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泽军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突出症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造影
  • 1篇镇痛
  • 1篇三叉神经
  • 1篇三叉神经痛
  • 1篇射频
  • 1篇射频热凝
  • 1篇射频热凝术
  • 1篇神经痛
  • 1篇数字减影
  • 1篇数字减影血管...

机构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周泽军
  • 4篇孙琳
  • 2篇杨晓秋
  • 2篇邓琼
  • 2篇吴彬
  • 2篇陈世玉
  • 1篇刘小男
  • 1篇刘茂林
  • 1篇郭媛媛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疼痛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疼痛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疼痛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服用仙灵骨葆胶囊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疼痛积分和骨密度值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疼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症状,改善骨密度,从而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吴彬周泽军孙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疼痛
帕瑞昔布钠与曲马多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帕瑞昔布钠及曲马多镇痛时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n=30)、曲马多组(T组,n=30),P组患者于入院后2 h肌注帕瑞昔布钠40 mg,随后40 mg/12 h,持续24 h;T组患者于入院后2 h肌注曲马多2 mg/kg,随后2 mg/kg/12 h,持续24 h。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首次用药后30 min、2、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各种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及嗜睡等)。结果 P组和T组患者用药后各时间点较用药前VAS降低(P<0.05);与T组相比,P组患者首次用药后48 h VAS降低(P<0.05);与P组相比,T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和曲马多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果相近,但帕瑞昔布钠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且有更好的安全性。
吴彬周泽军刘小男孙琳
关键词:曲马多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
DSA引导臭氧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椎间盘臭氧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DSA引导经皮椎间盘臭氧联合射频热凝术组(O组,n=30),在DSA引导下行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术,5 min后经射频针于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浓度:40 ug/ml)5~8 ml;DSA引导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术组(P组,n=19),仅行颈椎间盘射频热凝术。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MacNab评价法及患者满意度指标,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基线值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O组患者VAS评分较P组在2周、1个月、3个月显著降低(P〈0.05);O组优良率在2周,1个月,3个月显著高于P组(P〈0.05);O组患者满意度较P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SA引导经皮椎间盘臭氧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改善患者颈肩功能;患者满意度高于单纯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术。DSA引导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均较高。
孙琳杨晓秋周泽军刘茂林邓琼陈世玉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射频热凝颈椎间盘突出症
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致头晕的发病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致头晕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129例患者,21例患者未服用卡马西平治疗,74例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每日剂量<600 mg,34例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每日剂量≥600 mg。通过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检查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及三叉神经根出口区周围的血管结构,探讨不同卡马西平使用剂量、不同脑供血不足状态、不同三叉神经血管结构与卡马西平致头晕的关系。结果:未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未出现头晕,服用卡马西平每日剂量<600 mg与每日剂量≥600 mg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较脑供血不足和脑梗死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与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未接近神经、血管接近神经未压迫、血管压迫神经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供血不足是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致头晕的可能发病机制之一,而药物剂量、神经血管结构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致头晕并无显著相关性。
孙琳郭媛媛周泽军邓琼陈世玉杨晓秋
关键词: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头晕发病机制脑供血不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