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於鲸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哥特小说
  • 3篇小说
  • 2篇文学
  • 1篇研究史
  • 1篇英国哥特小说
  • 1篇莎乐美
  • 1篇主义
  • 1篇文化记忆
  • 1篇文化主义
  • 1篇文化转向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学学科
  • 1篇戏剧
  • 1篇戏剧冲突
  • 1篇小说批评
  • 1篇恐怖
  • 1篇恐怖美学
  • 1篇恐怖小说
  • 1篇跨文化
  • 1篇跨文化研究

机构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

  • 6篇於鲸

传媒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边缘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被引量:6
2008年
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0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合法化阶段(1920-1970)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系统研究的稀缺状况,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背景加以仔细梳理,可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以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
於鲸
关键词:哥特小说边缘化合法化
文化转向:比较文学学科的危机或契机
2008年
於鲸
关键词:文学学科文化转向跨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比较文学文化记忆
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崇高与诡异被引量:13
2008年
伯克的崇高论与弗洛伊德诡异说直指哥特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恐怖。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崇高在哥特小说中显现为一种"为存在而存在"的"怕",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快乐原则;而诡异在哥特小说中则显现为一种对存在的"畏",它来自存在,也是存在本身,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超越快乐原则"。至于小说文本中的具体恐怖情境,又可以根据它们与崇高与诡异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区分为terror和horror两种类型。
於鲸
关键词:哥特小说恐怖美学崇高诡异
英美哥特小说与中国被引量:6
2005年
哥特小说作为小说创作流派,曾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风靡全欧,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创作传统,成为小说类型之一。近、现代的许多英美小说家都深受它的影响。鉴于我国哥特小说研究领域的相对滞后,以及目前本土恐怖小说创作的盲目跟风状态,有必要对我国英美哥特小说的接受史、研究史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以便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借鉴。
於鲸
关键词:恐怖小说哥特风格哥特小说文学评论
在完美的表象之下——从《莎乐美》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透视王尔德创作心理被引量:5
2005年
独幕悲剧《莎乐美》是王尔德处于精神和创作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此剧曾因其人物关系结构以及由此激发的戏剧冲突的特异性,在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遭到禁演。实际上,剧中不断走向高潮的戏剧冲突,正是王尔德创作该剧时所经历的内心冲突的投影,这一投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尔德创作该剧时的复杂创作心理及其与当时社会观念的冲突。
於鲸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本我超我
论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的转向被引量:9
2006年
自第一部哥特小说诞生之后的240余年来,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年)、合法化阶段(1920-1970年)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年至今)。而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在后两个阶段又先后呈现出两次大的转向,即心理研究转向和文化研究的转向。梳理这一发展过程并予以评说,对于国内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显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於鲸
关键词:哥特小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