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帅
- 作品数:21 被引量:7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微球的制备及其去除U(Ⅵ)的性能研究
- 我国铀矿冶普遍采用地浸、堆浸以及原地破碎浸出等技术,尾矿库中铀等的释放、溶解、迁移以及库中废水外渗等易造成核污染或资源流失。研究表明,在H2或乳酸盐等电子供体存在的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可通过酶促作用直接还原/沉淀U(VI...
- 周帅
-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聚乙烯醇海藻酸钠
- 文献传递
- 多孔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对U(Ⅵ)的吸附机理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以三聚氰胺为原料、碳酸钙为辅助模板,采用热聚合法对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进行改性,制备了多孔石墨相氮化碳(PCN)材料,研究了g-C_(3)N_(4)改性前后对U(Ⅵ)的吸附效果,并利用SEM、BET、FT-IR、XPS等表征手段对PCN吸附U(Ⅵ)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CN比表面积显著增大(58.5 m^(2)/g),约为g-C_(3)N_(4)的4倍;在初始pH=5、吸附时间2 h、U(Ⅵ)初始浓度10 mg/L、PCN用量0.2 g/L、温度303 K条件下,PCN对U(Ⅵ)的最大吸附量为92 mg/g;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此外,升高温度有利于PCN对U(Ⅵ)的吸附。FT-IR、XPS表征结果表明,PCN中的含氮基团参与了PCN对U(Ⅵ)的吸附去除。
- 葛玉杰吴姣王国华王国华刘金香
- 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选择性去除U(Ⅵ)的性能被引量:1
- 2014年
- 利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制备了硫酸盐还原菌微球,探讨了Zn2+、Cu2+、乙酸钠、草酸钠和柠檬酸钠对其还原U(Ⅵ)的影响,考察了其选择性去除U(Ⅵ)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Zn2+或Cu2+浓度低于100mg/L时,U(Ⅵ)还原未受显著影响,但当其增至150mg/L时,U(Ⅵ)还原被完全抑制。当单齿配体有机物(乙酸钠)存在时,U(Ⅵ)可被彻底还原;而多齿配体有机物(草酸钠和柠檬酸钠)存在时,会延缓甚至完全抑制U(Ⅵ)的还原。对于无机-U(Ⅵ)-重金属体系,可利用U(Ⅵ)和硫酸盐还原自由能的差异,适当降低COD/SO2-4比值直接选择性去除U(Ⅵ);对于有机-U(Ⅵ)-重金属体系,可通过多齿配体有机物络合U(Ⅵ),同时利用硫化物选择性沉淀重金属,间接实现U(Ⅵ)的选择性去除。
- 唐振平周帅王文涛谢水波高媛媛马华龙
-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固定化
- 气载微塑料的赋存特征、迁移规律与毒性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20年
-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可能会对全球生态圈(水、土壤和空气)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气载微塑料的分析方法、赋存特征、迁移规律及其毒性效应与机制等最新研究进展.当前气载微塑料定量表征主要依赖于体视显微镜检,而其定性分析则主要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气载微塑料遍及全球各大城市、海洋、甚至偏远山区.HYSPLIT4和沉降计算后推气流轨迹分析揭示了气载微塑料的迁移规律.气载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类(尤其是儿童)能够吸入高丰度微塑料.今后研究应注重开发出适用于气载微塑料的精准、高效和低成本的分析仪器与方法,强化气载微塑料定量数据规范化,并从细胞、组织、器官等层面深入揭示气载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机制.
- 周帅周帅唐振平唐振平高媛媛
- 关键词:赋存特征毒性效应风险评估
- 纳米金属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磺胺耐药基因和耐药菌的影响及其机理
- 2023年
- 细菌耐药性和纳米材料污染为新兴环境问题。细菌耐药性遗传载体——耐药基因(ARGs)广泛存在于污水处理系统中,且已被证明与金属纳米材料密切相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了纳米零价铁(nZVI)和纳米氧化锌(nZnO)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磺胺类耐药菌(ARB)和ARGs的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1)nZVI和nZnO暴露均有利于削减磺胺ARB浓度数。与对照组相比,nZVI和nZnO暴露后污泥中sul1丰度增加了0.25%~16.21%,而sul2出现明显削减(1.51%~15.47%)。此外,50 mg·L^(-1)nZVI会导致游离态胞外ARGs大幅削减。nZVI和nZnO暴露通过富集污水处理系统中的intI^(1)、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和调节细菌转录能力促进sul1的增殖。本研究结果阐明了典型纳米金属对污水处理系统中ARB和不同形态ARGs消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制定有效调控和全面削减污水处理系统中耐药污染策略提供参考。
- 杨正卿杨锋娟孔雨杰段毅段毅高媛媛唐振平周帅
- 关键词:污水处理系统
- 磁性介孔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 Cd(Ⅱ)的吸附被引量:7
- 2019年
- 以钛酸四丁酯、纳米四氧化三铁和氧化石墨烯(GO)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和水热法合成了磁性介孔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烯(MTiO2/GO)复合材料,并用其处理含Cd(Ⅱ)废水。采用了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等手段对MTiO2/GO进行结构表征,考察了GO含量、MTiO2/GO投加量、溶液初始pH、反应时间和Cd(Ⅱ)初始浓度对MTiO2/GO吸附Cd(Ⅱ)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等温线特征。结果表明,在GO质量分数为60wt%,MTiO2/GO投加量为10 mg,pH为6和吸附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MTiO2/GO对10 mg/L Cd(Ⅱ)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率为95.43%。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经5次吸附-解吸后,Cd(Ⅱ)的吸附率仍高达91.85%,说明MTiO2/GO具有较高的循环利用性能。
- 唐振平谢严兴毕玉玺凌辉凌辉
-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
- 磁性TiO2/GO对二元体系中U(Ⅵ)的去除效能及机理被引量:3
- 2020年
- 合成了磁性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烯(磁性TiO2/GO)复合材料,用其处理U(Ⅵ)-Cd(Ⅱ)共存二元体系废水。考察了初始pH、磁性TiO2/GO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U(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探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磁性TiO2/GO为介孔层状聚集物,在可见光范围内光催化能力较好。在pH为6、投加量为15 mg、反应时间为120 min条件下对U(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为93.72%)。磁性TiO2/GO选择性去除U(Ⅵ)的主要机制为氨基官能团络合作用和光催化还原作用。
- 唐振平肖莎莎谢严兴毕玉玺刘迎九周帅
-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含铀废水
- 宏基因组解析不同温度饥饿胁迫下污泥中胞外耐药基因的动态特征
- 2023年
- 活性污泥是细胞外耐药基因(eARGs)重要储存库之一,本文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究了不同温度(12,20和30℃)饥饿胁迫(即无营养基质)下活性污泥中eARGs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0d饥饿促使eARGs的相对与绝对丰度分别削减3.5%~26.0%、66.1%~81.4%,且eARGs的丰度在12℃饥饿后明显高于20和30℃饥饿.12℃饥饿能够维持大部分胞外可移动遗传元件(eMGEs)的稳定性,而20和30℃饥饿导致eMGEs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41.4%~54.4%、48.7%~67.4%.eARGs优势寄主(Mycobacterium和Nitrospira)的丰度在不同温度饥饿后保持稳定.与20和30℃饥饿相比,12℃饥饿下活细胞比例较高,且胞外DNA吸附/降解率较低,有利于维持eARGs的稳定性.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温度饥饿胁迫对活性污泥中eARGs归趋的影响,可为控制实际污水处理厂中eARGs的散播提供科学依据.
- 唐振平刘博阳高媛媛段毅杨正卿周帅
- 关键词:宏基因组
- 污泥中胞内外DNA的分离方法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分离污泥中胞内外DNA的方法及污泥中胞内外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联合离子交换树脂法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盐法提取污泥胞外、胞内DNA,该方法提取获得的胞内外DNA无明显交...
- 周帅张雨高媛媛唐振平刘金香
- 文献传递
- 改性膨润土对废水中染料的吸附被引量:11
- 2012年
- 简述了膨润土的基本结构,概括了膨润土的主要改性方法,即活化改性法和添加改性剂改性法;分析了改性方法的主要优点,总结了改性膨润土对废水中染料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对染料的吸附效果较好,染料去除率最大可达99.7%。另外,探讨了改性膨润土的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和吸附等温式,并展望了改性膨润土的应用前景。
- 李仕友邝应林谢水波何少华周帅
- 关键词:改性膨润土染料