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威

作品数:10 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刑事
  • 2篇侦查
  • 2篇诉讼
  • 2篇排除合理怀疑
  • 2篇合理怀疑
  • 1篇毒树之果
  • 1篇心灵
  • 1篇心灵对话
  • 1篇刑事检察
  • 1篇刑事诉讼
  • 1篇刑事诉讼法
  • 1篇异域
  • 1篇真理
  • 1篇侦查监督
  • 1篇侦查权
  • 1篇证明标准
  • 1篇中程序
  • 1篇认罪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转型

机构

  • 10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0篇张威
  • 1篇姚莉
  • 1篇詹建红
  • 1篇石晓波

传媒

  • 4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法学研究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人民检察
  • 1篇法商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实证调研报告
2013年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现代型诉讼参与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体现,对推进社会管理民主化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立法在引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却未对诉讼程序的改造及时跟进,公益诉讼的启动、运作和裁判都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为应对现实的制度困境,以贵阳为代表的地方纷纷做出制度的突破与创新,逐渐的积累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地方经验,从而形成实践填补制度的局面。在反思与总结现有经验,借鉴域外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改革宜朝着开放的启动条件、规范的运作模式和高效的裁判路径的方向努力。
张威
关键词:公益诉讼诉讼程序
我国证据裁量排除模式的基本构造被引量:5
2018年
我国证据裁量排除模式呈现出"行为—基准—例外"的基本构造。取证行为不符合法定程序应指不符合法律设定的取证程序,在法律条文文意和目的射程范围内的制定规则也应是法定程序的组成部分。在判定行为具有违法性后应进入第二层的基准判断,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是立法设定的宏观裁量基准,对其判断宜综合考量以下微观基准:违反程序的情节和频率,违反程序的后果,违反程序时的主观意图,违反程序与取得证据之间的因果联系,违法行为所侵犯的权益种类和轻重,证据的价值。依照裁量基准应当排除非法证据的,检控方可主张存在排除例外。补正与合理解释不是证据排除规则的裁量基准,而是需要主张者进行证明的排除规则的例外。我国裁量排除可遵循三步判断模式:先进行违法行为主观方面的判断,再进行违法行为客观方面的判断,最后权衡追诉利益和预防将来违法取证之效果,决定是否排除系争证据。
张威
关键词:非法证据裁量基准毒树之果
排除合理怀疑的异域嬗变与本土启示被引量:1
2016年
排除合理怀疑产生于西方世界对宗教与知识的思考,是错误定罪的灵魂恐惧与认知局限的现实反思交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排除合理怀疑作为一种非普遍性的规则在美国的各州渐进发展,陪审制度的现实需要催生了定义的兴起,"道德确信"的定义曾在19世纪备受推崇。伴随着定义的发展,排除合理怀疑最终成为联邦宪法的一部分。然而,经历了辉煌巅峰期的排除合理怀疑在定义之争的浪潮中逐渐走向衰落,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定义的否定性评价使其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以美国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学界回应为借鉴,我国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完善应率先在制度体系的视角下审视诸如无罪推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和传闻证据规则等配套制度的构建路径,同时对合理怀疑的特征、性质做出妥当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怀疑的排除路径和裁判方式。
石晓波张威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刑事诉讼法
论排除合理怀疑的动态界定被引量:9
2014年
刑事证明的主要问题是事实的证明问题,控辩双方经过举证和质证而提出的具有竞争性的命题并不必然为真,需要事实裁判者对形成的事实命题进行确证,从而形成确信的定案事实。事实的确信有着多维层面,排除合理怀疑的过程也是对事实进行不同层面的确证过程。以排除合理怀疑为标准的事实确证有三个层面:事实有无疑点需要逻辑与经验互动的表层验证,而怀疑是否合理需要主观与客观互动的中层验证,最终能否形成排除合理怀疑的心理确信则要接受国家与个人互动的深层验证。三个层面逐步深入,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排除合理怀疑的动态界定路径。
张威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
论社会转型中程序品性的二元对立
2013年
社会转型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转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程序本位、诉讼效益和程序正义等理念无法做到有效应对的情形下转而走向对程序工具主义、诉讼恣意和实体正义的过分强调。反映到具体的程序品性上,程序的安定性受到能动主义的冲击,从而表现出程序品性的二元对立。我们需要在研究程序能动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上,反思现有制度在维护程序安定中暴露出的缺陷,从而提出更为合理的程序设计。
张威
关键词:社会转型二元对立
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发展与强化——以刑事检察为视角被引量:1
2022年
新时代,检察机关优化传统监督方式,发挥能动检察的社会治理效能,使法律监督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制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指引意义。未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体系改革可通过进一步加强侦查监督工作、审判监督工作和刑事执行监督工作,构建与监督需求相匹配的配套机制,进而系统完善法律监督中国模式。
姚莉张威
关键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
清代证据伦理制度研究
2014年
证据伦理制度在封建社会律文中已有体现,并见之于司法实践。作为封建社会证据伦理制度的代表,清代证据伦理制度可以从个人、家族和社会三个不同的视角划分为证据的人道伦理、证据的亲情伦理和证据的阶层伦理等三个基本部分,并分别表现在证据制度的收集、运用和裁判之中,形成固定的封建证据行为模式。这种形式化的证据伦理制度的逻辑出发点是身份的差异,由此形成了权力主导、义务本位和特权维护的证据伦理特征,其核心是在封建身份制度的管控下公开维护法定身份特权。
张威
关键词:清代伦理身份
被告人认罪认罚真实性保障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如何界定并担保认罪认罚的真实性,是当今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探讨共识如何命中真实的“真理共识论”,可为认罪认罚真实性的界定和保障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认罪认罚的事实是经由协商程序建构的共识性事实,该种共识坚持实质真实主义,其真实性并非不言自明,而是需要一个理性的沟通情境的担保。该种理性沟通情境由协商者平等的沟通资质、协商者自由陈述的环境、协商中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证据体系的内部融贯四要素构成。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前程序、审判程序和证据制度需要围绕该四要素建构真实性的保障机制,以发挥各程序事前防范、事中审查和事后追证的功能,保障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真实性。在现实中,理性沟通情境并非总能营造,未来仍有必要通过救济程序对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真实性保持可以讨论的开放立场。
张威
关键词:协商程序
研究生如何做好阅读
2021年
书籍对于学生的意义自不必多言,我们青年人的进步离不开“爱智慧”和“重求索”的美德,大学的图书馆是智慧的藏宝室,这里的每一天都在进行着智慧的思考和知识的探索,每位读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展开着与书籍的心灵对话,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想主要从如何找书、如何读书和如何用书这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与爱书之人交流、探讨。
张威
关键词:爱书心灵对话图书馆爱智慧
我国侦查权的程序性控制被引量:41
2015年
我国现有的侦查权程序性控制表现为以内部自律的科层制控制为主、外部他律的分权式控制为辅的基本制度格局。从制度构造的表象看,传统的线性分工模式、功利导向的控制方式和不彻底的程序性救济,暴露了侦查权程序性控制体系的残缺和现有制度的赢弱。在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的作用下,长期的科层制控制和检察监督所形成的固化观念,使我国侦查权的程序性控制陷入了理念上的"内卷化",并逐步消解着以现有制度为对象而进行的种种机制性改良尝试。立足于未来发展,我国侦查权程序性控制的制度远景应该是建立合乎我国国情的司法审查模式,使侦查权的控制走向彻底的法治化和专业化。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侦查权程序性控制的制度近景则是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后盾,通过与检察监督的衔接,建立审前程序中以检察机关为中心、审判程序中以法院为中心的二阶层控制模式;并通过与案例指导、国家赔偿、司法建议等制度的配套运行,形成制度合力,倒逼侦查方式和技术的改善,进而促进制度远景目标的实现。
詹建红张威
关键词:侦查权司法审查检警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