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钦江
- 作品数:36 被引量:148H指数:7
-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钦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淋巴结肿大对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价腹部淋巴结肿大对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rneffei,DPs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6例有可疑DPsM症状AIDS患者的腹部淋巴结超声/CT检查结果,应用流行病学各项指标评价腹部淋巴结肿大对DPsM的诊断价值。结果腹部淋巴结肿大诊断AIDS合并DPsM的灵敏度75.8%,特异度72.1%,阳性似然比2.72,阴性似然比0.34,准确度73.6%;在有脐凹样皮疹的AIDS人群中,以上指标分别为88.9%、78.6%、4.15、0.14、87.2%。结论腹部淋巴结肿大对AIDS合并DPsM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梁欣姚钦江李春玫江生
-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腹部淋巴结摄影术
- 干扰素α-2b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需兼顾抗病毒、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等各方面,干扰素兼有以上三方面的作用,已广泛用于CHB的治疗.但在部分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CHB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旨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陈焯彬梁欣姚钦江
- 关键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干扰素Α-2B慢性乙型肝炎复方丹参滴丸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
- 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使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的104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患者进行分析,于两性霉素B治疗结束时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及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临床总显效率82.69%(86/104)。真菌清除率75.00%(63/84)。61例患者治疗期俐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能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低钾血症39.42%(41/104)、肾功能损害26.92%(28/104)、寒颤25.00%(26/104)、肝功能损害22.10%(23/104)。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DPsM有效、可行,但须合理用药,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钾水平。
- 梁欣姚钦江马卫国黎灿黄丽静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真菌病两性霉素B
- 老年细菌性痢疾78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老年细菌性痢疾(菌痢)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分别对老年菌痢(老年组)和非老年菌痢(非老年组)两组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里急后重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但粘液便的发生率明显偏低(P均<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χ2=43.45,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13.21,P<0.01)。结论老年人因生理、免疫功能低,菌痢并存病多,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恢复慢。
- 姚钦江
- 关键词:菌痢细菌性痢疾非老年细菌培养发生率生理
- 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胸腔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胸腔注入雷米封、山莨菪碱、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条件下,将6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经引流管注入雷米封注射液300mg,山莨菪碱注射液30mg,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对照组行胸腔穿刺抽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胸水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胸膜粘连、肥厚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胸腔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注入雷米封、山莨菪碱、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方法安全、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陈焯彬姚钦江
- 关键词:结核性胸腔积液山莨菪碱地塞米松引流术
- 苦参素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
- 2002年
- 姚钦江
- 关键词:苦参素乙肝疫苗慢性乙型肝炎
- 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干预
- 姚钦江梁欣马卫国韦良宏潘海波黎灿黄自群陈焯彬黄丽静王广银
-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应用于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主要技术内容、技术经济指标及创新要点技术原理:通过对确诊为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疾病短期...
- 关键词:
-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艾滋病治疗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SBP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腹水穿刺,进行病原菌检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及腹水白细胞含量下降的时间;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检测出病原菌34株,试验组检测出病原菌33株;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00%(χ2=5.207,P=0.023);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腹胀消失、腹痛消失、体温复常、腹部压痛消失及腹水白细胞复常的时间均缩短(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ST、ALT、TNF-α、IL-6的含量均降低(P<0.05);IL-2、IL-10的含量均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清中AST、ALT、TNF-α、IL-6的含量降低(P<0.05);IL-2、IL-10的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合并SBP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能够抑制肠道菌群的失调,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并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抑制SBP进程,减轻肝脏损伤的作用。
- 郑达武罗永香江款麻元亮姚钦江
- 关键词:肝功能炎性因子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体会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德福韦酯口服,疗程1年,疗程结束后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问在治疗3个月时HBVDNA血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12个月时HBV DNA血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中HBV-DNA和HBeAg阴转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肝功能的恢复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值得临床推广.
- 姚钦江马卫国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
- 干扰素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疗效观察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干扰素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 1991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作为治疗观察对象。 5 4例病人中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住院的 2 6例病人为干扰素加基本治疗为治疗组 :1991年 6月至 1995年 12月期间住院的 2 8例病人为基本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期间及结束后病人清醒时间、后遗症、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 10天后清醒率、治疗 1个月无后遗症率、治疗结束 3个月后无后遗症率、病死率分别为 73% ( 19/2 6 )、 46 .2 % ( 12 /2 6 )、 76 .9% ( 2 0 /2 6 )、 0 % ( 0 /2 6 )和 46 .4% ( 13/2 8)、 17.9% ( 5 /2 8)、32 .1% ( 9/2 8)、 2 1.4% ( 6 /2 8)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用干扰素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对促进病人清醒、减少后遗症。
- 姚钦江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药物疗法干扰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