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春
- 作品数:13 被引量:8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南京冬季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
- 本文选取2006年12月24-27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全球1°×1°气象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并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对这次浓雾的边界...
- 张礼春朱彬耿慧
- 关键词:浓雾大气边界层水汽通量
- 文献传递
- 气象部门“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创新模式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专业气象服务正在从传统普适性的"发布式"气象服务向精准对接行业细化需求、深度融合行业信息、直达行业生产环节的"融入式"服务转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融入式"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我国省级气象部门开展"融入式"服务的典型案例,提炼归纳了3种创新服务模式:政府主导融入模式、产业生态融合模式和服务联盟模式,并逐一分析了其在数据、技术、体制等方面的融合特点和模式运行中的难点问题,最后提出了融入式服务未来发展的建议。
- 陈运宋建洋张晓美王宇虹张礼春
- 南京冬季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
- 本文选取2006 年12 月24-27 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 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 全球1°×1°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气象要素以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这次浓雾的边界...
- 张礼春朱彬
- 关键词:浓雾大气边界层水汽通量
- 文献传递
- 南京一次辐射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选取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一次辐射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全球1°×1°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气象要素以及物理量场等方面,探讨雾形成和持续的主要边界层物理和天气学成因;并利用HYSPLIT-4轨迹模式对此次雾过程进行后向轨迹分析。分析表明:(1)此次雾过程期间始终存在逆温层,甚至出现多层逆温。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利于雾的形成和发展。(2)此次辐射雾过程水汽输送较平流辐射雾小,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本地辐射降温后的水汽凝结。(3)此次雾过程地面受高压控制,低层水汽通量散度为正值,近地面有弱辐散,利于辐射降温水汽凝结,而持续的水汽辐散造成的水汽流出以及雾后期随着北部干冷空气南下使得这次辐射雾寿命较短。
- 张礼春朱彬范晓青
-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汽通量
-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控制因子的分析
- 本文利用2008年11月13-14日雾过程的外场观测资料,结合NCEP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全球1°×1°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边界层气象要素分布特征以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雾形成和持续的主要边界...
- 张礼春朱彬马国忠
-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汽通量
- 文献传递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被引量:25
- 2013年
- 本文选取2006年12月24—27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全球1°×1°气象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并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对这次浓雾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输送进行分析,探讨这次浓雾形成和持续的主要边界层物理和天气学成因。分析表明:(1)这次浓雾过程期间始终存在深厚的逆温层结,甚至出现多层逆温。浓雾过程中,在中上空不同逆温层顶温度比地面温度高出2~5℃。逆温层厚多在200 m以上,26日08时逆温层厚达500 m。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在雾形成前期利于低层水汽聚集,雾形成后又抑制水汽的扩散,利于雾体的发展和维持,是这次浓雾能持续约64 h,强浓雾时段(能见度<50 m)持续约37 h的重要因素。(2)这次平流雾过程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呈负值,上空持续出现水汽辐合,最强水汽辐合出现在25日02时左右,为-30×10^(-7)g·s^(-1)·cm^(-2)·hPa^(-1)。低层辐合利于水汽的聚集,雾得以形成和发展,而雾过程后期水汽辐散则加快雾的消亡。贯穿整个雾过程的水汽辐合是这次平流辐射雾长时间维持的重要条件。(3)这次平流辐射雾过程中水汽输送路径是自中国东部沿海抵达南京;雾期间,水汽又来自海上源源不断的输送,最大时南京上空水汽通量达到2 g·s^(-1)·hPa^(-1)·cm^(-1)。水汽的供应和后期补充量,决定了浓雾的持续时间。
-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 关键词:浓雾大气边界层水汽通量
-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被引量:37
- 2014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测资料以及采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通道气象卫星监测数据和定性分析海雾的方法来处理卫星监测的海雾信息,探讨了2010年2月22—25日黄渤海大雾过程的边界层海气要素的特征、大雾成因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1)这次大雾是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平直环流、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及沿海高压脊后部的偏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跨越中低纬的偏南气流为海雾形成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2)大雾的生消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空气稳定度和风场等气象、水文要素有密切关系;大雾期间,黄渤海气海温差在0~2℃;大气边界层至对流层下部均有逆温层和等温层,逆温层内的温差为6~8℃,垂直温度的变化是上层温度随时间增大高于低层,使逆温层加强并不断抬升,抑制空气垂直对流发展。近地层空气湿度较大,在200 m附近出现一个液态水含量达0.6 g·kg^(-1)大值区;850 hPa以下层均由2~4 m·s^(-1)的东北风随高度顺转成6~8 m·s^(-1)的西南风,为大雾形成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大雾的湍流最大发展高度达到240 m,湍流混合作用可将中上层湿区水汽和雾滴带到近海面层,同时也有利于空气的降温,易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大雾。中低层持续弱暖平流把暖湿气流输送至冷海面上有利于近海面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海面辐射冷却作用激发平流形成大雾。
- 黄彬王皘陆雪李靓张礼春
- 关键词:边界层特征湍流混合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 本文选取2006年12月24-27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全球1°×1°气象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并利用轨迹分析方法,对这次浓雾的边界...
-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 关键词:浓雾大气边界层水汽通量
- 文献传递
- 哈尔滨一次可吸入颗粒物重污染事件过程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大气污染粒子的移动及浓度变化不仅受地表影响,而且也和粒子尺度及其水平、垂直输送有关.以哈尔滨2008年5月28日-30日的一次可吸入颗粒物重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实测的MICAPS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污染物轨迹模式HYSPLIT-4对此次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天气系统、区域性大气流场及局地天气条件对哈尔滨污染粒子的传输过程有影响;利用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污染粒子的来源,探讨了哈尔滨及周边污染粒子的移动和来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城市污染的形成机制.
- 马国忠银燕张礼春王秋京
-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中尺度数值模式污染
- 南京市冬季市区和郊区晴天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比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应用2008年12月24—31日南京市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晴天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冬季晴天,市区近地面层气温高于江北郊区近地面层的气温,市区热岛效应明显,且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市区逆温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郊区,逆温层高度也大于郊区.夜间,市、郊区风速随高度不断增大,并在一定的高度出现一个8 m/s的极值中心.市区空气相对干燥.通过典型日分析,市区14:00干岛效应显著,相同高度上相对湿度一直低于郊区.在市、郊区近地面层中,愈近地面风速愈小;近地面层中白天风速最大,夜间最小;白天,大气层结不稳定,湍流混合作用强,上下层风速的差别趋于减小.市区风速在低层受建筑物影响,相同高度上小于郊区风速.
- 张礼春朱彬牛生杰李子华
- 关键词:城市边界层逆温层城市热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