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芳芳
- 作品数:45 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中医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5年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可归属于中医学"瘿病"、"瘿瘤"、"肝火"等范畴,由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及体质因素等引起,以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临床治疗主要分为:分期治疗、辨证分型治疗、经验方治疗、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医更强调辨证论治,通过全方位的调动身体机能,来改善全身症状以使甲状腺功能趋于平衡,特别在调节人体免疫机制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中医药治疗也有不足之处,如辨证分型有很大的差异,疗效判定缺乏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一些含碘中药的使用也存在争议,而中药煎服方法的不便更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实验研究也多为临床试验对照,基础研究非常少。因此,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与严格的基础研究方案,方能对本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王颖戴芳芳
- 关键词: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
- 益肾健骨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了解近3年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发生情况,制定预防措施。验证中医益肾健骨法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方法通过对南京地区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筛选,设定对照组(阿法骨化醇0.5μg,qd)、治疗组(阿法骨化醇0.5μg,qd+健骨丸5 g,bid),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监测血钙、磷及骨密度两年。结果治疗1年时,中药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第2年时中药治疗组的跟骨骨密度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血钙、血磷由于自身代谢及合理饮食改变不明显。结论中药制剂健骨丸对骨质疏松有明显的疗效。
- 张春凤戴芳芳
-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骨丸阿法骨化醇补肾
- 人体测量指标对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评价各种人体测量指标在代谢综合征(MS)人群中心血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MS受试者的人体测量指标与心血管风险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通过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数(cardiometabolic risk index,CMRI)评估心血管代谢风险,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人体测量指标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1)各人体测量指标[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腰围身高比(WtHR)、体脂率、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fat index,VFI)、锥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体形指数(a body shape index,ABSI)、身体圆度指数(body roundness index,BRI)、腹部体积指数(abdominal volume index,AVI)]MS组明显高于非MS(P<0.05),同时2组的CMRI评分及高心血管风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无论在总体人群还是在非MS人群或MS人群中,校正混杂因素后,心血管风险随着BMI、VFI、腰臀比、WtHR、CI、BRI、AVI升高而增加(P<0.05)。(3)经ROC曲线分析,BMI、VFI、AVI在总体研究人群AUC值分别为0.767、0.734、0.770,在非MS人群分别为0.844、0.816、0.795,在MS人群分别为0.701、0.666、0.702。对于总体人群、非MS人群,BMI诊断心血管高风险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6.04 kg/m^(2)、24.36 kg/m^(2),VFI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0.25、9.75,AVI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7.3 cm^(2)、15.53 cm^(2)。在MS人群BMI诊断青中年男性心血管高风险的最佳截断点为27.63 kg/m^(2),AVI诊断MS女性心血管高风险的最佳截断点为18.08 cm^(2)。结论BMI、VFI、AVI可用于普通人群早期心血管风险监测,BMI可作为MS青中年男性心血管高风险的预测指标,而AVI可作为女性心血管高风险的预测指标。
- 卢绮韵李安香陈本坚梁庆顺范冠杰陶一鸣张荣华戴芳芳胡晓灵刘昀玮何英骁朱樱刘振杰
- 关键词:人体测量指标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风险
- 银甲散治疗Graves眼病1例被引量:1
- 2008年
- 鲍玉晓戴芳芳
- 关键词:GRAVES眼病医案医话
- 痛风康合剂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痛风康合剂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口服痛风康合剂,对照组20例,口服秋水仙碱片、苯溴马隆片,疗程3周;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痛风康合剂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有确切治疗效果,使用安全。
- 陈云峰戴芳芳葛亮顾万建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
-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致病因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的相关因素,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12月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134例,男75例,女59例。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骨质减少组(B组)、骨质疏松组(C组)。分析这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腰围、体质量指数(BMI)、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总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25羟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C)、空腹C肽(FCP)和降钙素(CT)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间年龄、腰围、BMI、血P、TG、TC、LDL-C、GSP、HbA1c、P1NP、25(OH)D3和O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腰围、25(OH)D3、P1NP和OC与BMD呈负相关(P<0.05),血磷、HbA1c、β-CTx与BMD呈正相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T2DM患者中P1NP和β-CTx对BMD水平有影响,其中P1NP为保护因素(OR=0.946,P<0.05),β-CTx为危险因素(OR=1.012,P<0.001)。结论P1NP和β-CTx是DOP的影响因素;P1NP为DOP的保护因素,β-CTx为危险因素。
- 陈玉华戴芳芳
- 关键词: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25羟维生素D3
- 通络玉液汤对糖尿病合并心肌病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通络玉液汤对糖尿病合并心肌病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只SPF级db/m小鼠设为正常组,不予处理。将30只db/db小鼠,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模型组、苯那普利组(Ben组)及通络玉液汤组(TY组)。从空腹血糖、心肌组织HE染色、左心室功能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分析各组小鼠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在2~8周,Ben组和TY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染色变浅,部分细胞出现凋亡,染色质深染,细胞核消失。Ben组及TY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细胞数量及渗出均减少,结构相对整齐。Ben组和TY组的LVISD、EF、FS、LVMI、HWI值明显升高(P<0.05)。Ben组和TY组小鼠心肌组织中Bax蛋白、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通络玉液汤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改善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 孙霞罗宁吴霞戴芳芳
- 关键词:糖尿病
- 葡萄糖耐量低减的病因病机与调治探讨
- 2000年
- 戴芳芳朱广华
- 关键词:葡萄糖耐量低减IGT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
- 针药结合对DPN患者FBG、PBG、NO、SOD含量和MDNS评分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观察和比较针药结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FBG、PBG、NO和SOD含量和MDNS评分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观察,有完整资料者58例,其中针药治疗组33例,药物对照组25例.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使空腹血糖(FBG)及餐后血糖(PBG)显著下降,治疗组餐后血糖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而空腹血糖的下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的NO含量和药物组SOD的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而针药组的SOD值升高和MDNS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MDNS评分与FBG、PBG明显正相关,与NO和SOD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针药结合能对单纯药物治疗控制较差的餐后血糖起明显调节作用;针药结合能有效提高SOD水平,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MDNS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但短期疗效上,针药结合对NO含量无明显影响.
- 魏仁贤董勤戴芳芳
- 关键词:针药结合NO
- 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时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比较电针与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作用的时效特点。方法 68例患者均在降糖药基础上,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电针组33例,穴位注射组35例(注入弥可保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d、40d、60d分别进行临床症状积分、神经病变积分、总体疗效评定。结果 2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积分均呈不断下降趋势;电针起效较快,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平台期"现象,穴位注射法起效迟于电针,但效应维持较持久。治疗20d时电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穴位注射组(P<0.05),至60d时穴位注射组疗效超过电针组(P<0.05)。穴位注射降低麻木症状积分的效果优于电针(P<0.05),电针改善疼痛积分的疗效较优(P<0.05)。2种方法在神经病变积分改善方面差异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穴位注射疗法在改善本病患者的全身症状、神经病变体征等方面,既有共同的时效规律,同时亦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疗效特点。
- 董勤靳艳萍王康刘兰英戴芳芳徐兰凤程洁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电针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