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志芳
- 作品数:12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人24小时固定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有无节律变化,为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提供合理依据。方法:30例健康年轻人入选。于1天24小时内2∶00、6∶00、10∶00、16∶00和20∶00采取外周静脉血,抽血后1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诱导剂分别为胶原(2μg/ml)、肾上腺素(10μg/ml)、花生四烯酸(0.5mM)及二磷酸腺苷(10μM及20μM)。结果: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在24小时内,肾上腺素诱导下6∶00最高,与2∶00,10∶00,16∶00和20∶0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它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胶原、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素诱导的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存在24小时节律变化,早晨6∶00起床后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夜间睡眠中达到低谷。胶原、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24小时节律变化。
- 师志芳崔炜谷国强都军刘凡谢瑞芹刘静任小娟
- 关键词: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节律变化
- 生长分化因子11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评价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究生长分化因子11 (GDF11)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及预后的作用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老年患者135例,分为观察组90例,为慢性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以上老年患者;对照组45例,为其他系统疾病老年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6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血清GDF11与脑钠肽(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6个月后血清GDF1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在治疗1周及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及6个月后血清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治疗1周及6个月后,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LVEDD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结论 GDF11可有效反映老年心力衰竭的疾病状态且其变化较缓慢,有利于对老年患者疾病进行长时程动态监测,可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辅助检测指标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 张秀敬谭化李娜师志芳贾营郝哲
- 关键词:脑钠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运重建后血浆BNP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的氟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96例老年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三组,接受氟伐他汀40 mg/d(40 mg他汀组)32例,氟伐他汀80 mg/d(80 mg他汀组)34例,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用药6个月、用药12个月后检测患者BNP、N末端心房利钠肽(NT-pro BNP)、6 min步行试验及心脏彩超测左室相关分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D)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40 mg他汀组以及80 mg他汀组显效和有效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0 mg他汀组1以及80 mg他汀组显效和有效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NT-pro BNP、血清BNP、血清hs-CRP水平以及LVEDD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5),其中80 mg他汀组较之对照组及40 mg他汀治疗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氟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BNP、hs-CRP水平,增加6 min步行距离,改善患者心功能,且80 mg氟伐他汀疗效优于40 mg氟伐他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师志芳李立鹏代婧韩建妙
- 关键词:心衰氟伐他汀BNP
- 睡眠时间长短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目的:探讨睡眠时间长短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方法:正常成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睡眠超过7小时,一组睡眠小于5小时.于清展抽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结果:两组之间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
- 谷国强师志芳崔炜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
- 氟伐他汀联合阿罗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联合阿罗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7例。对照组口服盐酸阿罗洛尔片,10 mg/次,2次/d。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钠缓释片,40 mg/次,1次/d,盐酸阿罗洛尔片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9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d IVST)、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I)、肺动脉楔压(PAWP)、心率(HR)、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63%、92.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MAP、SV、S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d IVST、HR、SVR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阿罗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师志芳李立鹏代婧韩建妙
-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
- 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预测价值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时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98例患者设为慢血流组,另取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108例患者设为正常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血清PAF、Lp-PLA2水平检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PAF、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预测价值。结果慢血流组高血压占比、血清PAF、Lp-PLA2水平高于正常组[43.88%比28.70%、(113.72±43.65)μg/L比(76.42±15.63)μg/L、(70.16±26.71)μg/L比(41.54±14.68)μg/L,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95%CI 1.090~3.458)、血清PAF(95%CI 1.018~1.044)、Lp-PLA2(95%CI 1.039~1.082)水平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OR>1,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血清PAF、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呈正相关(r=0.503、0.560,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PAF、Lp-PLA2水平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AUC分别为0.785、0.816、0.854,当cut-off值分别取88.880μg/L、53.095μg/L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预测的AUC为0.854(95%CI 0.798~0.911),预测价值更高。结论血清PAF、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二者水平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 师志芳贾营张秀敬谭化王爱民赵洁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血小板活化因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单核细胞表达与肾功能及疾病进展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单核细胞表达与肾功能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在肾内科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CKD)的病人44例作为CKD组,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病人分为CKD 2~3期组[eGFR 30~90 mL/(min·1.73 m^(2)),22例]和CKD 4~5期组[eGFR<30 mL/(min·1.73 m^(2)),22例]。另选取20例未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单核细胞亚群的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聚集物(MPAs)的比例,包括经典CD_(14)^(++)CD_(16)^(-)(CM)、中间CD_(14)^(++)CD_(16)^(+)(IM)和非经典CD_(14)^(+)CD_(16)^(++)(NCM)单核细胞。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法分析MPAs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KD 2~3期组和CKD 4~5期组IM较高(P<0.05);与CKD 2~3期组比较,CKD 4~5期组IM较高(P<0.05)。3组CM、N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 4~5期中合并CM的MPAs比例高于CKD 2~3期组和对照组(P=0.007)。CKD 2~3期组中合并NCM的MPAs比例高于CKD 4~5期组和对照组(P<0.05)。CKD 4~5期组中合并IM的MPAs比例高于CKD 2~3期组和对照组(,P<0.05),CKD 2~3期组中合并IM的MPAs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CKD病情的加重,合并IM的MPAs比例明显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As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449,P<0.05),与eGFR呈负相关(r=-0.757,P<0.05);合并IM的MPAs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519,P<0.05),与eGFR呈负相关(r=-0.659,P<0.05)。MPAs预测CKD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39,0.938),P<0.05];合并IM的MPAs预测CKD严重程度的AUC为0.931[95%CI(0.873,0.990),P<0.05]。结论:MPAs可能在CKD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监测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标志。
- 安然韩建妙师志芳崔立静解琳琳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单核细胞肾功能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及与Lp-PLA2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与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行EECP治疗的297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n=267)和无效组(n=30),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及血清Lp-PLA2等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Lp-PLA2水平对EECP疗效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297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经EECP治疗1疗程后,显效77例,有效190例,无效3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90%。经EECP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预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EECP疗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0.789~0.876,P<0.05),截断值为226.15ng/ml,敏感度为76.67%,特异度为80.52%。Logistic回归分析:NYHA分级较高、心律失常、营养不良及高水平Lp-PLA2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结论EECP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但需注意NYHA分级较高、心律失常、营养不良及高水平LP-PLA2均可能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危险因素患者的预后。
- 张倩韩建妙李丛然师志芳闫士然张莉忠
-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心力衰竭
- 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规律研究
- 目的: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及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成为最常用的疗法。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粘附于血管壁。只有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被暴露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
- 师志芳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
- 文献传递
-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9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氟伐他汀(40 mg/d)治疗,治疗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氟伐他汀(80 mg/d)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1年。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NT-pro BN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LVEDD、LVESD、LVFS、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及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LVFS、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低于治疗1组(P<0.05),而治疗1组与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LVFS、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水平及血浆NT-pro BN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水平及血浆NT-pro BN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水平及血浆NT-pro BNP、Hcy水平均低于治疗1组及对照组(P<0.05)。3组患者治疗前LDL-C、TC、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及治�
- 师志芳李立鹏代婧韩建妙
- 关键词:心力衰竭氟伐他汀肿瘤坏死因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