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信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因声探源”的途径
- 2006年
- "因声求义"是清儒在训诂研究中倡导的方法,一般有两个预设:一是"因声求义"之"声"限于古音,二是所求之义一般为实词词义。虚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但探索虚词由来的途径,同样可以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发展角度看,这是"因声求义";从虚词溯源角度看,可称之为"因声探源"。"因声探源"有不同的途径:1.某个实词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途径;2.求证某个虚词由古字变为今字的缘由;3.求证后代两个不同的语法成分有一个共同的来源。4.求证后出的语法成分与两个不同来源的词相关联。
- 孙锡信
- 关键词:因声求义实词虚化音变
- “即”、“便”、“就”虚化过程中的错项移植被引量:3
- 2005年
- "即"、"便"、"就"本来都是动词,后来都产生副词和连词的用法,但这三个词的虚化途径并不相同。"即"早在先秦就完成了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的语法化过程,"即"从动词到连词有一根连续虚化的链条贯穿。"便"和"就"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也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和连词,但却难以发现连续虚化的踪迹。"便"从汉代产生副词用法以后与"即"意义、用法完全相同,长期通用,使人们产生类推心理,将"即"的让步连词用法("纵然"义)错项移植到"便"。"就"在虚化为副词以前就已用作让步连词,"就"的让步连词用法也不是直接从动词"就"变来,而是由"即"错项移植而来。错项移植是一定机制作用的结果,包括认同心理的作用,句法格式的移用和类同虚化的趋势。
- 孙锡信
- 关键词:让步连词移用
- 语气词“呢”“哩”考源补述被引量:18
- 1992年
-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 孙锡信
- 关键词:疑问语气词特指问选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