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兰英 作品数:5 被引量:4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变型的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 2006年 目的:探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变型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108例DLBCL,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检测CD10、bcl-6的表达。结果:中心母细胞型(CB)为89.8%,免疫母细胞型(IB)2.8%,间变性大B细胞型(ALCL)1.9%,富于T细胞的B细胞型(TCRBCL)1.9%,其它变型3.7%;23.1%见较多背景反应细胞,41.7%伴有纤维化基质,21.3%有浆细胞分化,14.8%血管丰富、含有成片印戒样细胞,8.3%见坏死,3.7%见嗜酸细胞、硬化带。CB中44.2%CD10、48.1%bcl-6阳性,2例ALCL均阳性,而3例IB均阴性。结论:各变型有B细胞淋巴瘤共有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又有其各自的病理特征;CD10/bCL-6表达在识别变型中有重要意义。 胡海 宋兰英 蒋会勇 韩西群 陈愉 赵彤关键词:DLBCL 组织病理学 免疫表型 组织芯片技术检测人鼻咽癌组织及细胞株KIAA1173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9 2005年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KIAA1173基因特异性原位杂交探针,检测其在NP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KIAA1173基因与NPC发病的关系。方法: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原位杂交检测73例鼻咽部不同组织标本(41例NPC、18例鼻咽非典型增生上皮、14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6种NPC细胞株(CNE1、CNE2、HNE1、HNE2、6-10B、5-8F)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KIAA1173基因在NPC细胞、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鼻咽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21.9%(9/41)、83.3%(15/18)、92.8%(13/14),而6种NPC细胞株均未见表达;在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非典型增生上皮中强阳性率分别是64.3%(9/14)和38.9%(7/18),而NPC中无强阳性,在鼻咽部不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38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NPC组织中,癌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之间KIAA1173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26),并且呈明显负相关(κ=-0.337,P=0.020)。结论:KIAA1173基因在鼻咽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鼻咽上皮强表达,而NPC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NPC演变的过程。 张三泉 彭宏 宋兰英 李先茂 蒋会勇 姚开泰 赵彤关键词:组织芯片 MRNA 原位杂交 Kikuchi淋巴结炎60例病理形态变化规律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Kikuchi淋巴结炎病理形态变化规律及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包括NK T细胞淋巴瘤 )、不典型分枝杆菌结核、猫抓病鉴别的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核杆菌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技术观察 6 0例Kikuchi淋巴结炎活检标本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 Kikuchi淋巴结炎 95 %的病例同时可见增生(PT)、坏死 (NT)及黄色瘤 (XT) 3型改变 ,其中PT为主占 5 6 % ,NT占 39% ,XT占 5 % ;受损区域可见到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小淋巴细胞 5种类型细胞 ;组织细胞每例可见 ,常共同表达CD6 8、MAC387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 3种抗原 ;PT期抗体Ki 6 7强 (+) ,NT灶内细胞FAS(+) ;PCR检测发现 10 6 0 (16 7% )结核杆菌阳性 ,在 10例阳性中仅有 6例抗BCG(antimycobacteriumbovis) (+)。结论 Kikuchi淋巴结炎病变特征复杂 ,以组织细胞为主体的多细胞组成 ,以凋亡坏死为主 ,存在PT→NT→XT病变发展规律 ; 贺莉 林汉良 胡维维 韩西群 宋兰英 蒋会勇 李海军 沈丽佳 朱梅刚 赵彤关键词:KIKUCHI淋巴结炎 病理形态 组织细胞 结核杆菌 坏死 CD68 非霍奇金淋巴瘤365例WHO新分类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5 2004年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按照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诊断标准对广东地区 3家医院 36 5例NHL进行重新分类。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免疫标记、基因重排检测、病理诊断 6个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 5例NHL中 ,结内 14 1例 ,结外 2 2 4例 ;在 2 2 4例结外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消化道、鼻腔、颅内 ;B细胞淋巴瘤 2 71例 ,T细胞淋巴瘤 92例 ,非T非B淋巴瘤 2例 ;113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82 3% ;4 5例T细胞淋巴瘤TCRγ基因重排检测 ,阳性率为 91 1%。在B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依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在 92例T细胞淋巴瘤中 ,最常见的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结论 广东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 ,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 。 陈愉 杜洪 胡维维 韩西群 贺莉 宋兰英 朱梅刚 赵彤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WHO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病理分析 MUM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活化的B细胞相关蛋白MUM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检测60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MUM1、bcl-6和CD10的表达。结果60例DLBCL被分为两种抗原表达表型:一种为活化的B细胞表型(A型)表达MUM1;另一种为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B型),表达CD10和(或)bcl-6但不表达MUM1。60例DLBCL中61.67%为A型,31.67%为B型,其中59.25%中心母细胞型,3/4免疫母细胞型,2/2间变性大B细胞型均为A型。A型在结外和结内DLBCL中分别占61.76%和61.54%,而在胃肠道DLBCL中的比例(47%)显著低于在其他结外DLBCL中的比例(80%,P=0.079)。在MUM-1(+)/bcl-6(+)/CD10(+/-)的病例中,75.00%(12/16)为结外DLBCL,高于在MUM-1(+)/bcl-6(-)/CD10(-)病例中的比例43.75%(7/16),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149)。结论A型(表达MUM1)在DLBCL中的比例较高,提示MUM1表达很可能与DLBCL组织学变异有关,联合检测CD10和bcl-6,可协助DLBCL分型诊断。 褚红娟 宋兰英 蒋会勇 陈愉 赵彤关键词:淋巴瘤 B细胞 免疫组化 组织微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