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玲
- 作品数:361 被引量:2,262H指数:2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清华-裕元医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 复方维脑路通对高脂饮食兔DNA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2
- 1999年
- 为了探讨复方维脑路通(维脑路通、氯化胆碱、维生素C、叶酸)对高脂饮食的影响。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层析(HPLC)方法分析了高脂饮食组,高脂复方维脑路通组兔子脾脏DNA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高脂复方维脑路通组较高脂饮食组兔脾脏DNA的甲基化水平高,而且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s)明显减轻。说明复方维脑路通可能通过保护DNA甲基化的作用而稳定基因表达调控,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化形成。
- 宋福津陈端霞曹秀芝杨堤易立朱文玲
- 关键词:DNA甲基化高脂饮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甲基化水平基因表达调控高效液相
-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5年
- 朱文玲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冠心病心血管疾病
- 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与心脏核磁共振钆延迟增强对心肌淀粉样变性检测的比较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比较心脏核磁共振(CMR)钆延迟增强与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对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10例心肌淀粉样变性CMR钆延迟显像与2D-STE测定的心室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结果:10例患者中CMR均有心室延迟强化,而2D-STE显示9例存在心室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减低。两种技术对心肌淀粉样变性左心室受累的诊断一致性为90%。4例患者同时存在双心室的应变异常与CMR延迟强化,4例患者CMR未提示右心室受累但右心室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已出现异常,1例CMR提示室间隔延迟强化,左、右心室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均下降。结论:2D-STE和CMR对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左心室受累有很好的一致性,2D-STE对右心室心肌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可能较CMR更敏感。
- 冀晋方理刚方全方全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淀粉样变性
- 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血浆氮末端-前体脑钠肽浓度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通过测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多个时间点的血浆氮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浓度,研究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情况改善的关系。方法选择心衰患者41例,正常对照40例。评价其心功能和临床情况。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心衰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其水平逐渐下降,并与临床情况的改善相关。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成负相关。住院期间死亡或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未发生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可以在较长期的治疗中作为监测患者对治疗反应的生化指标,并可能提示心衰患者的预后。
- 汪林朱文玲陈连凤林雪
- 关键词:血浆NT-PROBNP心衰脑钠肽生化指标
-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心脑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体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该方法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方法7~8周龄雄性SHR大鼠24只,WKY大鼠8只。SHR大鼠分成4组,每组6只。其中3组分别用缬沙坦30mg/(kg.d),雷米普利1mg/(kg.d)和缬沙坦15mg/(kg.d)+雷米普利0.5mg/(kg.d)灌胃。3月后,分别测定血压、心质量与体质量比值、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值,血清一氧化氮(NO)值及心肌组织NO值。应用心肌胶原纤维特殊染色法及图像分析评估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大鼠左室心肌,主动脉及脑组织ACEmRNA、AT1RmRNA和AT2RmRNA表达情况。结果联合应用半量的缬沙坦和雷米普利比单用组更全面抑制了SHR心肌、主动脉和脑组织中AT1RmRNA和ACEmRNA的表达(AT1RmRNA:P<0.01vs雷米普利组;ACEmRNA:P<0.01vs缬沙坦组)。联合组明显提升了AT2RmRNA与AT1RmRNA比值(约为SHR组、WKY组或雷米普利组3~4倍),增高了局部心肌组织NO的含量[联合组(7.2±1.2)vsSHR组(4.7±1.2),P<0.05]。结论小剂量联合应用缬沙坦和雷米普利比单用组在高血压治疗方面获益更大。
- 郑永红白玉茹胡锡衷朱文玲郑伟
- 关键词:雷米普利
- 人单核细胞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参与细胞迁移
- 2007年
-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膜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下,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抗体等因子对单核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在25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有促进单核细胞迁移的倾向,迁移细胞由对照组的179.40±38.49升高至251.00±26.11,P=0.076;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细胞迁移没有明显影响;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氨基末端则抑制迁移的细胞数至56.40±76.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加入抗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抗体之后单核细胞迁移也受到抑制,160μg/L组迁移细胞数为151.20±20.33,与10μg/L组(228.40±83.96)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参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的单核细胞迁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氨基末端对迁移具抑制作用,该作用甚至强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抗体,提示单核细胞迁移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陈未朱文玲方全陈连凤张抒扬陈太波刘震宇谢洪智
-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迁移氨基末端
- 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的特点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并与非老年人比较。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2007年连续诊断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门诊与住院资料,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与病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0例中,48例为老年人,占32.0%,非老年人102例。结核分别占83.3%和76.5%(P>0.05)。老年人胸痛、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和心包积液检出率均高于非老年人,分别是87.5%比59.8%(P=0.0006),79.2%比52.0%(P=0.0074),腹腔积液发生率老年人明显低于非老年,分别是32.2%比52.9%(P=0.0129),结核性腹膜炎发生率为6.3%比35.2%(P=0.0456);心律失常在两组各为6例,但老年组的心律失常均为持续不可逆的;老年组32例(66.7%)存在62种合并症,非老年组仅13例(12.8%)存在合并症(P<0.001);老年组心包剥脱手术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56.3%比80.4%,P=0.002),70岁以上手术治疗率仅25.9%;病死率两组相似,分别为6.3%比9.8%(P>0.05)。结论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发病率不低,结核也是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的最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与非老年人比较有一定特殊性,合并症多,心包剥脱手术率随年龄增长下降;病死率、近期预后与非老年人相似。
- 张丽华方理刚郭立琳朱文玲方全
- 关键词:老年人心包炎缩窄性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总结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于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IE占全部IE患者的20.6%,其中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链球菌属(47.1%)是最常见的致病菌。52.9%的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为瓣膜受损和系统性栓塞。38例患者(58.8%)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于IE活动期行早期手术。先心病合并IE的死亡率为19.6%。回归分析显示,严重心力衰竭(P<0.05)和神经系统并发症(P<0.05)是死亡率的预测因子,而手术治疗是死亡率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IE者死亡率较高。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提示预后不良,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王辉倪超田庄郭立琳朱文玲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胸腔手术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试验和双核素心肌显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存活心肌比较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比较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试验(LDDE)和^(99)Tc-甲氧基异丁腈(MIBI)/^(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同时采集法(DISA)单光子发射型断层显像(SPECT)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存活心肌检出的准确性。方法对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后5~10天内行 LDDE和 DISA-SPECT,所有患者在 LDDE 和 DISA 检查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两种方法均采用16节段半定量法分析图像。心肌梗死后3个月随访二维超声,以局部室壁运动改善作为心肌存活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LDDE 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2%、79%、82%和77%。DISA 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62%、74%、71%和79%。LDDE 和DISA 两者对运动异常节段检出存活心肌的一致性为70%。对于运动减低节段,LDDE 和 DISA 对存活心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1%比77.6%,P>0.05);对于无运动节段,LDDE 对存活心肌检出率低于 DISA(29%比53%,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DISA 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高于 LDDE,而特异性低于 LDDE,联合应用起互补作用,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能力。
- 方理刚陈黎波李方朱文玲方全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多巴酚丁胺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五例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96例,其中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共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5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占全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1.69%(5/296)。其中4例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流出道压力阶差36~140mmHg(1rnmHg=0.133kPa),左心房增大44~68mm;1例右心室流出道心肌非对称性肥厚梗阻,右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164mmHg,右心房增大56mm×53mm。5例患者血培养均为链球菌感染,其中1例术后瓣膜赘生物培养出屎肠球菌。5例患者分别进行了2~4次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才发现赘生物。赘生物部位为单纯二尖瓣2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1例,二尖瓣合并三尖瓣1例,右心室流出道1例。4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二尖瓣均存在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阳性),发生轻至重度关闭不全并发现赘生物。5例患者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1例反复发生周围动脉栓塞早期手术,1例择期手术治疗。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患者随访1~6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复发。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因素,对流出道严重梗阻且伴有瓣膜损伤的患者,应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
- 张丽华方理刚杨静刘永太苗齐张超纪朱文玲张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