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萌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吉非替尼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EGFR突变阳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阳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其中应用吉非替尼单药治疗为对照组,联合应用吉非替尼和沙利度胺治疗为观察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生存情况以及毒副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显著增高(32.00%vs 68.00%);疾病控制率显著增高(80.0%vs52.0%)。随访过程中,观察组的生存曲线较对照组明显抬高,且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采用吉非替尼联合沙利度胺对EGFR基因敏感突变型肺腺癌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降低。
- 崔萌霍晓颖陈葆青
- 关键词:吉非替尼沙利度胺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不同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炎症和生理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不同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及生理学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不同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的对比,从而探索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更为合理的安全有效经济的长期治疗方案。方法对89例确诊为稳定期中重度COPD的患者分两组分别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μg,每日两吸及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μg,每日两吸。治疗6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及肺功能指标等的变化以及组间上述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①肺功能指标比较:A组B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FEV1%pred、FEV1/FVC指标的平均值均有升高,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组间比较表明,两组FEV1%pred,FEV1/FVC的改善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QOL评分治疗后有改善,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炎症指标比较:6个月时两组血清CRP值及诱导痰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改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吸入不同剂量的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均能够延缓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的恶化,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吸入高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在减轻炎症反应方面有优势。
- 霍晓颖崔萌石志红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炎症
-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内源性气体分子NO和H2S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清内源性气体分子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40例单纯COPD患者及40例COPD合并PH患者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NO、H2S及肺动脉平均压(MPAP)水平的表达,并分析血清NO、H2S及MPAP的相关性。结果 COPD合并PH组、COPD组、对照组血清NO分别为(37. 90±4. 49)、(55. 55±7. 05)、(72. 94±10. 35)μmol/L(P <0. 05); COPD合并PH组、COPD组、对照组H2S水平分别为(21. 92±1. 65)、(28. 29±2. 25)、(34. 53±2. 55)μmol/L(P <0. 05); COPD合并PH组、COPD组、对照组MPAP水平分别为(30. 54±2. 54)、(20. 12±2. 31)、(15. 78±1. 94) mm Hg(P <0. 05);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NO、H2S和MPAP之间呈负相关(r=-0. 768、-0. 808,P <0. 01),而血清NO和H2S之间呈正相关(r=0. 681,P <0. 01);联合检测NO+H2S的诊断效能(AUC=0. 934,95%CI:0. 882-0. 987)高于NO(AUC=0. 876,95%CI:0. 800-0. 952)和H2S(AUC=0. 946,95%CI:0. 757-0. 934)。结论血清内源性气体分子NO、H2S在COPD合并PH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着疾病的发生、发展。
- 崔萌崔萌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硫化氢
- 安罗替尼对放化疗后进展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究安罗替尼治疗放化疗后进展的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于本院接受放疗及多线化疗后病情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26例,给予口服安罗替尼,每2周期评价疗效,并评价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例治疗初期因大出血死亡,未纳入统计。其他2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8例,客观有效率为24%,疾病控制率为5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2±0.11)个月(95%CI 3.793~5.935),中位总生存期(8.4±0.95)个月(95%CI 6.480~10.232)。且无论安罗替尼作为三线治疗还是多线治疗,均显示生存获益,其中,安罗替尼作为多线治疗患者生存获益更明显,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6±0.30)个月(95%CI 4.089~7.031),中位总生存期(9.6±1.02)个月(95%CI 7.092~12.161)。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65.38%)、手足综合征(42.31%)、腹泻(30.77%)。≥3级不良反应发生2例(7.69%),其中致死性大咯血1例。按照性别、年龄、吸烟状态、PS评分等因素分组后,数据分析显示以上因素与安罗替尼治疗效果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安罗替尼对治疗接受放化疗后病情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未来有望经更全面研究证实后广泛运用于临床。
- 韩锁利王婷崔萌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