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 作品数:20 被引量:7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广东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深圳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21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59例)、中年组(198例)和老年组(364例);每组再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后循环梗死组。然后对比分析其中后循环梗死老年组(110例)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254例)、后循环梗死青年组(30例)、后循环梗死中年组(60例)的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和死亡情况。结果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的最常见梗死部位是脑桥,合并前循环梗死最多的部位是基底节区。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比较,头晕、眩晕、吞咽困难及四肢瘫虽为后循环梗死老年组较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但缺乏特异性;而复视、共济失调、眼震、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上虽具有特异性,却十分少见,对诊断帮助不大。与前循环梗死老年组和后循环梗死中年组比较,后循环梗死老年组HDL-C降低、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后循环梗死老年组日常生活能力较前循环梗死老年组明显差(P<0.05)。结论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预后大多较好。由于吞咽因难和抵抗力低下而使其更容易发生肺炎,治疗中应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措施。 刘洪涛 李若桦 李爱东 张志关键词:脑桥 共济失调 眼球运动障碍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脑电图分析 2007年 刘素英 黄宗青 邓英太 李爱东 张志 刘洪涛 曾丽吟 张小燕关键词:CO中毒迟发性脑病 一氧化碳中毒 脑电图分析 急性CO中毒 DEACMP 神经精神症状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有临床症状并经MRI证实的单纯MMI患者18例,其中10例接受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4例接受全脑DSA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MMI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①18例中,病变单纯累及延髓内侧的腹侧6例(主要引起对侧肢体运动障碍)、中部2例(主要引起感觉障碍)、背侧4例(主要引起眼球震颤及眩晕);其余6例损害整个延髓内侧。②有15例在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上均发现病灶;有2例只在T2WI上发现病灶;1例患者的T1WI、T2WI呈等信号,1周后复查MRI,在T2WI发现病灶。③18例MMI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8例,其中6例接受CT血管成像/DSA检查,均未见椎动脉病变。不合并糖尿病者10例(均合并高血压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其中8例接受CT血管成像/DSA检查,7例发现有椎动脉病变。结论 MMI主要损害延髓腹侧。MRI是目前诊断延髓梗死的首选方法;在糖尿病基础上引起的小血管及椎动脉病变可能参与了MMI发病过程。 张志 黄宗青 肖剑伟 吕建勋 李爱东 刘洪涛关键词:脑梗死 延髓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疾病 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与发生机制,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评估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入选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72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并在7 d内完成吞咽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通过VFSS确定患者有无误吸,记录隐性误吸发生率,分析隐性误吸与年龄、病变部位、临床吞咽异常表现的关系,分析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结果】完成VFSS检查的72例患者中,误吸者32例,误吸发生率为44.4%(32/72),其中隐性误吸占13例,占误诊的40.6%(13/32)。60~65岁,66~70岁,71~75岁,76~80岁,>80岁这五个年龄段的隐性误吸发生率分别为7.7%(1/31),15.4%(2/13),23.1%(3/13),23.1%(3/13),30.7%(4/13),年龄越大隐性误吸的发生率就越高。>80岁患者较60~65岁患者的隐性误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其余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双侧多发性梗死者隐性误吸率46.6%(7/15),脑干+小脑梗死者为40%(2/5),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者为9.5%,前两组与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1)。但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较容易发生隐性误吸,年龄越大的患者,双侧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发生的几率更高。 李爱东 黄宗青 肖剑伟 张志 周国强 张娟 刘洪涛关键词:脑梗死 老年人 颈动脉夹层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张志 肖剑伟 黄宗青 刘洪涛 周国强 李慎茂关键词:颈动脉夹层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抗凝 脊髓圆锥部结核性脊髓炎1例报告 2012年 发生在脊髓圆锥部位的结核性脊髓炎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32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8d,伴小便困难1d”于2010年3月3日入住我院骨科。患者于2月23日无明显原因感双脚痛,2d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并逐渐加重;28日在外院行腰椎CT平扫无异常;入我院骨科。发病前1周有发热、咽痛史,诊治过程不详。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腰,棘突压痛明显,双侧腰椎旁压痛(+),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双膝反射减弱,双侧胸。 刘洪涛 张娟 张志关键词:脊髓炎 脊髓圆锥 进行性双下肢无力 脊柱生理弯曲 下肢肌力 腰椎旁 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13例(81%),嗜睡11例(69%),昏迷2例(12%),意识障碍总共13例(81%),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主要有抽搐及视物成双。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丘脑水肿(87.5%)。DSA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发现脑深部静脉引流障碍。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治疗、抗凝及对症处理。本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4例(87.5%),死亡1例。结论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和意识障碍。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丘脑水肿是其常见表现。早期血管内治疗及抗凝,预后较好。 张志 肖剑伟 张娟 黄宗青 刘洪涛 周国强 朱双根 李慎茂脑电图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O poisoning,DRACMP)的脑电图(EEG)变化,探讨EEG对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9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出现DRACMP的45例患者进行EEG动态检查。结果:EEG的异常率为100%,主要表现为!波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最明显,持续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其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EEG对DR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刘素英 黄宗青 邓英太 李爱东 张志 刘洪涛 曾丽吟 张小燕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 脑电描记术 迟发性脑病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分子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2007年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是新型隐球菌侵犯脑膜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发病率有所升高,由于早期极易误诊误治,晚期又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病死率很高。改善CNM预后的关键是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本研究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建立CNM的分子诊断方法,现报告如下。 张志 黄宗青 沈琪 刘洪涛 邓英太 李爱东 陆学东 何蕴韶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分子 年发病率 误诊误治 药物治疗 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克隆健康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构建并鉴定其原核表达质粒pTrcHisB/PAH。【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肝组织中扩增PAH基因全长cDNA,T/A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双酶切后将cDA亚克隆入pTrcHisB载体,构建pTrcHisB/PAH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并测序。【结果】人PAH基因cDNA正确克隆入pTrcHisB表达载体,与Genebank中PAH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成功构建pTrcHisB/PAH表达质粒,为进一步进行研究PAH蛋白表达和重组蛋白活性鉴定奠定基础。 张志 黄宗青 沈琪 刘洪涛 邓英太 李爱东 周国强 汪华侨 何蕴韶关键词: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克隆 原核表达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