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颢瀚
- 作品数:65 被引量:250H指数:9
- 供职机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与江苏发展的新机遇被引量:2
- 2010年
-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制定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江苏发展的重要机遇。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到国家战略,事关长三角的未来,也事关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国家发展与我省发展的关系看,这一规划具有战略的引领性、规划的融合性、目标的国际性、改革的创新性。
- 张颢瀚
- 关键词:区域规划国际金融危机
- 转型与融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被引量:6
- 2012年
- 如何在体制转型中实现融合发展,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里有体制的困境与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环境,建立起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创立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最大程度地对各种合作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多方共赢。未来长三角能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受益,还取决于产业体系的规导与创新。
- 张颢瀚
- 关键词:一体化
- 论长三角港口群、区域与交通发展的一体互动被引量:10
- 2009年
- 伴随着长三角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三角的港口与港口群的资源整合迎来了历史新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里。港口与交通以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应该实行功能互动的互动发展,各港口应该从竞争到合作、从小组合到大组合,以战略转变来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
- 张颢瀚
- 关键词:长三角港口群互动
-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和整合被引量:10
- 2009年
- 都市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向泛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扩展是顺应都市圈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优化整合的必然路径。泛长三角正朝"沿江"、"沿海"两个基本方向扩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行政区的加入会产生更为多元、复杂的行政区利益矛盾,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运行规律的差异性。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区域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是促进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一体协调整合的基本路径。
- 张颢瀚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行政区经济一体化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读《江苏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2006年
- 张颢瀚
-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 空间经济发展的要素与沿海发展要素的形成--兼论江苏沿海开发的战略引导被引量:6
- 2010年
- 空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规划的重要战略,沿海开发已成为国家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沿海进入国家开发战略,需要遵循空间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强化区位优势、开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等,以促进沿海地区更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发展,激活区域发展内在动力,引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合理定位,尽早发展成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大城市群北翼的一个"自我组织"的城市连绵带。
- 张颢瀚张超
- 关键词:空间经济
- 长江三角洲的功能定位与推进的战略重点被引量:5
- 2004年
- 张颢瀚
-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功能
- 政府,要确立政策的“供给”功能
- 2003年
- 张颢瀚
- 关键词:经济政策政府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
- 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行政区障碍与协调被引量:8
- 2010年
- 长三角经济既是典型的都市区经济,又是典型的行政区经济。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主要问题在于都市区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行政体制障碍上。行政区划边界的"硬"约束,成为发挥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壁垒。一体化实际上就是不断突破行政区界限的过程。一体协调的思路主要是,建机构,破壁垒,立章法,转考评。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手段,围绕利益共赢的核心,依托构建政府协同体制,制定利在长远与共赢的政策体系。
- 张颢瀚
-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行政区经济利益整合
-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新格局——南京都市圈功能变化与空间整合被引量:9
- 2007年
- 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新阶段,要求城市间建立有机联系、等级结构合理的新型功能关系,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也由单个城市扩展为城市集群。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和动力区,随着空问的拓展,南京将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区域之一。宁镇扬城市共同体的形成、南京都市圈的整合,对发挥南京的公共作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南京周边城市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整合过程中,主要遇到行政区划限制较大、缺乏统一的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趋同等障碍。应以南京为主导,采取核心+互补的发展模式和圈层式组织方式实现城市间的整合,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由核心层、城区外围层、宁镇扬城市共同体、远距离幅射区共同组成的四大圈层式发展格局。
- 张颢瀚孟静
- 关键词:圈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