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涛 作品数:40 被引量:122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北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星火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河北涉县地震台数字电扰动异常分析 2020年 2019年2月5日以来,河北涉县地震台CNEM08-Ⅰ型数字电扰动仪NS、EW测道观测数据与正常日变形态不同,出现了整体下移且幅度增大的异常变化,该异常集中出现在每日的5—10时、15—23时2个时间段,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测区环境调查、观测系统检测、空间环境分析、与周边台站观测对比、现场实验及以往震例分析等研判认为,此次异常是由台站电锅炉漏电引起的,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 徐强 张建国 张双凤 张国苓 江永建 张小涛 赵长红 王秋根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南北分布不一致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主震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分散,而主震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平直且集中。本研究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和基于区域应变率的适应系数,分析上述不一致的动力学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主震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约有三分之一为逆冲型地震,而且由于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北部断层走向垂直,确实也容易促使低倾角断层上逆冲型地震的发生,同时由于主震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逆冲型,以及主震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差等原因,都导致主震北部余震较分散。(2)主震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只有1个逆走滑型,但是有30个为走滑型地震,而且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南部断层走向的夹角较大,这使得主震南部断层更容易产生走滑型地震,同时主震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以及主震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好等原因,都使得主震南部余震较平直且集中。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巴颜喀拉东北缘虎牙断裂隐伏断层的活动性及发震性质也有一定意义。 靳志同 刘佳璐 万永革 万永革 王福昌 张小涛 王福昌关键词:面应变 应变率 用CAP方法研究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M_S4.0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晋冀蒙危险区临时虚拟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计算得到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47°、倾角62°、滑动角-32°;节面Ⅱ:走向353°、倾角62°、滑动角-147°,震源深度8km,震级M_W3.93。结合地质构造隐伏断层推断,该地震可能是NNE向的大满—前黑沙土隐伏断裂构造引起的,发震断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有正断分量。 吴鹏 张小涛 张磊关键词:震源机制 断层 由现今小震资料研究琼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2000年以来海南地震台网记录的琼北地区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法对103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采用振幅比方法测定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反演了琼北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由震源位置拟合出两个震源断层面,并且计算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滑动方式.对照历史大震的等震线,WNW走向的震源断层位于极震区中部稍偏东的地方,与等震线长轴方向相同,表明该震源断层是1605年琼山大震的发震构造;高倾角震源断层的北东盘向东南斜下方滑动,对于该盘NNW象限产生强烈拉张,以致出现罕见的陆陷成海现象.另外一条NS向震源断层恰好位于第四系火山岩和第四系盆地交界处,是区域升降运动最为强烈的地方,正断层类型的震源断层东盘下降,与沉积盆地一致.研究表明由现今小震反演的两条震源断层分别与历史大震及构造运动有关,而与浅表断裂并不重合,存在深浅构造不协调的现象. 张新东 王晓山 沈繁銮 张小涛 孙晴 桂苓关键词:应力场 河北邯郸2019年12月24日地磁异常分析 2020年 河北邯郸地区的广平和涉县地磁台地磁Z分量数据在2019年12月24日同时出现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高值变化,通过观测系统检测、测区环境调查,排除干扰因素影响。利用空间影响分析、台站其他观测仪器和省内其他地震台站相同仪器的同时段记录以及以往震例的对比分析等手段,分析认为,此次Z分量数据的异常变化应为一次局部地磁地球物理事件。 王彬 张建国 张双凤 张小涛关键词:地磁Z分量 加卸载响应比 基于b值的晋冀鲁豫交界区强震背景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以晋冀鲁豫交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古登堡的频次与震级关系式,计算1970年1月~2018年6月该区b值,进而判断未来强震危险地段。计算结果显示,邢台震源区西南端的未破裂区域为低b值异常区。进一步研究该区的地壳物性结构等资料,认为其具有高低速相间的地壳介质、深切地幔的断裂、大地震破裂空段等利于能量积累、发生强震的特性。综合分析认为,低b值异常区附近的紫山西断裂与曲陌断裂交会区,是未来晋冀鲁豫交界区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 张双凤 张小涛 张丽晓关键词:B值 国产自动化磁通门经纬仪研制 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激光准直机构、无磁二维旋转机构、二维旋转控制与角度测定等装置的设计,并通过磁通门传感器配置、数据采集与总控装置设计和地磁场偏角与倾角自动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构建自动化地磁倾角与偏角自动测量系统原理样机。通过原理样机的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取得地磁绝对观测系统关键技术,为地磁自动化绝对观测系统研制提供技术支撑,突破目前人工观测的限制,为地磁无人值守台站观测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范晓勇 张涛 张策 张小涛 蔡寅关键词:自动测量 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012年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邯郸—邢台地区9个数字地震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个小区域波速比值在1.696~1.737之间,相关系数在0.988 3~0.999 1之间,研究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9,平均泊松比值为0.244,所得泊松比值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以花岗岩为主一致。(2)研究区内波速比和泊松比变化比较复杂,反映了区内上地壳介质性质的不同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张小涛 韩丽萍 张新东 张双凤 畅国平 尹小兵关键词:波速比 泊松比 邯郸-邢台地区尾波Q_C值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红山数字地震台和邯郸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1年3月~2006年7月近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邯郸-邢台地区不同尾波窗长(20s、30s和40s)的QC值,不同时间窗长QC值的平均结果分别为35.8f0.95、46.0f0.94和59.4f0.93。Q0值分布受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总体而言,研究区内Q0值较低,η值高,QC值对频度的依赖性强,随频率的增大衰减较快。 张小涛 韩丽萍 张双凤 严俊岗 马广庆 王静关键词:尾波QC值 邯郸地形变与地下水位动态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009年 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强降水后由于地质构造因素地形变向西北向倾斜,形成水位和形变的正常动态变化。采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异常,显示一部分反向西北倾斜的异常与华北的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强降水引起的地倾斜变化不应看作干扰,而是一种引起地壳变形地震前兆的外动力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张双凤 孙晴 张小涛关键词:地壳形变 地下水位 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