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平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泌体介导miR-519c-5p增强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外泌体介导的miR-519c-5p是否能增强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方法收集大量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上清液,通过超速离心法制备大量外泌体(exosomes),制备大量无任何处理的blank-exosomes和过表达miR-519c-5p的miR-519c-5p-exosomes;同时予以LPS 10μg/mL刺激HUVECs 6 h构建脓毒症模型,再与分别与上述两种外泌体共培养12 h。实验设立3个组:HUVECs+blank-exosomes为空白组,HUVECs+LPS+blank-exosomes、HUVECs+miR-519c-5p-exosomes为对照组,HUVECs+LPS+miR-519c-5p-exosomes为实验组。通过qRT-PCR法检测miR-519c-5p在外泌体及HUVECs中的表达,通过CCK-8法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结果经qRT-PCR验证转染的过表达exosomes较blank-exosomes与mimic NC-exosomes miR-519c-5p表达升高约13倍(P<0.001)。同时,CCK-8测得实验组OD值均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0.458 vs.1.388,0.458 vs.0.843,P<0.05),流式细胞术测得实验组细胞凋亡比例均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7.197%vs.0.647%,P<0.001;7.197%vs.3.423%,P=0.001)。结论外泌体介导的miR-519c-5p能增强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
- 黄发吕嘉贤许静红姚纪友童荔童荔胡晓光朱艳平曹璐
- 关键词:外泌体凋亡MIRNA
- ICU器官捐献的供体管理被引量:7
- 2017年
- 器官移植是提高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最佳治疗方法,因此器官短缺也成为严峻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器官捐献供体的早期识别和ICU的目标导向管理,可以增加器官获取率和改善器官功能。
- 朱艳平蔡常洁管向东
- 关键词:器官移植供体重症监护病房
- 经重症监护的供者发生血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 2016年
- 目的分析和归纳经重症监护的供者发生血行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重症医学科的器官捐献供者7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经重症监护的供者血行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建立供者血行感染评估模型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经重症监护的供者感染发生率为64.3%(45/70)。其中,肺部感染为42.9%,血行感染31.4%,尿路感染1.4%。以供者发生血行感染为因变量,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提示,总住院时间(〉10 d,P=0.017)、氧合指数(〈233.5±107.0,P=0.046)、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96.9±329.1 U/L,P=0.044)、丙氨酸转氨酶(ALT)(〉95.0±78.1 U/L,P=0.026)是供者血行感染的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总住院时间〉10 d以及氧合指数(〈233.5±107.0)是供者发生血行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以此建立评估供者血行感染的模型为:0.193+1.753×住院天数(〉10 d)-0.007×氧合指数,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2和0.75(P〈0.001)。结论在重症监护时间长的供者血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选择较强抗感染方案;通过改善供者氧合指数和肝功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器官捐献的成功率。
- 童荔郑东华朱艳平胡晓光蔡常洁
- 关键词:器官捐献肝移植血行感染
-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肝损伤状态犬体外膜式氧合模型的建立
- 2017年
- 目的在稳定的犬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肝损伤基础上,建立体外膜式氧合(ECMO)循环系统。方法 20只比格犬,首先采用缓慢颅内加压法诱导脑死亡,确认脑死亡后,放置ECMO动静脉插管,采用Pringle法,阻断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60 min,造成DBCD肝损伤模型,连接ECMO建立循环系统。采集阻断前后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检测乳酸、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血糖浓度,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浓度,并采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结果 20只犬脑死亡判定均成功。2只犬在建立肝损伤时,开放阻断钳后心跳骤停死亡,余18只均在DBCD肝损伤基础上成功建立ECMO循环系统,成功率为90.0%(18/20)。与阻断前比较,肝脏出现明显的缺血缺氧表现,乳酸浓度上升[(4.57±0.35)mmol/L vs(1.18±0.15)m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01);ALT、AST、LDH浓度均上升[(400.40±15.13)U/L vs(27.40±1.98)U/L,(444.75±19.65)U/L vs(25.40±0.98)U/L,(274.00±19.54)U/L vs(55.17±6.26)U/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5、21.32、10.67,P均<0.001);TNF-α、IL-6浓度也均升高[(29.23±1.85)pg/ml vs(8.37±1.30)pg/ml,(5.54±1.11)pg/ml vs(2.25±0.81)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P<0.001;t=2.39,P=0.03)。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脑心双死亡肝损伤状态下ECMO循环系统动物模型,为DBCD肝损伤ECMO修复研究奠定基础。
- 朱艳平曹璐姚纪友唐云华胡晓光蔡常洁童荔
- 关键词:肝损伤体外膜肺氧合动物模型
- 经股动静脉置管犬体外膜肺氧合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在犬体外膜肺氧合(ECMO)实验模型中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血管插管技术,以及半切开直视下切口内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选用Beagle犬20只,经右颈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管、桡动脉放置动脉测压管连接心电监护仪。采用半切开直视下切口内置管术行ECMO股动静脉插管。记录该置管方法的成功率、置管时间、出血量、术后出血并发症。结果半切开直视下穿刺置管成功率95%,平均置管手术时间为(41±18)min,平均出血量(16±8)ml,术后切口部位出血发生率15%。结论建立实验动物犬体外膜肺氧合模型时,采用股动静脉半切开直视下切口内穿刺置管术能快速有效地建立体外循环通路。
- 朱艳平曹璐胡晓光童荔王皓晨蔡常洁
-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置管技术股动静脉
- 联合教学模式在医护人员体外膜氧合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联合教学模式在医护人员体外膜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2月底,采用传统教学与高仿真模拟(high fidelity simulation)教学融合的方式,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7名医护人员分批进行为期3天的ECMO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理论考核、团队联合演练考核和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所有学员均通过了理论考核;培训后,91.9%(34/37)的学员认为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动学习投入更多;59.5%(22/37)的学员技术测评能够达到良好水平;管路预冲方面,67.6%(25/37)的学员都显示出了比较好的自信心;43.2%(16/27)的学员认为自己在ECMO全程管理的总体胜任力方面仍需要加强。结论传统教学与高仿真模拟教学联合的ECMO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ECMO监测水平和管理技能。但是,这种培训模式下的学员能否顺利承担临床重症患者ECMO的救治任务,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童荔胡文杰朱艳平曹璐李英辉张宁匡铭蔡常洁
- 脓毒症患者血浆循环miRNA表达谱与正常人群差异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应用微阵列芯片分析技术筛选脓毒症诊断和预后相关循环miRNA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脓毒症相关靶基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入选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及正常人各3例,提取血浆miRNA,分别与第7代人,小鼠和大鼠的miRCURY LNA^(TM)microRNA芯片杂交,扫描信号进行差异表达谱和聚类分析;应用qRT-PCR验证芯片结果。通过miRanda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NAs靶基因及KEGG数据库分析其通路。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脓毒症组有57种miRNAs表达上调,脓毒症休克组有11种(fold change≥2.0;P<0.05)。miR-519c-5p被用于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其在脓毒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我们预测了29个miR-519c-5p相关靶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其中有7个作用于脓毒症相关通路。最终表明MiR-519c-5p可能正性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基因MAP2K4,通过MAPK信号通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结论首次证明血浆miR-519c-5p可能可用于脓毒症诊断并作为可能潜在靶点用于脓毒症治疗。
- 姚纪友吕嘉贤童荔胡晓光曹璐朱艳平许静红蔡常洁
- 关键词:脓毒症基因芯片
- 髓源性抑制细胞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对脓毒症小鼠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MDSCs在脾脏中的变化。通过CLP术后腹腔注射MDSCs,观察脓毒症小鼠炎症因子及生存率的变化。结果:随着脓毒症的进展,MDSCs在脓毒症小鼠脾脏中不断聚集,可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减少炎症因子(INF-γ)的释放,从而改善脓毒症的预后。结论:MDSCs可以减轻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从而为治疗脓毒症提供新的思路。
- 胡晓光童荔刘勇军曹璐朱艳平管向东蔡常洁
- 关键词:脓毒症髓源性抑制细胞炎症反应
- 髓源性抑制细胞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对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流式分选技术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分离MDSCs,将其与LPS预处理过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设为实验组,HUVECs未经任何处理设为空白组,HUVECs经LPS刺激设为对照组。通过Hoechst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通过CCK-8以及流式测凋亡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情况。结果选择用浓度为10μg/mL的LPS刺激HUVEC 6 h构建脓毒症细胞模型。实验组内皮细胞增殖活性优于对照组(OD值:1.018 vs. 0.852,P=0.008),低于空白组(OD值:1.018 vs. 1.214,P=0.002);实验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凋亡率:12.90%vs. 18.65%,P <0.001),高于空白组(凋亡率:12.90%vs.18.65%,P <0.001)。结论 MDSCs能促进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减少其凋亡,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 许静红吕嘉贤童荔胡晓光朱艳平姚纪友黄发蔡常洁
- 关键词:脓毒症髓源性抑制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