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京津冀城市高温及闷热天气模型
- 用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资料,建立了京津冀分区域的高温和闷热天气模型:高温的天气模型为500hPa两槽一(弱)脊型式,闷热模型500hPa则为平直环流型,闷热的位势高度比高温时略高;高温和...
- 张国华张延宾买文明关彦华
- 关键词:城市气候高温
- 文献传递
- 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的探讨被引量:17
- 2012年
- 良好的气象探测环境,才能获取优质的气象探测信息。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建筑面积猛增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致使气象探测环境频频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了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简述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历史沿革和法律依据。以实例分析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结果表明:统计得出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主要由于周围建筑物超过《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限制的高度,其原因来自于气象部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当地政府的土地开发利益使得房地产建设迅猛发展;气象部门内部的办公、业务用房建设标准以及气象观测站新站址选择模式,使得选址困难和频繁被迁站。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应从气象部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气象部门内部需要确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建立气象探测环境的分类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同时充分应用行政干预;顺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周全应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对被迫搬迁的气象观测站,选择新址时应将探测环境保护需求放在首位;同时新站址的建设布局可以采用多种模式。
- 张国华关彦华郭艳岭
- 关键词:探测环境
- 京津冀城市高温及闷热天气模型
- 用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资料,建立了京津冀分区域的高温和闷热天气模型:高温的天气模型为500hPa两槽一(弱)脊型式,闷热模型500hPa则为平直环流型,闷热的位势高度比高温时略高;高温和...
- 张国华张延宾买文明关彦华
- 关键词:高温闷热
- 文献传递
- 河北省气温预报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气温预报准确与否,关系到气象预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我国重点焚风区之一,焚风效应出现时,气温便成为预报的难点.文章从一次焚风增温的实例入手,通过对35年的焚风个例分析,归纳出焚风出现时...
- 张国华关彦华
- 关键词:气温预报
- 文献传递
- 京津冀地区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形势下,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对极端温度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及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极端高温屡创新高。高影响天气带给城市的危害较之乡镇更严重。对极端高温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其做出...
- 张国华张江涛金晓青买文明王丽荣张延宾李智峰
- 关键词:高温城市化
- 文献传递
- 京津冀城市高温及闷热预报概念模型被引量:4
- 2015年
- 用2000-2010年11a的高温和闷热日资料建立了京津冀城市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预报概念模型。高温预报模型为500h Pa两槽一(弱)脊型式,584dgpm线位于35°N以南,高温城市位于弱脊前,位势高度在580dgpm左右;850h Pa温度场呈东西带状分布,南北低,中间高,20℃的暖温度带自西向东伸向华北区域,高温城市在20℃的暖温度带内;850h Pa湿度场亦是呈东西带状分布,南北湿,中间干,高温城市的相对湿度在40%以下;海平面气压场,欧亚大陆西北高东南低,高温城市处于低压区的东南一侧。闷热的预报模型为500h Pa环流平直,584dgpm线位于35°N以北,闷热城市的位势高度在582-584dgpm之间;850h Pa温度场呈南高北低分布,闷热城市在20℃区域内;850h Pa湿度场西北部干,其他区域湿,干舌自新疆伸向京津冀区域,闷热城市的相对湿度在60%-90%;海平面气压场与高温时相似。
- 张国华张延宾关健李江浩张南
- 关键词:高温闷热
- 京津冀地区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形势下,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对极端温度进行研究。进入21 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及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极端高温屡创新高。高影响天气带给城市的危害较之乡镇更严重。对极端高温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其做...
- 张国华张江涛金晓青买文明王丽荣张延宾李智峰
- 关键词:气候特征城市化效应
- 太行山东麓焚风增温的天气学特征和预报方法被引量:1
- 2012年
- 焚风是突发性能量,焚风的出现打破了常规的天气和气候状态,其影响利弊参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中国的重点焚风区之一,每当吹西风(西北风)时,温度便成为预报的难点。文章结合一次焚风增温的实例,通过对35年的焚风个例分析,归纳出焚风出现时高空主要有两种天气形势:欧亚高空两槽一脊型和平直西风环流型,与之对应的地面气压场形势分别有南高北低型(2类)、河套高压型和蒙古气旋发展型。指出焚风预报的主要着眼点:500hPa形势场控制焚风区的气流为270゜-360゜,地面气压场形势南高北低型或西南高东北低型,冷空气入侵路径为西路或西北路,而绝非偏北路径或东北路径。
- 张国华关彦华孔凡超
- 关键词:焚风天气学特征
- 1957—2010年石家庄城市闷热天气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13年
- 用石家庄站和同纬度城镇站(深州、晋州)1957—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闷热日数、闷热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和两站间的差异,以及14时气温、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957—2010年,石家庄的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城镇站则表现出多-少-多的双峰型演变。石家庄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的变化一致,闷热程度增强,气温起主要作用;深州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和湿度变化有关,且湿度起主要作用。受城市化的影响,石家庄的热岛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强于深州,干岛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加强。石家庄闷热天气主要由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引起,城市干岛效应引起的湿度下降抵消了一部分闷热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 张国华金晓青关彦华闫雪瑾
- 关键词:城市化
- 京津冀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被引量:16
- 2012年
- 选取京津冀13个城市气象站点5—8月的日最高气温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城市高温日数的空间特征、年代际变化及跃变。采用城市站和城镇站对比方法,研究了京津冀不同区域高温的城市化效应。结论如下:(1)该区域城市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部存在一个高值中心,向东北方向递减,存在一个自石家庄市指向承德市的高值脊。(2)该区域城市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为冀东北部城市1965—1998年是少高温期,1999—2010年是多高温期。冀西北部、冀中南部和京、津城市,1997—2010年是高温日最多时段,1960—1972年是次多时段,1973—1996年是最少时段。(3)冀东北部城市35℃以上高温日数,1991—1992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冀中南部城市37℃以上高温日数,1996—1997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北京市35℃以上高温日数,1995—1996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37℃以上高温日数,1985—1986年发生跃变,显著增加。(4)冀西北部城市和冀中南部城市自1970年代开始,城市化效应逐步显现,并分别从1990年代和1980年代开始城市化效应增强。冀东北部城市和京、津两市的城市化效应近年并无增强趋势,而是小城镇的城市化效应在1990年代后期—2010年显现出来。其原因可能是城镇人口和建成面积的快速增长所致。
- 张国华张江涛金晓青关彦华王丽荣
- 关键词:高温年代际变化城市化效应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