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丽君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代谢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症
  • 2篇养心
  • 2篇养心胶囊
  • 2篇再灌注
  • 2篇脂血症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尿酸
  • 2篇尿酸代谢
  • 2篇缺血
  • 2篇微粒
  • 2篇微粒化
  • 2篇微粒化非诺贝...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李丽君
  • 7篇任景怡
  • 7篇陈红
  • 4篇汪若婕
  • 4篇罗宇
  • 3篇武蓓
  • 2篇王岚
  • 1篇刘昕
  • 1篇秋爽
  • 1篇杨士伟
  • 1篇徐成斌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急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2008年
目的:探讨急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3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n=15)静脉注射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1.0 mL,低剂量组(n=17)和高剂量组(n=21)分别静脉注射10%(质量分数)Triton WR-1339溶液0.5 mL和1.0 mL。给药24 h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测定给药前、给药24 h血脂水平和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活性,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24 h后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低剂量组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浓度[分别为(6.92±1.48)mmol/L和(11.76±2.76)mmol/L]均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升高更为明显[分别为(11.91±0.87)mmol/L和(33.97±5.85)mmol/L]。两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也较给药前升高(P<0.05),但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1)。另外,给药24 h后3组SD大鼠的血清Lp-PLA2的活性组间比较以及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55.2±3.1)%和(51.4±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但与对照组[(37.0±4.2)%]相比均明显增加(P<0.001)。结论:急性混合型高脂血症能增加大鼠急性心肌梗死面积,Lp-PLA2在该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陈红汪若婕任景怡武蓓李丽君
关键词:高脂蛋白血症V型心肌梗死磷脂酶A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尿酸代谢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高甘油三酯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脂及尿酸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共入选116例高甘油三酯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每日顿服微粒化非诺贝特胶囊200 mg,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主要血脂参数、血尿酸(UA)、24小时尿尿酸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4周:(1)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下降最为显著,与基线相比较下降5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19%,此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别为10%和12%)。(2)患者血尿酸水平由(462.8±73.5)μmol/L降至(320.1±83.0)μmol/L,下降幅度为28.3%,其中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下降29.8%,女性患者下降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并且血尿酸水平降低与基线值无关。(3)患者尿尿酸排出明显增多,由(2 874.2±503.4)μmol/L增加至(3 604.2±769.7)μmol/L,升高36.0%,其中男性患者尿尿酸水平升高41.1%,女性患者升高33.4%(P值均小于0.01),而且非诺贝特治疗后所有患者尿酸清除分数均明显升高,提示非诺贝特治疗促进了尿酸的排泄。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能同时有效改善高甘油三酯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脂及尿酸代谢异常,明显促进尿尿酸排泄,且该作用不受基线水平的影响,与性别无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李丽君陈红任景怡王岚罗宇
关键词:非诺贝特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代谢
参松养心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在Sprague Dawley(SD)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松养心胶囊组(4 mg·kg·d),灌胃2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
陈红任景怡李丽君汪若婕
文献传递
通心络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通心络组,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舒张功能,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的变化。结果经4周的治疗,通心络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由治疗前的(8.19±0.71)%,上升为(12.47±0.98)%(P〈0.05)。血清NO浓度也较治疗前显著升高[(47.65±4.38)pg/ml对(52.91±4.83)pg/ml,P〈0.001]。ET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1.23±2.46)pg/ml对(24.34±2.46)pg/ml;P〈0.001],而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反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上述参数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4周的疗程中通心络可以调控NO/ET的平衡,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陈红杨士伟任景怡徐成斌武蓓李丽君
关键词:通心络
参松养心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在SD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参松养心胶囊(4g·kg^-1·d^-1),连续灌胃2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缺血开始30min内和再灌注60ra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再灌注60min后摘除心脏测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绀大鼠心肌缺血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6.7±0.3)次/30min比(15.0±1.1)次/30min,P=0.007]、窄速的发作次数[(3.5±0.2)次/30min比(14.7±0.6)次/30min,P=0.003]和发作持续时间[(10.3±2.0)s比(28.3±4.6)s,P=0.018]以及室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0±1.1)s比(15.0±1.7)s,P=0.031]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2)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再灌注后审性早搏的发作次数[(5.3±0.8)次/60min比(15.6±1.8)次/60min,P=0.002]以及再灌注室速发作的持续时间[(4.6±0.5)s比(13.5±0.6)s,P=0.001]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明显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月.对于降低再灌注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持续时间也有显著效果。
任景怡李丽君汪若婕陈红吴以岭罗宇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肌再灌注参松养心胶囊
微粒化非诺贝特调节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尿酸代谢的研究
2009年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非诺贝特)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尿酸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入选131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高TG及高尿酸血症,每日顿服非诺贝特胶囊200 mg,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主要血脂参数、血尿酸、24 h尿尿酸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非诺贝特治疗4周后:(1)患者血清TG下降最为显著,与基线比较下降49%,血清HDL-C水平升高18%,此外患者血清TC和LDL-C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别为11%和14%);(2)患者血尿酸水平由(472.5±74.8)μmol/L降至(325.0±82.1)μmol/L,下降幅度为31.2%。其中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下降32.6%,女性患者下降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患者24 h尿尿酸排泄明显增多,由(2 885.2±502.7)μmol/L增加至(3 701.7±768.2)μmol/L,排泄增加28.8%,其中男性24 h尿尿酸排泄高于女性(P<0.01)。结论非诺贝特具有同时改善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及尿酸代谢异常的双重疗效,能明显促进尿尿酸排泄,且该作用与性别无关。
任景怡陈红秋爽王岚李丽君罗宇
关键词:代谢疾病普鲁脂芬尿酸
停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9
2007年
目的观察在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停用辛伐他汀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应作用机制。方法入选33例血清胆固醇(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分别于基线水平、停药前(即辛伐他汀20 mg 治疗4周后)及停用辛伐他汀1周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FMD)评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 F1_α(6-keto-PGF1_α)和血栓素 B_2(TXB_2)的水平及主要血脂参数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然而,停用辛伐他汀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停药前明显下降(4.82±0.71)%与11.51±0.87%,P<0.01),甚至低于未服用辛伐他汀时的基线水平(4.82±0.71%与5.89±0.65%,P<0.01),其中冠心病患者停药后 FMD 下降幅度较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更显著(65.6%与56.3%,P<0.01)。停药1周后,患者血清 NO 水平较停药前及基础值均明显降低,而血浆 ET 水平升高。血浆 TXB_2水平在停药前后无明显变化。此外,停药后患者血清 LDL-C 水平虽较治疗4周时有所升高,但仍未恢复至基线水平。停药后肱动脉 FMD 的变化仅与血清 NO 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r=0.674,P=0.004),而与血清 LDL-C 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414,P=0.083)。结论在 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突然终止辛伐他汀治疗可在1周内完全逆转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且这种撤药反应随基础疾病的严重性增加。停药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血管内皮源性的 NO 减少有关,是非胆固醇依赖性作用。
陈红任景怡武蓓刘昕汪若婕李丽君罗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降血脂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