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芳
- 作品数:16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静脉置管经电子泵输注氟脲嘧啶30例
- 2003年
- 张玲芳
- 关键词:静脉置管静脉输注氟脲嘧啶晚期恶性肿瘤
- 制度管理和操作流程的改进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直视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的作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制度管理和操作流程的改进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直视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实施经PICC化疗的静脉条件差的恶性肿瘤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置管前专科护士对治疗方案的疗程、药物特性、用药方式及相关病情、既往病史,穿刺侧肢体有无肿胀及活动度、静脉情况、穿刺局部皮肤有无损伤或感染、出凝血情况、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患者依从性等进行评估。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制度管理和操作流程实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制度管理和操作流程的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最高的静脉是肘正中静脉;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不断改进PICC制度管理和操作流程,可提高直视下对血管条件差的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有效回避护理风险。
- 张玲芳陆凤清
-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风险
- 医护药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对日间病房肿瘤患者控制癌痛效果的观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医护药一体化与医护一体化两种管理模式对癌痛患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医护一体化管理组(对照组)和医护药一体化管理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照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疼痛全程管理并观察癌痛控制效果。观察组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临床药师介入,开展癌痛评估干预。通过观察干预后第1、3、7天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两组的癌痛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很快改善,干预后第3天患者的VAS评分为2.78±0.26;对照组虽下降,但大于3分。第7天对照组VAS评分降低至2.88±0.22,生活质量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提高至78.5±2.14;观察组VAS评分降低至1.56±0.24,KPS评分提高至88.7±2.21,且第3天和第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P<0.01)。结论:医护药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提升了日间治疗病房肿瘤患者癌痛控制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张玲芳戴娟
- 关键词:癌痛全程管理
- 改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方法对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定位方法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PICC头端在气管隆突下即第5胸椎定位,约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CAJ)以上30-40 mm左右;对照组PICC头端在第3前肋间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留置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堵管及留置期间异位等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的头端定位方法使其位于上腔静脉的理想位置,可避免患者活动、左右侧肢体置管、治疗等因素对PICC留置的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
- 张玲芳陆婷王富芳樊爱东
-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
- 院府合作创建县级三甲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院府合作模式下县级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中改进达标的新举措。方法:以《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评审的条款为依据,通过调查某县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采用态势分析法(SWOT),对在院府合作县级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创建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SWOT分析提出在院府合作模式下县级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战略。结论:期望通过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战略的实施促进三级甲等医院的创建。
- 张玲芳
-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SWOT分析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化疗后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分析及对策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学治疗后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观察160例经PICC化疗的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数及发生时间,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本组共发生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4例,其中肺肿瘤患者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2例。PICC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5%。血栓发生时间多数在化疗后7-14 d。结论 PICC化疗后,7-14 d是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期。肿瘤及化疗药物、穿刺血管损伤、导管头端异位、上肢活动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选择穿刺血管、准确定位,肿瘤患者治疗全过程的严密观察和化疗后凝血指标的监控,以及出院后的随访,能够有效预防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 张玲芳陶志芳凡国华陆婷
- 关键词:PICC化学治疗上肢静脉血栓
- 恶性肿瘤患者整体护理中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通过调查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探讨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实施整体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心理调查表和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50例住院患者分别在入院时、进行整体护理后2周,进行心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一般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整体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患者入院经整体护理2周后SAS及SDS评分有明显改善,分别为(47.02±7.45)和(47.68±10.15)分,与入院时SAS和SDS分别为(49.12±9.95)、(51.78±11.35)分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整体护理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但还存在家庭、社会及医护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 张玲芳
- 关键词:整体护理恶性肿瘤
- 保护型管道固定胶布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管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除了一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外,也常常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然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管道滑脱现象时有发生,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其生命。同时,频繁拔管、脱管使病人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降低,甚至容易引发纠纷和投诉。据文献报道,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是导致病人治疗管道滑脱的主要因素之一。
- 凡国华张玲芳
- 关键词:滑脱胶布
- 改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长度的体表测量方法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通过上肢静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入导管长度测量的方法对提高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与卡沃-心房交接处(CAJ)以上位置的准确率的效果.方法将接受PICC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改良组80例.对照组测量方法为从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外侧缘至第三肋间;改良组测量方法为从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外侧缘至胸骨角末端终点(胸骨角向下2.00 cm).置管成功后,根据患者的X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2组测量方法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与CAJ以上的准确率.结果改良组PICC导管置入患者的上腔静脉下段与CAJ以上的位置准确率是95.00%,高于对照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组的测量方法能够使经上肢PICC的留置长度预测更加准确,有效提高导管尖端到指定位置的成功率.
- 张玲芳陶志芳陆婷王富芳樊爱东
-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长度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老年及非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5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以60岁为界限分为老年组13例,非老年组12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冠脉内自体PBSC移植(PBSC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及支架植入情况、PBSCT的不良反应及其前后左室形态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闭塞病变,多支病变及植入支架数均较多。PBSCT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提高,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均明显缩小。而两组上述参数的术前术后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内自体PBSCT治疗老年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安全有效,且效果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
- 顾翔许厚田李铭辉段俊斐顾健陈勇高松张玲芳徐日新孙磊刘晓东谢勇
-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