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霞 作品数:7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雷公藤内酯醇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通过体外试验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 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加入0、5、10、3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pDC分泌的IFN-α、IL-6、TNF-α量,5 d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显著降低pDC分泌的IFN-α、IL-6、TNF-α,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pDC向DC的分化和成熟,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能够降低pDC的功能,并抑制其向DC的分化和成熟. 刘立民 焦雯静 张兴霞 张彦明 赵广圣 崔红霞 孙雨梅 陆沭华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27例临床分析 <正>目的:观察27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mmunorelated hemocytopenia,IRH)或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 张彦明 孙雨梅 陆沭华 崔红霞 赵广圣 张兴霞文献传递 造血功能停滞8个月后发生伴t(8;8),r(17)异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 2007年 患者男,13岁,于2006年5月因发热1周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2℃,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部充血,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0.7×10^9/L,血红蛋白59g/L,血小板20×10^9/L,网织红细胞0.00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减低,粒系占0.025,红系0.424,粒系各阶段比例明显减低,胞质颗粒粗染,以晚幼红增生为主,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片中偶见造血岛,多为网状细胞,少见有核红细胞,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少见。 张彦明 孙雨梅 陆沭华 崔红霞 吴德沛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功能停滞 异常核型 核细胞增生 网织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通过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例及变化规律,探讨Treg细胞在IT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集30例急、慢性ITP患者治疗前、后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的比例及变化,并评价其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30例ITP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的比例为(1.59±0.8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7±1.73)%(P<0.01),治疗后其比例显著升高,为(2.51±1.17)%,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reg细胞在治疗显效和良效组显著高于进步和无效组(P<0.01),进步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前后Treg细胞比例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降低,但随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逐渐升高,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孙雨梅 张彦明 何广胜 陆沭华 韩雪花 崔红霞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 CD4^+CD25^+ 伊马替尼联合预激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2008年 [典型病例]患者女,70岁,面黄、乏力两月余,于2007年3月7日入院。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黄、乏力,未予重视。2周前出现咳嗽,咳白色粘痰,伴全身乏力,无发热,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无胸骨及关节疼痛。查血常规异常,住院进一步诊治。体征:体温37.1℃,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哕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崔红霞 孙雨梅 张彦明 陆沭华 季苏毅 咸学军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预激方案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41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mmunorelated hemocytopenia,IRH)或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41例IRH/IRP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象、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BMMNC-Coombs)试验、抗核抗体ANA和ENA抗体谱、T淋巴细胞亚群、染色体核型等以及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结果:本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血常规呈三系、二系或一系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不低;骨髓增生以活跃或明显活跃为主(82.9%),红系比例多增高;BMMNC-Coombs试验阳性率78.0%;除外了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等疾病;小部分病例(19.5%)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治疗有良好反应。结论:IRH/IRP是由于T淋巴细胞调控异常致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而使血细胞减少,BMMNC-Coombs试验对IRH/IRP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多数病例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 陆沭华 张彦明 孙雨梅 何广胜 崔红霞 赵广圣 张兴霞关键词:血细胞减少 自身免疫 骨髓单个核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27例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观察27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H)或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7例IRH/IRP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象、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BMMNC-Coombs)试验、溶血试验、抗核抗体ANA和ENA抗体谱、T淋巴细胞亚群、染色体核型等以及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结果该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血象呈三系、两系或一系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不低;骨髓增生以活跃或明显活跃为主(81.5%),红系比例多增高;BMMNC-Coombs试验阳性率为70.4%;6例(22.2%)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等治疗有良好反应。结论 IRH/IRP是由于T淋巴细胞调控异常致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而使血细胞减少,BMMNC-Coombs试验对IRH/IRP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多数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 张彦明 孙雨梅 陆沭华 崔红霞 赵广圣 张兴霞关键词:血细胞减少 自身免疫 骨髓单个核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