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鸥
作品数:
6
被引量:36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合作作者
史兰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林传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陈孝德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柏美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6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6篇
天文地球
主题
4篇
幔源包体
4篇
包体
3篇
地幔
3篇
上地幔
3篇
显微构造
3篇
流变学
3篇
剪切带
2篇
第四纪
2篇
玄武岩
2篇
韧性剪切
2篇
韧性剪切带
2篇
糜棱岩
1篇
地堑
1篇
地震
1篇
地震地质
1篇
地质
1篇
第三纪
1篇
第四纪火山
1篇
第四纪火山岩
1篇
第四纪玄武岩
机构
6篇
中国地震局
1篇
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6篇
张小鸥
5篇
陈孝德
5篇
林传勇
5篇
史兰斌
1篇
柏美祥
传媒
3篇
地震地质
2篇
岩石矿物学杂...
1篇
地震学报
年份
3篇
1997
3篇
1995
共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特征
被引量:1
1995年
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特征史兰斌,林传勇,陈孝德,张小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近年来,随着对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对珠穆朗玛峰南坡的韧性剪切带构造进行了研究报道。笔者对采自珠穆朗玛峰北坡的构造...
史兰斌
林传勇
陈孝德
张小鸥
关键词:
剪切带
糜棱岩
伊通地堑上地幔剪切带
被引量:10
1995年
通过研究糜棱岩型幔源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位错亚构造及组构特征,确定它是上地幔剪切带的代表物质。该带形成温度为729~828℃、压力为1.10~1.38GPa、差异应力为97~150MPa、应变速率为IO ̄(-14)~1O ̄(-12)s ̄(-1)、等效粘滞度为10~1000EPa·s和深度为37~45km。这是一种与地幔底辟作用有关的规模较小的缓倾斜剪切带,也是应变集中带,能导致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并与地震活动有关。
张小鸥
关键词:
显微构造
剪切带
上地幔
糜棱岩
幔源包体
中国东部早第三纪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及其上地幔流变学意义
被引量:7
1995年
中国东部含幔源包体的早第三纪玄武岩已发现的有吉林双辽、河北阳原和山西繁峙。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三个地点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地点的幔源包体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其结构主要为残斑结构。包体中橄榄石显示明显的优选方位,发育有反映高温位错蠕变机制的位错亚构造。包体的平衡温度在800一1100℃之间,压力为0.7一1.7CPa。来源深度为28一52km。采用显微构造应力计计算的差异应力在17一24MPa之间,由橄榄岩高温流变律计算的应变速率为10 ̄(-15)-10 ̄(-18)s ̄(-1)等效粘滞度为10 ̄(21)一10 ̄(25)spa.S之间。中国东部早第三纪与晚第三纪以后的幔源包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表明晚第三纪以后的上地幔继承和发展了早第三纪时的特征。中国东部早第三纪以来的上地幔符合大陆拉张带和裂谷上地幔的流变特征。
林传勇
史兰斌
陈孝德
张小鸥
关键词:
幔源包体
上地幔
流变学
显微构造
玄武岩
新疆二台断裂带断层岩及古震源体特征
被引量:1
1997年
新疆二台断裂带是在早期的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糜棱岩形成于地壳中10~12km的岩石韧-脆性转换带.此后发生了岩石变形过程为韧性变形—韧性失稳—脆性断裂的地震活动,形成了二台断裂带,并伴有假玄武玻璃的产生.假玄武玻璃的分布范围长约60km、宽约300m,代表了古震源体的规模。
史兰斌
林传勇
陈孝德
陈孝德
柏美祥
关键词:
断层岩
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地震地质
山西大同第四纪火山岩中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及其上地幔流变学意义
被引量:16
1997年
山西大同第四纪玄武岩中含有少量小型的幔源包体,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反映了上地幔条件下至少有两次变形事件;包体的平衡温度为900~1050℃,平衡压力为1.1~1.7GPa,对应的来源深度为40~60km。由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推导的上地幔流变学参数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符合大陆拉张带上地幔的特征。在第四纪时期,该地区上地幔仍然继续其底辟上涌过程。
陈孝德
林传勇
张小鸥
史兰斌
关键词:
上地幔
显微构造
第四纪
火山岩
流变学
山东省第四纪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及其上地幔流变学意义
被引量:5
1997年
山东省第四纪玄武岩中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幔源包体。这些包体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以原生粒状和残斑结构为特征。包体中橄榄石的位错亚构造反映了上地幔高温蠕变机制。包体的平衡温度在800—1100℃之间,压力为0.8—2.0GPa,相应的来源深度为28—65km。在该深度范围内,上地幔的流动应力为13—26MPa,应变速率为10-14—10-20s-1,等效粘滞度为1020—1025Pa·s,符合大陆拉张带上地幔的特征。作者认为,中国东部上地幔在早第三纪或之前开始有底辟上涌,它导致岩石圈的减薄以及地壳的拉张,造成中国东部的拉张环境和裂谷的发育。上地幔的这种运动可能在新第三纪达到高峰。
陈孝德
林传勇
张小鸥
史兰斌
关键词:
第四纪
玄武岩
幔源包体
流变学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