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凡

作品数:22 被引量:157H指数:9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荒漠
  • 12篇荒漠草原
  • 12篇草原
  • 11篇土壤
  • 8篇荒漠草原区
  • 8篇草原区
  • 7篇植被
  • 7篇柠条
  • 7篇群落
  • 6篇沙地
  • 5篇地表
  • 5篇地表植被
  • 5篇节肢动物
  • 5篇灌丛
  • 4篇动物群落
  • 4篇土壤动物
  • 4篇柠条林
  • 4篇群落结构
  • 4篇草地
  • 3篇流动沙地

机构

  • 22篇宁夏大学
  • 7篇巴伊兰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2篇朱凡
  • 21篇刘任涛
  • 6篇柴永青
  • 3篇徐坤
  • 3篇杨明秀
  • 2篇贺达汉
  • 2篇杨新国
  • 2篇辛明
  • 2篇陈林
  • 1篇宋乃平
  • 1篇李淑君
  • 1篇王少昆
  • 1篇赵哈林

传媒

  • 3篇草业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增雨条件下沙质草地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增雨20%、40%、60%、100%5种处理样地,通过调查土壤、植被及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对当年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增雨试验前,不同处理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地表植被个体数、类群数和平均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试验样地设置的相似性和试验方法可行。2)模拟降雨处理后,地表植物丰富度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而在秋季,地表植物个体数表现为增雨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植物平均高度表现为增雨20%和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3)模拟降雨处理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而在秋季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增雨20%、60%和100%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研究表明,基于影响因子设置不同处理试验样地需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和节肢动物特征,地面植被个体数和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对降雨处理响应更为敏感,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朱凡刘任涛贺达汉
关键词: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动物
人工与自然恢复方式对流动沙地土壤与植被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不同固沙措施对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效应,为该地区沙化草地选取合理的固沙措施、草场管理与利用以及沙漠化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地区盐池沙地围封自然恢复草地和灌丛人工固沙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对不同处理措施样地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结果](1)两种恢复措施均能够显著增加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01),降低土壤温度、容重和含水量(p<0.05),并显著提高草本植物丰富度、个体数和平均高度(p<0.05)。(2)自然围封草地土壤黏粉粒含量、草本植物个体数和丰度分别是人工灌丛林地的2.1,2.8,1.4倍;而其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是人工灌丛固沙林地的1.7倍。人工灌丛固沙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草本植物平均高度分别是自然恢复草地的2.1,2.0,2.2倍;而其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是自然恢复草地的2.5倍。(3)随着流动沙地固定和草本植被恢复,植物群落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特征逐渐演替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伴生有多年生植物的草地生态系统。但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个体数和物种数自然恢复草地均明显高于人工灌丛固沙林地。[结论]围封自然恢复对于宁夏地区盐池沙地土壤质地与植被系统稳定性的恢复质量优于灌丛人工恢复措施,人工灌丛固沙因其能够有效改良土壤营养条件亦可作为重要辅助恢复手段。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自然恢复土壤植被流动沙地生态效应
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柠条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演变规律被引量:28
2012年
开展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研究,对于沙化草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分析和人工林有效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6,15,24,36年柠条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pH和电导率以及土壤水分与温度等指标变化,分析荒漠草原区种植固沙柠条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年到15年柠条林地,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成分显著升高(P<0.05),但从24年柠条林地开始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含量显著下降(P<0.05),土壤极细沙粒和粘粉粒含量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24年柠条林地开始,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显著升高,土壤电导率和水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土壤pH和温度显著下降;而且土壤全N积累量高于土壤有机碳,土壤C/N随着柠条林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发育生长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而且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
刘任涛杨新国宋乃平柴永青王磊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柠条林土壤性质
沙区农田长期耕作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深入认识沙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变规律,在相近种植制度与施肥灌溉管理措施条件下,选择科尔沁沙地免耕翻、耕作3 a、耕作10 a和耕作20 a 4种类型农田为研究样地,采集了不同类型农田生境中土壤节肢动物,研究了沙区农田长期耕作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20 a农田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高,免耕农田与耕作3 a和10 a农田土壤性质相近,沙区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4种农田共采集216只土壤节肢动物,隶属3纲10目,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啮虫目、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目为常见类群。免耕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最高,其次是耕作10 a和20 a农田,耕作3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最少。耕作20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较高,其次是耕作10 a和免耕农田,耕作3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最低。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耕作年限土壤pH可能是影响不同耕作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因素。初步研究表明,沙区农田免耕有利于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存活,短期耕作活动(<10 a)不利于土壤节肢动物定居,但长期耕作(>20 a)有利于提高和维持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沙区农田土壤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农田生态系统管理。
刘任涛柴永青朱凡
关键词:耕作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科尔沁沙地
降雨增加对沙质草地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在宁夏盐池沙质草地生境中,模拟夏季(7~8月)增雨试验,设置0%(即对照不增雨)、增雨20%、40%、60%、100%梯度处理样地,通过测定2012~2013年每个处理样地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分析了夏季降雨变化对沙质草地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样地土壤温度日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这种日变化格局包括变异系数和振幅受夏季增雨处理的影响较小,但不同增雨处理样地土壤温度日变化的位相不同,随季节变化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位相提前。从季节分布上看,20%(或60%)增雨处理提高(或降低)土壤温度,而其受季节改变的影响较小,但40%和100%增雨处理样地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依赖于季节变化。夏季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受到增雨处理的后续影响较大,而秋季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受到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沙质草地土壤温度受到夏季降雨量变化的后续影响存在一个降雨量阈值水平,并且在不同季节其影响程度不同。
刘任涛朱凡陈林
关键词:沙质草地降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气候变化
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调查不同林龄灌丛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柠条灌丛林固沙过程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的影响规律,并以周围封育草地为对照,基于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辨析柠条灌丛对流动沙地的固定恢复效果,为生物多样性恢复、人工灌丛林管理、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盐池选择流动沙地,以6,15和36年生柠条灌丛林为研究样地,以周围邻近封育草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不同林龄灌丛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结合功能群划分分析不同林龄灌丛样地间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捕食性和植食性)的变化规律。【结果】1)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包括蠼螋科、拟步甲科和鳃金龟科,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8.84%,常见类群包括7个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5.23%;其他26个类群为稀有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93%。不同类型生境样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类群个体数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例如,长奇盲蛛科、狼蛛科、泥蜂科主要生存于灌丛生境中,而步甲科主要生存于流动沙地生境中。2)流动沙地柠条灌丛定居6年后,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以及功能群(捕食性和植食性)个体数均急剧下降(P〈0.05),而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以及功能群丰富度均显著增加(P〈0.05)。相对于流动沙地,6,15,36年生灌丛林地和封育草地的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捕食性和植食性功能群的个体数分别下降了79%~95%,83%~95%和72%~95%,而丰富度、Shannon指数、捕食性和植食性功能群的丰富度分别增加了0.6~1.4倍、1.0~2.0倍、0.2~1.0倍和1.0~2.0倍。3)在柠条灌丛固沙过程中,不同年龄灌丛林地的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以及功能群个体数变化较小(P〉0.05),并与封育草地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随着林龄�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功能群沙漠化治理
半干旱区草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季节动态被引量:13
2013年
选择科尔沁沙地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分析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伴随着气候因子(降雨量和气温)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而土壤温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土壤温湿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P<0.05)。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以及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夏季显著高于秋季(P<0.05),春季居中;而均匀度指数则与此相反(P<0.05),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随着季节更替,不同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对气候因子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响应和适应性,不同季节表现出了不同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及其个体数分布,而且在夏季表现出较高的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荒漠草原区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对补播牧草和平茬措施的响应被引量:10
2013年
以荒漠草原区25年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未平茬未补播(对照)、非平茬补播、平茬非补播与平茬兼补播处理柠条林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结合功能群划分,分析了柠条平茬和林带间补播牧草及其交互作用对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1目31科34个类群,划分为5种不同营养功能群: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尸食性和杂食性,其中植食性动物是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平茬补播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平茬非补播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捕食性(P<0.05)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P<0.01);平茬兼补播处理显著提高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研究表明,荒漠草原区对柠条林地进行平茬和补播可以丰富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数量和提高食物网的复杂性,有利于促进沙化草地生态系统有效恢复。
刘任涛杨新国柴永青杨明秀朱凡李淑君
关键词:荒漠草原功能群补播平茬
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动态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以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生境为研究对象,于2012和2013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利用国际通用的陷阱诱捕法,调查了年内季节和年际间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变化特征,旨在分析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调查共获得地面节肢动物2纲12目50科5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鳃金龟科,亚优势类群为蚁科,两者占总个体数的47.34%;常见类群包括13个类群,占总个体数的41.95%;稀有类群包括37个类群,占总个体数的10.71%。结果显示,地面节肢动物类群组成年内不同季节间和年际间均差别较大,反映了地面节肢动物对微生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年内不同季节间和年际间均差别较大,并且地面节肢动物与地表植被的个体数季节分布格局不同。特别是2013年,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与地表草本个体数的季节分布呈相反变化关系。但是,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格局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年际间分布差别较小,而年内季节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宁夏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个体数分布格局年内、年际间均变化较大,并且与地表植被呈现不同的响应规律。但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季节分布格局。
刘任涛郗伟华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
中国北方不同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探明不同水热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的差异性,以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2个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草本植被特征,比较不同地带沙地土壤性质与植被特征,并分析影响不同地带沙地土壤性质和植被分布的原因,以期为区域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与管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降雨量较高的科尔沁沙地(397 mm)封育草场土壤含水量(t=7.318,P=0.000)、有机碳含量(t=6.395,P=0.000)、全氮含量(t=4.532,P=0.003)以及土壤C/N(t=2.491,P=0.041)均显著高于偏干旱的毛乌素沙地(292 mm),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5、2.5、2.2、1.2倍,而土壤p H(t=-39.576,P=0.000)、电导率(t=-10.031,P=0.000)和土壤温度(t=-11.559,P=0.000)均表现为科尔沁沙地(年均温6.3℃)显著低于毛乌素沙地(年均温7.7℃),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2、1.8、1.1倍。科尔沁沙地植物个体数(t=-7.774,P=0.000)、优势度指数(t=-4.066,P=0.004)显著低于毛乌素沙地,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0、2倍,而植物高度(t=7.003,P=0.000)和均匀度指数(t=2.829,P=0.025)表现为科尔沁沙地显著高于毛乌素沙地(P<0.001),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7、1.4倍。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在2个沙地间未呈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表明,沙地水热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仅对沙质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深刻影响,还影响到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但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限,可能存在一个水热阈值条件。
刘任涛朱凡王少昆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土壤性质气候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