一线以北区域为重度入侵区,向南依次为中度入侵区和轻度入侵区;地下水超采漏斗主要有牛头镇-寿光、留吕、潍寒及昌邑四个漏斗,这4个漏斗已发展成近东西的区域性漏斗群带;土壤盐渍化程度整体上呈由北向南减弱的趋势,盐土和强度盐渍化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部滨海地区,中度盐渍化土壤呈斑块状,主要分布于强度盐渍化土壤区外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导致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降水减少、入海河流流域水库建设和海岸带地区经济建设等是重要影响因素。莱州湾南部沿海地区的防治工作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综合治理,包括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修建防潮堤、防潮闸;开展南部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降水流失;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加强环境地质监测与预警等。
- 王建张军强任寒寒李亚蒙郭颖
- 关键词:地下水漏斗盐渍土环境地质
- “苋”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苋"是现代中国人习见的野菜种类。目前对"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宏观与微观,涵盖了"苋"类植物的种质资源、种子特性、植株的生理学特性、光合特性以及医药功能和药理的研究等。但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对"苋"这一名称所代表的原植物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历史典籍中与"苋"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与"苋"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开展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厘定原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发现,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苋"有关的植物名称有17个,在对这些名称所代表类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比后发现,这些名称可以归并入3个科中,分别是苋科、马齿苋科和大戟科。被放置在苋科的植物包括苋属的白苋与红苋、牛膝属植物和青葙属的鸡冠花;马齿苋科的植物为马齿苋属的马齿苋;大戟科的植物为铁苋菜属。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先民已经认识到了"苋"类植物的食用功能;中国人明确地将马齿苋确定为单独类群的时间,比欧洲早800年。
- 刘海明赵妍李亚蒙
- 关键词:原植物比较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 “葱”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葱"是中国现代餐饮行业常见的调味品与食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葱是何时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记载的葱共有哪些?这些问题,到目前依然未知。本项研究从2000年前的周朝相关历史文献开始,逐一整理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文献中出现的"葱",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现代的植物形态学与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葱"有关的植物名称共24个,并确定了其中21个名称所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葱属植物的研究,首次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说明,早在1500年前的唐代,中国先民已经明确而清晰地认识到"葱"的"药食同源"现象;同时,该项研究也首次从植物学的角度,探讨了"葱"与"五荤三厌"的关系。
- 刘海明常莉夏晓飞王凌凌韩冬钟蓓李亚蒙
- 关键词:原植物比较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 中国古代园林中“岁寒三友”原植物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岁寒三友”是中国古代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使用的题材。为了准确地理解中国先民在定义“岁寒三友”时的植株类别,文章采用植物考据学的思想对“岁寒三友”开展研究工作,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中有关这三类植物的描绘与形态学定义,参考了现代植物分类系统,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探究这三类植物的原植物。结果发现,“松’’指的是现代分类群的松科松属植物,拉丁名是Pinus;“竹”指的是现代分类群的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拉丁名是Bambusoideae;而“梅”指的是现代分类群的蔷薇科杏属植物,拉丁名是Armeniaca mume。研究发现,将这三类植物定义为“岁寒三友”,是与它们的物候学特征相匹配的。古人对这三类植物的偏爱,从“比德”的角度来讲,也符合这三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 刘海明夏晓飞韩冬王凌凌李亚蒙
- 关键词:园林植物原植物生物学
- 玻璃屋中的精灵——硅藻
- 2011年
- 在地球上任何有水的地方,你都有可能找到这种单细胞水生藻类——硅藻。硅藻因具有由二氧化硅和水分子组成的硅质细胞壁而得名。不过,要想看到它们,你还需要一台显微镜,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直径一般只有0.01~0.2毫米,因此直至1703年,一位不知名的英国绅士才第一次通过一台简易的显微镜在浮萍的根上发现了它。在光学显微镜下,你能看见活体硅藻细胞的核、液泡和板状、盘状及颗粒状的色素体,
- 李亚蒙夏晓飞刘海明
- 关键词:硅藻光学显微镜分子组成水生单细胞
- 莱州湾南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成因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莱州湾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监测和防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青州、临朐、安丘的低山丘陵区,总面积约为2186 km^(2)。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青州及昌邑东部铁矿开采区,临朐、昌乐采煤区,安丘铅锌矿开采区,高密、安丘的重晶石开采区等,总面积约为882 km^(2)。地面沉降分布于北部滨海区,总面积约为3106 km^(2)。莱州湾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构造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基础上,莱州湾地区应多采用最新的多学科、多技术手段,进行实时性监测,建立周期性监测和预警体系。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护工作,合理规划矿产开采和工程建设活动。对于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制定科学的治理计划和实施方案,防止进一步的破坏。
- 王建张军强徐树建李亚蒙徐志强
-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 历史典籍中“藻”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藻"是现代植物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单独的大类,现代研究认为藻类植物包含十多个门。对于该类植物的历史,以及中国先民对其认识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植物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系统搜集整理在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藻"有关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并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尝试解读。研究发现,在历史典籍中共有9个与"藻"相关的植物名称,研究后确定了7个名称对应的原植物的科学名称。最后解读了中国先民对于"藻"的认识,揭示出"藻"的药用价值与食用价值是中国先民关注这一类植物的主要原因。
- 刘海明夏晓飞李亚蒙王凌凌
- 关键词:原植物分类学
- 白洋淀水环境与硅藻生物多样性
- 通过对白洋淀水域不同小生境下硅藻群落组成的研究,分析了水体环境与硅藻群落的关系。共记录了硅藻85个种、变种及未定种,隶属于22个科31个属,其中小环藻属(Cyclotella)、菱形藻属(Nitzschia)、美壁藻属(...
- 李亚蒙赵琦冯广平刘海明王宇飞
- 关键词:硅藻生物多样性水环境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